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贤臣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建善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1)。竹心空,空以体道(2),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3)。竹节贞(4),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立为庭实焉(5)。
贞元十九年春(6),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7)。始于长安求假居处(8),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9)。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10),询于关氏之老(11),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12)。他人假居,繇是筐篚者斩焉(13),𥶙箒者刈焉(14),刑馀之材长安无寻焉(15),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荟郁(16),有无竹之心焉(17)。”居易惜其径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18),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蘙荟(19),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20),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21)。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22),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犹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惟人异之;贤不能自异,惟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书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春,白居易中拔萃科,授官校书郎。便借居长安常乐里的已故关相国私宅的东亭。当时作者正锐意仕进,希望得到当权者的重用,大有作为。这篇《养竹记》即出于这种动机,作于此时,并写在东亭的墙壁上。
开头的一段论述养竹的原因。作者从竹的“本固”、“性直”、“心空”、“节贞”说明它可以“树德”、“立身”、“体道”、“立志”因为“竹似贤”,所以君子多在庭院中养竹,陶情冶性,勉励自己。这段议论表现了作者慕贤字道,进德修业,坚贞不渝的志向。中间的一段描述作者对相国东亭竹子的护理。这里的竹子都是关相国亲手种植的。关相国去世后,别人借居此处,对竹子滥加砍伐,无人管理,草木杂生。见到如此情景,白居易很痛心。于是,铲除杂草,施肥,培土,经过一番修整,竹子又恢复了精神、情采,在阳光下,在清风中,它们“依依然,欣欣然”,象是在感激作者的知遇之恩。这种描写,饶有情趣,抒发了作者惜竹、爱竹的心情,为下一段的议论张目。最后一段由养竹而论爱贤,培养人才,并点出写作此文的目的:“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作者满怀感慨,始而“嗟乎”,中而“呜呼”。不仅表达了对选贤任能的热切期望,也透露出对当时不爱惜人才的忧虑。
文章善于联想,生发自然,语言平易,清淡而富有情趣。作品采用议论——记叙——议论的结构形式,议论中肯,情理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