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1]

张籍

【原文】

君知妾[2]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3]。

妾家高楼连苑起[4],良人执戟明光里[5]。

知君用心如日月[6],事夫誓拟同生死[7]。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注释】

[1]节妇:能守住节操的妇女,特别是对丈夫忠贞的妻子。吟:一种诗体的名称。李司空师道:李师道,时任平卢淄青节度使。

[2]妾:古代妇女对自己的谦称,这里是诗人的自喻。

[3]罗:一类丝织品,质薄、手感滑爽而透气。襦:短衣、短袄。

[4]高楼连苑起:耸立的高楼连接着园林。苑:帝王及贵族游玩和打猎的风景园林。起:矗立着。

[5]良人:旧时女人对丈夫的称呼。执戟:指守卫宫殿的门户。明光:本汉代宫殿名,这里指皇帝的宫殿。

[7]事:服事、侍奉。拟:打算。

【作者】

张籍(约766~830年),唐代诗人。字文昌,原籍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少时侨寓和州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乌江镇)。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年)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故世称张水部或张司业。张籍是一位关心现实、同情民生疾苦的诗人,他的诗句语言精练,朴实自然,和当时的另一位诗人王建并称为“张王”。有《张司业集》。

【赏析】

《节妇吟》是唐代诗人张籍自创的乐府诗。此诗具有双层面的内涵,在文字层面上,它描写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在喻义层面上,它表达了作者忠于朝廷、不被藩镇高官拉拢、收买的决心。全诗以比兴手法委婉地表明态度,语言上极富民歌风味,对人物刻画细腻传神,为唐诗中的佳作。

诗题是《节妇吟》,女主人公之所以能冠以“节”字,就体现于她能在顺乎人情的情况下不失节操,而这种品德是在叙事中体现出来的。“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知”字说明“君”明知自己是有夫之妇,却还要对自己赠珠挑逗。但是妾并未立即拒绝,而是“感君缠绵意”,并把明珠系在自己身穿的红罗短衣上。以下四句诗意也随之一转。高楼连帝苑而起,丈夫在明光殿里执戟,意在说明妾家不是小户人家。我知君的用心虽明如日月,但我已和丈夫誓同生死。这层既申明道义,也为拒收所赠重礼铺平道路。在这里,“高楼连苑”和“良人执戟”比喻朝廷厚待自己,而自己在这样的状况下,自然不会有非分之想,不会有越礼的行为。“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两句为第三层。至此,女主人公解下双明珠掷还与“君”,同时她又酬以“双泪”,依依不舍地发出“恨不相逢未嫁时”的叹息,全诗语带双关,语言十分得体。

此诗采用乐府体,塑造人物细腻生动,心理刻画入微,内心中“情”与“理”的斗争激烈,终以理胜,而“情”欲缠绵。行文转折起伏,跌宕有致。全诗词浅意深,言在意外,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政治立场。全诗情理真挚,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委婉曲折而动人。除了它所表现的是君子坦荡胸怀这一因素外,其在艺术上的高妙也是促使它成为名作的重要原因。据说由于这首诗情词恳切,连李师道本人也深受感动,不再勉强。

这首《节妇吟》其实还有一个副标题——“寄东平李司空师道”。这个李师道是何许人也呢?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局面愈发明显,其中缁青高丽人李正己受封节度使,到李正己的孙子李师道自立为平卢缁青节度使,前后已历三代。李师道对朝廷外表恭顺,从皇帝那里骗来了检校司空的职衔,私下里却在蓄养死士,操练兵马。当时藩镇军阀为了制造对己有利的舆论,纷纷拉拢文人和中央政府官吏。李师道听说了张籍的才名,就派人携带重金拜访张籍。张籍和他的老师韩愈一样,都主张武力削藩,自然不愿被李师道收买。可张籍深知李师道心狠手辣,如果严词拒绝他可能招来杀身之祸。经过反复思考,张籍写下了这首《节妇吟》寄给了李师道,通过这样一首貌似男女爱情的诗作,最终达到了拒绝其拉拢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