【4160】民族认同
(〔英国〕安东尼·D·史密斯著,王娟译,译林出版社,人文与社会译丛之一,8.625印张,2018年3月第1版,55元)
△7章:[1]民族认同与其他认同;[2]民族认同的族裔基础;[3]民族的兴起;[4]民族主义与文化认同;[5]民族是被设计出来的吗?[6]分离主义与多元民族主义;[7]超越民族认同?
〇一个政治共同体意味着至少存在一些公共机构和一套规定全体成员的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法典。
〇家族谱系和推定的血缘纽带、大众动员、方言、习俗和传统——这些就是另一种“族裔民族”概念的构成要素。
〇民族认同的基本特征:[1]一块历史性的领土,或祖地;[2]共同的神话与历史记忆;[3]共同的大众性公共文化;[4]适用于全体成员的一般性法律权利与义务;[5]统一的经济体系,并且成员可以在领土范围内流动。因此,民族可以被定义为一个被命名的人口总体,它的成员共享一块历史性的领土,拥有共同的神话、历史记忆和大众性公共文化,共存于同一个经济体系,共享一套对所有成员都适用的一般性法律权利与义务。
〇族裔共同体的六个主要特质:[1]一个集体性的适当名称;[2]一个关于共同祖先的神话;[3]共享的历史记忆;[4]一个或多个与众不同的共同文化要素;[5]与一个具体的“祖地”的联系;[6]在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间存在团结感。
〇族群自我复兴的特别机制:宗教改革、文化借用、大众参与、族群拣选的神话。
〇民族主义:一种意识形态运动,其目标是为了使一个被其部分成员视为实际或潜在“民族”的人口单元实现和维持自治、统一与认同。
〇两类民族模型:公民——领土型民族与族裔——血缘型民族;两条民族形成路径:官僚体系的吸纳与方言动员。
〇无处不在的民族认同,既为周期性爆发的人民主权与民主运动提供了支持,有时又会成为滋生排他性暴政的温床。
〇为了不被历史遗忘,人们需要拥有子孙后代;为了重现集体荣耀,人们需要去追溯黄金年代;而为了将同胞之爱的理想变成现实,人们则需要借助象征符号、仪式和典礼的力量。
〇这本书从身份认同的视角出发,对民族现象展开细致考察,深入剖析民族与民族主义的历史演变和文化基因,提出并比较了“公民的”和“族裔的”两种民族模型。总结了民族与民族主义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并对一个“后民族”的全球化时代进行了展望。通过对西欧诸“民族——国家”的形成、奥斯曼多民族帝国的解体、泛非主义的兴起等重要历史事件评析,为人们认识与思考当今世界各种民族与族裔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