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吴志根
《辽史》一百十六卷,元朝脱脱等修撰。它作为“二十四史”中的一部“正史”,比较完整而系统地记载了辽朝二百多年(公元907-1125年)的历史。
《辽史》和其他“正史”一样,采用纪传体。全书分《本纪》三十卷,《志》三十二卷,《表》八卷,《列传》四十五卷,末附《国语解》一卷。《本纪》记述了辽太祖、太宗、世宗、穆宗、景宗、圣宗、兴宗、道宗、天祚皇帝等九朝的历史。其中太祖本纪记述了契丹族的兴起:在太祖耶律阿保机的祖父匀德实时,“始教民稼穑,善畜牧”;到了他的父亲撒刺时,“始置铁冶,教民鼓铸”,“始兴板筑,置城邑,教民种桑麻,习织编”。还比较详细地记载了耶律阿保机在祖国北方疆土上建立以契丹贵族为主,联合汉等其他各族上层分子组成的辽王朝政权,以及他东征西讨的“武功”。从中不仅可以看到辽代早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组织的情形,而且可以了解到契丹族与其周围的室韦(蒙古族的先祖)、女真、吐谷浑、党项、阻卜、突厥、回鹘、渤海国以及后梁、后唐、吴越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到辽代早期就已与高丽、新罗、日本、波斯等建立了联系。《本纪》中篇幅最长的圣宗本纪,突出地反映了辽宋之间多年的征战与讲和,如“澶渊之盟”等重大事件都有较翔实的记载。天祚帝纪,记述了辽被金灭的过程,还简叙了耶律大石率族众西征,在中亚建立西辽的始末,是比较罕见的珍贵材料。《本纪》集中反映了辽朝由弱到强、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是研究辽代政治、经济、阶级关系、民族关系的重要材料。
《志》三十二卷中,《百官志》记录了辽朝统治机构官分南北、“南府治民,北府治兵”的特点;《营卫志》、《礼志》提供了契丹部落的建制、分布以及游牧民族的风俗习惯等材料;《地理志》记录了辽代的地理建置。《列传》过于简略,约只占全书的四分之一,内分后妃、宗室、外戚、群臣、杂传。所谓“人臣有大功者,虽父子各传”,主要是表彰“功臣名将”和贬斥“奸臣”、“逆臣”。也有数人合一传的,虽然文字比较简略,但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叙述尚可补《本纪》的不足。
《辽史》在重点记载契丹族畜牧业、农业、手工业等经济发展和疆域扩张的情形以外,还以较大的篇幅反映了蒙古、西夏、回鹘、女真等各族的历史,为我们研究民族史提供了重要材料。《本纪》、《表》和《二国外纪》中还记载了高丽、新罗的情况,特别是《二国外纪》中把高丽专列一篇,为研究朝鲜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国语解》一卷,对契丹族的姓氏称谓、官名、地名、部族名,诸如“夷离堇”(统军马大官)、“惕隐”(典族属官,类似宗正)、“详稳”(诸官府监治长官)、“林牙”(掌文翰官,类似翰林)等,依次序一一作了解释,不仅有助于研读《辽史》,而且对研究契丹的语言文字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辽史》的编纂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公元1261年(元中统二年)和公元1264年(至元元年),元朝廷都曾议修辽、金二史。1279年南宋亡后,又议修辽、金、宋三史,但意见不统一;有的主张仿《晋书》例,把辽、金作为“载记”,附于宋史;有的主张仿《南、北史》例,以北宋为宋史,南宋为南史,辽、金为北史。这种“义例”上的意见纷歧,致使长期不能修纂成书。直到元末,公元1343年(至正三年)才决定辽、金、宋“各与正统,各系年号”,由中书右丞相脱脱任纂修三史的都总裁,由廉惠山海牙、王沂、徐昺、陈绎曾四人分撰《辽史》。他们以辽代的耶律俨《实录》和金代的陈大任《辽史》为基础,参考《契丹国志》、《资治通鉴》及各史《契丹传》等,略加修订编排,便成《辽史》。耶律俨是汉人,本姓李,赐姓耶律,在辽朝官至参知政事、知枢密院事、监修国史。公元1103年(天祚帝乾统三年)他把辽朝历次设局编修的实录综合编订成书,共七十卷,后人称之为耶律俨《实录》,是一部比较原始的辽史材料。金朝熙宗时代和章宗时代两次修《辽史》,都是以此《实录》为基础的。但金朝这两次所修《辽史》,都因金朝继承哪一朝的“帝统”问题没有解决而未准刊行。前一次所修《辽史》早已散佚,后一次所修《辽史》,因是公元1207年(金泰和七年)由陈大任最后完成的,所以叫陈大任《辽史》。元末脱脱等修《辽史》,有这样两部书作基础,自然是省力的。从至正三年四月到次年三月,仅十一个月就编成了。
《辽史》在这么短的时间修成,难免草率,因此前后重复、自相矛盾、史实错误、缺漏之处不少。甚至有把一个人当成两个人,一件事当成两件事的。与《金史》、《宋史》相矛盾或脱节的地方也不少。另外,元朝统治者修史的目的是为了“监人事之得失”,“有助入君之鉴戒”(《进辽史表》),也就是说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维护他们自己的统治。在这种目的指使下,不仅对史实的叙述、分析取历史唯心主义的立场和态度,而且对史实的取舍也是很不公正很不客观的。例如,他们认为辽亡的主要原因是统治集团内部“上下离心”,因此对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记叙较详,而对当时大量存在的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则语焉不详。更有甚者,故意歪曲或隐讳一些历史事实,以美化统治者。这些,都是我们读《辽史》时必须注意的地方。清代厉鹗作《辽史拾遗》、杨复吉作《辽史拾遗补》、汪辉祖作《辽金元三史同名录》、今人冯家升作《辽史证误三种》均可资参考。尽管《辽史》有上述这些严重的错误和缺点,但是由于耶律俨《实录》和陈大任《辽史》都已失传,元脱脱等修的这部《辽史》成了现存唯一的一部比较系统、完整地记载辽朝历史的书,所以仍有其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辽史》的版本比较复杂。公元1344年(元至正四年)纂修完毕,次年刊刻,但只印了一百部,而且印本今已失传。元末明初另有翻刻本。明初修《永乐大典》所引《辽史》很可能是元至正五年的最初刊本。明代有南监本、北监本。消代有乾隆殿本、四库本、道光殿本。解放前,商务印书馆用几种元末明初的翻刻本残本拼成百衲本。1974年,中华书局以百衲本为基础,采用各种版本进行参校,改错补漏,刊出新标点本,应是目前最好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