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禹贡第一》译文与赏析

禹贡第一

禹贡第一

【原文】

禹敷土[1],随山浚川,随山刊木[2],奠高山大川[3]。冀州[4]:既载壶口[5],治梁及岐[6]。既修太原[7],至于岳阳[8];覃怀厎绩[9],至于衡漳[10]。厥土惟白壤[11],厥赋惟上上[12]错[13],厥田惟中中。恒、卫既从,大陆既作[14]。岛夷[15]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

【注释】

[1]敷土:划分九州岛的土地。敷,分,划分。

[2]随:沿着,顺着。刊:动词,同砍,用斧头砍。

[3]奠:定。这里也指定位、命名的意思,以山川界定地域。

[4]冀州:郑玄说:“两河间曰冀州。”在尧时是当时的政治中心。今山西与河北西部。

[5]载:此处为动词,事,施工。壶口:山名,在今山西省吉县南,黄河就是从此流过。

[6]梁:山名,也就是现在的吕梁山,在今山西省。岐:通歧,山名,山的支脉,大概是狐岐山,今山西省内。

[7]太原:今山西太原一带,汾水上游。

[8]岳阳:这里指即霍太山,在今山西霍县东,汾水所经之地。阳,山的南面。

[9]覃怀: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厎:致,得到。绩:功绩。

[10]衡:通“横”,横流入河。漳:漳水,在覃怀之北。

[11]厥:其,代指冀州。惟:为,是。壤:柔土。

[12]赋:赋税。上上:《禹贡》将赋税和土质分为九个级别,上上就是第一等。

[13]错:杂。

[14]恒:滱(kòu)水。卫:滹沱河。从:沿着河道。大陆:泽名,在今河北省巨鹿县西北。作:动工,治理。

[15]岛夷:住在海上的东方民族。在古代时期往往将中原以外区域的其他民族称为蛮夷。夹:通“挟”,近,接近。碣石:山名,在今河北省抚宁、昌黎二县的西北方向。

【译文】

禹划分了九州岛的土地,在经过的路途上顺着山岭砍削树木作为路标,并且为高山大川命名。冀州:壶口的施工已经结束了,便开始开凿梁山和岐山。太原周围的河道也修理好了,一直修到太岳山的南面;覃怀一带的水利工程,也取得很大成绩,从这向北一直到横流的漳水,一些河道也都得到了治理。这里是一片白色而土质松软的田地,这里的臣民应出一等赋税,也可间杂出二等赋税,这里的土地属第五等。恒水、卫水也已疏通,其水可以沿着河道流入大海,大陆泽的工程也开始动工。沿海一带诸侯进贡皮服时,可接近碣石入黄河来贡。

【原文】

济、河惟兖州[16]:九河既道[17],雷夏既泽[18],灉、沮会同[19]。桑土既蚕[20],是降丘宅土[21]。厥土黑坟[22],厥草惟繇[23],厥木惟条[24]。厥田惟中下,厥赋贞,作十有三载乃同,厥贡漆丝,厥篚织文。浮于济、漯,达于河[25]。海、岱惟青州[26]:嵎夷既略[27],潍、淄其道[28]。厥土白坟,海滨广斥[29]。厥田惟上下,厥赋中上。厥贡盐、絺[30],海物惟错[31]。岱畎丝、枲、铅、松、怪石[32]。莱夷作牧[33]。厥篚檿丝[34]。浮于汶[35],达于济。

【注释】

[16]济:水名。源出河南济源县,汉代在今河南武陟县流入黄河,又向南溢出,流向山东,与黄河平行入海。兖(yǎn)州:今河北、山东境内。

[17]九河:黄河流到兖州,分为九条河。道:引入大海。

[18]雷夏:泽名,在今山东菏泽东北。

[19]灉(yōng):黄河的支流,现已消失。沮:灉河的支流,也湮灭了。会同:汇合流入雷夏泽。

[20]桑土:宜养桑的田,因宜蚕桑,因以名之。

[21]是:于是。降:下。宅:居住。

[22]坟:大致相当于高山,有突起的意思。

[23]繇(yáo):茂盛的样子。

[24]条:长,高大。

[25]贞:可能通“中”,也就是第五等。作,耕作。乃同:才与其他八州相同。漆丝:这里说的是人们进贡的漆和丝。厥篚织文:篚(fěi),竹器。浮:船行于水上。漯:水名,黄河的支流,流经山东。

[26]海:就是现在的渤海。岱:泰山。青州:现在的山东半岛。

[27]嵎(yú)夷:地名,现在的胶东半岛。略:划分土地。

[28]潍、淄:二水名,在现在的山东。道:疏导。

[29]斥:被盐碱侵蚀。

[30]絺(zhǐ):细葛布。

[31]错:杂,多种东西交杂在一起。

[32]畎:谷、山谷。枲:不结子的大麻。铅:一种金属,锡。

[33]莱夷,地名,当时用作放牧,今山东莱州、登州一带。

[34]檿(yǎn):山桑,柞树。

[35]汶:水名,济水的支流,在今山东省。

【译文】

济河与黄河一带是兖州地区:黄河下游的九条河道都引入大海了,雷夏泽的工程也完成了,灉河、沮河汇合流入雷夏泽。水退以后土地能够种植桑,因而可以养蚕了,于是人们便从小土山上搬下来,住在平地上。这里是一片黑色的沃土,这里的草已经冒出新芽,树木也已经长出细细的枝条。这里的土地属第六等,这里的人民缴纳第九等赋税。开垦十三年之后,才和其他州的赋税相同。这里的人民应当进贡漆和丝一类的物品,并且要将丝织品染成各种花纹,放在竹篮子里贡来。进贡的道路,可由济河、漯河乘船顺流入黄河。横跨渤海和向东至泰山,这是青州地区:嵎夷的土地划分,只花了较少的力量便完成了。潍河与淄河的故道,都已经疏通。这里是一片地势较高的灰白色的土壤,沿海的广大地区都是这种盐碱之地。这片土地的质量在九州岛中属第三等,其赋税是第四等。这里的人民应该进贡盐、细葛布和各种各样的海产品。泰山一带要进贡丝、大麻、铅、松树和奇特美好的怪石。莱夷一带可以从事放牧了,还要把山桑和丝放在筐内运来作为贡品。进贡的路线由汶水直入济水。

【原文】

海、岱及淮惟徐州[36]:淮、沂其乂[37],蒙、羽其艺[38],大野既猪[39],东原厎平[40]。厥土赤埴[41]坟,草木渐包[42]。厥田惟上中,厥赋中中。厥贡惟土五色[43],羽畎夏翟[44],峄阳孤桐[45],泗滨浮磬[46],淮夷螾珠暨鱼[47]。厥篚玄纤缟[48]。浮于淮、泗,达于河[49]。

【注释】

[36]海:指黄海。淮:淮河。徐州:位于今江苏、安徽北部,山东南部。

[37]沂:沂水,在山东,最后流入淮河。乂:治理。

[38]蒙:山名,在山东蒙阴县西南。羽:羽山,在今江苏赣榆县西南。艺:动词,种植。

[39]大野:巨野泽,在山东巨野县。猪:潴,水停的地方。

[40]东原:今山东东平县地区,在汶水济水之间。厎:到,得到。平:治理。

[41]埴:黏土。

[42]渐包:滋长而丛生。包,同“苞”,所以又写作渐苞。渐,逐渐地,渐渐地。

[43]土五色:《孔传》说:“王者封五色土为社,建诸侯则各割其方色土与之。”

[44]羽:羽山。畎:谷、山谷。夏:大。翟(dí):野鸡,羽毛可用作装饰。

[45]峄(yì):峄山,在今天的江苏邳县境内。阳:山的南面。孤桐:独自生长的桐木。

[46]泗:水名,源出今山东泗水县,淮河的支流,流入淮河。浮磬:一种可以作磬的石头。

[47]螾(yǐn)珠:螾蚌所产之珠。

[48]玄:黑色。纤:细缯,绸。缟:白缯,绢。

[49]达于河:河,也写作“菏”,菏泽水与济水相通。

【译文】

东起黄海,南至淮河,北到泰山,这是徐州地区:淮水、沂水都已经治理好了,蒙山和羽山一带的土地也将要种植庄稼了。大野泽已经容贮四周的流水,东原一带的土地也得到治理了。这里是带有黏性而肥美的红色土壤,草木也逐渐地生长繁茂起来。这里的田地属第二等,这里的赋税是第五等。这里的贡品是五色土,还有羽山山谷里所出产的大野鸡的羽毛,峄山的南坡上所特有的桐木,泗水之滨所产的可以漂浮水面的用来制磬的石料,淮水下游所产的珠和鱼类。进贡时要把纤细的黑色和白色的缯放置在筐内。进贡的船只要由淮水、泗水漂浮而来,然后转入菏泽。

【原文】

淮、海惟扬州:彭蠡既猪[50],阳鸟攸居[51]。三江既入[52],震泽厎定[53]。筱簜[54]既敷,厥草惟夭[55],厥木惟乔[56]。厥土惟涂泥[57]。厥田惟下下,厥赋下上,上错[58]。厥贡惟金三品[59],瑶、琨、筱、簜、齿、革,羽、毛惟木[60]。岛夷卉服[61]。厥篚织贝[62],厥包[63]橘柚,锡贡[64]。沿于江、海,达于淮、泗。

【注释】

[50]彭蠡:一说是今鄱阳湖。猪:同“潴”,水停下汇合的地方。

[51]阳岛:即扬州附近海上的各个岛屿,大概如台湾、海南等岛屿,南方阳位也。另有说法是指候鸟,如大雁一类。鸟,鸟读为岛。攸:以。

[52]三江:就是指的岷江、汉水与彭蠡。入:流入大海。

[53]震泽:江苏太湖。厎定:获得安定。

[54]筱(xiǎo):小的竹子。簜(dàng):大的竹子。

[55]夭:茂盛,繁盛。

[56]乔:高,大。

[57]涂泥:潮湿的泥土。

[58]上错:田第九,赋第七,杂出第六。

[59]金三品:指金、银、铜三种金属。

[60]瑶:美玉。琨:美石。齿:象牙。革:犀牛的皮。羽:鸟的羽毛。毛:旄牛尾。惟:与,和。木:木材。

[61]岛夷:沿海各岛的人。卉服:草服,蓑衣、草笠之类可以避雨的东西。

[62]织贝:吉贝,贝锦,可能是当时夷语的音译。

[63]包:裹,围。

[64]锡贡:一说是同“赐”,一说是金属的一种。

【译文】

北至淮河,南至大海,这是扬州地区:彭蠡泽已经储蓄了又多又深的水,南方岛屿上的人们也可以在上面安居乐业了。岷江、汉水与彭蠡的水已经流入大海,震泽的水利工程也已获得成功。小竹和大竹到处生长起来,原野的草生长得很茂盛,树木也都长得很高。这里是一片低洼潮湿的土地。土地的质量在九州岛中属第九等。这里的人民缴纳第七等赋税,也可以间杂缴纳第六等的赋税。其贡品是金、银、铜三种金属,还有美玉、美石、小竹、大竹、象牙、犀牛皮、鸟羽、旄牛尾和木材。海岛一带进贡草制的衣服,还要把吉贝放在筐内,把橘子和柚子打成包裹作为贡品进献。进贡的路线沿长江两岸由长江入淮河,由淮河入泗水。沿海各地则顺着海岸进入长江,由长江入淮河,再由淮河入泗水。

【原文】

荆及衡阳惟荆州[65]:江、汉朝宗于海[66],九江孔殷[67]。沱、潜既道[68],云土、梦作乂[69]。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中,厥赋上下。厥贡羽、毛,齿,革惟金三品[70],杶,干、栝、柏[71],砺、砥、砮、丹箘,簵、楛[72]。三邦厎贡厥名[73],包匦菁茅[74],厥篚玄纁玑组,九江纳锡大龟。浮于江、沱、潜,汉,逾[75]于洛,至于南河[76]。荆[77]、河惟豫州:伊、洛、瀍、涧既入于河[78],荥波既猪[79]。导菏泽[80],被孟猪[81]。厥土惟壤,下土坟垆[82]。厥田惟中上,厥赋错上中。厥贡漆,枲,絺,纻[83],厥篚纤、纩[84],锡贡磬错[85]。浮于洛,达于河。

【注释】

[65]荆:山名,在现在的湖北南漳县的西北部。衡:山名,在今湖南衡山县。

[66]朝宗:诸侯朝见天子,春天时候的朝见叫朝,夏天时候的朝见叫宗。这里是比喻的用法,说的是长江汉水流入大海。

[67]九江:指的是湖北武汉到江西九江之间的众多的河流。孔:大。殷:盛大,多。

[68]沱、潜:沱水,长江的支流,在今湖北枝江县;潜水,汉水的支流,在今湖北潜江县。道:疏导。

[69]云土、梦:即云梦,二泽名。作:指耕作。乂:治理,管理。

[70]毛:通“旄”,指的是旄牛尾。惟:连词,和、与。

[71]杶:椿树。干(gàn):可以用来做弓的柘木。栝(guǒ):桧树。

[72]砺:质地粗的磨刀石。砥:质地细的磨刀石。砮(nǔ):石制的箭镞。丹:丹砂。箘(jùn)、簵(lù):美竹,可以用来制作箭杆。楛(hù):一种灌木名,它的枝条能够作箭杆使用。

[73]三邦:此处大概应该泛指诸多邦国。名:名产。

[74]包:包裹。匦(guǐ):匣子。玄纁(xūn):指彩色丝绸。玄,赤黑色。纁,绛红色。玑:不圆的珠。组:丝带。纳:入。锡:通“赐”,进贡。

[75]逾:越。

[76]南河:指河南洛阳巩县一带的河。

[77]荆:荆山,约在现在的湖北南漳县西北。

[78]伊:水名,源出今河南卢氏县。洛:水名,源出今陕西洛南县。瀍(chán):水名,源出今河南孟津县。涧:水名,源出今河南渑池县。

[79]荥波:即荥播,泽名,在今河南荥阳县境。猪:潴,水停聚。

[80]导:通道,疏通。菏泽:地名,在今山东定陶县。

[81]被:修筑堤坝。孟猪:泽名,在今河南商丘东北。

[82]垆:硬土。

[83]纻(zhù):苎麻。

[84]纩(kuàng):细棉絮。

[85]磬错:可以做成玉磬的石头。

【译文】

从荆山到衡山南面是荆州地区:江水、汉水都经过这里而东奔大海,长江的许多支流都集中在这个地区,水势很大。沱水、潜水已经疏通了,使得云梦泽附近的土地可以耕种管理。这里的土壤是低洼潮湿的泥土,这里的田地属于第八等,这里的赋税是第三等,这里所进贡的物品有鸟羽、旄牛尾、象牙、兽皮和三种金属,还有椿、柘、桧、柏等树木,以及粗磨石、细磨石、砮石、丹砂。箘竹、竹、楛木是云梦泽附近的邦国所进献的各自的着名产品。进贡的菁茅在匣子里要包裹好并用绳子缠结起来;进贡的黑绸、浅绛色绸以及珍珠串要用筐子盛好。九江这一带地方所进贡的是大龟。进贡的船只由江水、沱水、潜水、汉水中漂浮而来,然后登岸由陆路到洛水,再由洛水进入南河。从荆山到黄河,这是豫州地区:伊水、洛水、瀍水、涧水都流入黄河。荥波泽已经治好,可以储存大量的河水,使河水不致横溢了。菏泽与孟猪泽之间也疏通了,在孟猪泽修筑堤坝。这里是一片石灰性的冲积土,土的底层是硬土。这片耕地在九州岛之中属第四等,应该缴纳第二等赋税,间或缴纳第一等赋税。应进贡漆、大麻、细葛布、麻,还要用细棉用筐子包装起来和雕琢好的磬一并贡来。进贡的路线由洛水直入黄河。

【原文】

华阳、黑水惟梁州[86]:岷、嶓既艺[87],沱、潜既道。蔡,蒙旅平[88],和[89]夷厎绩。厥士青黎[90],厥田惟下上,厥赋下中,三错[91]。厥贡璆,铁、银、镂、砮磬、熊、罴、狐、狸[92]、织皮、西倾因桓是来[93]。浮于潜,逾于沔[94],入于渭,乱[95]于河。黑水、西河[96]惟雍州:弱水既西[97],泾属渭汭[98],漆沮[99]既从,沣水攸同[100]。荆、岐既旅[101],终南、惇物,至于鸟鼠[102]。原隰厎绩[103],至于猪野[104]。三危[105]既宅,三苗丕叙[106]。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厥赋中下。厥贡惟球、琳、琅玕[107]。浮于积石,至于龙门[108]、西河,会于渭汭。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109]。

【注释】

[86]华:华山。黑水:众说不一,一说是怒江。

[87]岷:岷山,现在四川北部。嶓:嶓冢山,在陕西宁强县西北。艺:管理。

[88]蔡:峨眉山。蒙:山名,在今四川雅安北。旅:大道、大路。

[89]和:水名,即今大渡河。

[90]青:黑。黎:疏散。

[91]三错:杂出第七、第九三等。

[92]璆(qiú):美玉。镂:钢铁。

[93]织皮:毛织物。西倾:山名,位于甘肃、青海交界处。桓:桓水,即白水,今名白龙江。

[94]沔:汉水的上游,源出陕西。

[95]乱:横渡。

[96]西河:冀州西边的黄河。

[97]弱水:西流入居延海。

[98]泾、渭:都是陕西的大河。泾水流入渭水处叫渭汭。属:流入。

[99]漆沮:漆沮注入洛水,后来人们就把洛水又叫漆沮。

[100]沣水:源出陕西,流入渭河。

[101]荆:荆山,在今陕西富平县西南,而非湖北的荆山。岐:岐山,在今陕西岐山县东北。旅:治理,管理。

[102]终南:即现在的秦岭。惇物:太白山。鸟鼠:山名,在今甘肃源县西南。

[103]原隰(xí):即现在的邠县和旬邑县。隰,低湿的地。

[104]猪野:泽名,在今甘肃民勤县。

[105]三危:山名,在现在的甘肃敦煌以南。

[106]三苗:远古的一个部族。丕:大。叙:顺。

[107]球:美玉。琳:美石。琅玕:圆形的玉石。

[108]积石:山名,在今青海西宁西南。在这里指的是流经该山下的黄河。龙门:山名,在今陕西韩城县东北。黄河从中穿过。

[109]析支:山名,在今青海西宁西南。渠搜:山名。西戎:古代我国西北部民族的总称。即:就,要。

【译文】

从华山的南面西至黑水,是梁州地区:岷山和蟠冢山经过治理都已经能够种植庄稼了,沱江和潜水也都疏通了。峨眉山和蒙山已经成为平坦大道,和水也治理成功了。这里的土壤黑而疏散,这里的田地属于第七等,这里的赋税是第八等,又间杂出第七等和第九等。这里进贡的物品有美玉、铁、银、钢铁、硬石和磬,还有熊、罴、狐、狸四种兽皮以及地毯等毛织品。西倾山的贡品要由桓水运来,经过潜水、沔水,然后陆行至渭水,横渡过渭水而进入黄河。从黑水到西河是雍州地区:弱水在疏通之后,便向西流去;泾水已经疏通,从北面流入渭水;漆沮水已经汇合洛水流入黄河,沣水也向北流同渭河汇合。荆山和岐山的治理已经完工,终南山、淳物山一直到鸟鼠山的水利工程都已经全部竣工。原隰一带一直到猪野的水利工程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三危这个地方已经允许住人了,因而三苗人民得到了很好的安置。这里是一片黄色的土壤,土地的质量在九州岛中属第一等,这里的人民应该缴纳第六等赋税。应该进贡的是美玉、美石和宝珠一类物品。进贡的路线由积石山附近进入黄河,顺流至龙门、西河,所有运送贡物的船只聚集在渭河的弯曲处。昆仑、析支、渠搜等西戎国家都要按照规定进贡皮制衣料。

【原文】

导岍及岐,至于荆山[110],逾于河。壶口、雷首至于太岳[111]。厎柱、析城至于王屋[112]。太行、恒山至于碣石[113],入于海。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114]。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115]。导嶓冢至于荆山[116]。内方至于大别[117]。岷山之阳至于衡山[118],过九江至于敷浅原[119]。导弱水至于合黎[120],馀波入于流沙[121]。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

【注释】

[110]导:疏通道路。岍:山名,在今陕西陇县。岐:岐山,在今陕西岐山县。荆:荆山,在今陕西富平。

[111]壶口:山名,在黄河的东岸。雷首:山名,在今山西永济县。太岳:霍太山。

[112]厎(dǐ)柱:厎古同“砥”。厎柱即三门山,位于今天的河南。析城:山名,在今山西阳城县。王屋:山名,在今河南与山西垣曲县之间。

[113]太行:山名,在今山西、河南、河北三省交界处。恒山:在今河北曲阳县,古称北岳。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抚宁二县交界处。

[114]朱圉(yǔ):山名,在今甘肃甘谷县。太华:即华山,也被称之为西岳。

[115]熊耳:山名,在今河南桐柏县。外方:即嵩山,古称中岳。桐柏:山名,在今河南桐柏县。陪尾:山名,在今湖北安陆县。

[116]嶓冢:山名,现在的陕西宁强县西北。荆山:在今湖北南漳县西南。

[117]内方:山名,又名章山,在今湖北钟祥县西南。大别:即大别山。

[118]岷山:在今四川松潘县北。衡山:古称南岳,在今湖南衡山县。

[119]九江:一说是洞庭湖;一说是从现在的湖北武汉到江西九江之间的众多支流。敷浅原:鄱阳湖,即今天的庐山东麓。

[120]导:疏导。合黎:山名,在今甘肃山丹、张掖、高台、酒泉之北。

[121]馀波:指河水的下游。流沙:即合黎山以北的沙漠。

【译文】

疏通了岍山和岐山,一直疏凿到荆山,穿过黄河。其间从壶口山、雷首山一直到太岳山都得到了疏凿。从厎柱山、析城山到王屋山再从太行山、恒山一直到碣石的水利工程都得到了很好的治理,黄河得以畅流入海了。由西倾山、朱圉山、鸟鼠山到太华山,再由熊耳山、外方山、桐柏山一直到陪尾山的水利工程都得到了治理。从嶓冢山到荆山,从内方山到大别山也都得到了疏通和开凿。从岷山的南面到衡山,越过九江,一直到鄱阳湖一带的水利也都得到了治理。把弱水疏通到合黎,下游流入沙漠地带。把黑水疏通到三危,下游流入南海。

【原文】

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122];东至于厎柱;又东至于孟津[123];东过洛汭,至于大伾[124];北过降水[125],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126],同为逆河[127],入于海。嶓冢导漾[128],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129]之水;过三澨[130],至于大别,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东,为北江[131],入于海。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132];过九江,至于东陵[133];东迤[134]北,会于汇[135];东为中江[136],入于海。

【注释】

[122]华阴:华山的北面。

[123]孟津:位于现在的河南西北部的孟津县。

[124]大伾(pī):山名,在今河南浚县西南。

[125]降水:指漳、洚合流的漳水,在今河北省境内进入黄河。

[126]播:分布。九河:指兖州之九河。

[127]同为逆河:同,重合。下游又合而名为逆河。

[128]漾:汉水的上游。

[129]沧浪:即现在的汉水的下流。

[130]三澨(shì):水名,大概位置在今天的湖北省境内。

[131]北江:即汉水。

[132]澧(lǐ):古代流入长江的一个水系,在今天的岳阳城。

[133]东陵:旧注为汉代卢江郡金兰县西北的东陵乡,即现在的河南固始、商城之间。

[134]迤(yǐ):古字同“迤”,水斜向流淌。

[135]汇:是“淮”的假借字。

[136]中江:指岷江,位于今天的江苏境内。

【译文】

疏导黄河,从积石山开始,到了龙门山;又向南流到华山的北面;然后向东经过厎柱山;又向东到达孟津;再向东到洛水的弯曲处,到了大伾山;然后折转向北,经过降水,到达大陆泽;再向北分为九条支流,这九条支流共同承受着黄河的大水,把它导入于大海。从嶓冢山开始疏导漾水,向东流则为汉水;再向东流,便是沧浪水;经过三澨水,到达大别山,向南流入长江。向东便汇成大泽,即彭蠡泽;向东称北江,然后由长江流入大海。从岷山开始疏导长江,向东则别出一条支流,称为沱水;再向东到澧水;经过九江到达东陵;然后蜿蜒斜流向东和淮水相汇,再往东流就称为中江,然后流入大海中。

【原文】

导沇[137]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138];东出于陶丘[139]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东北,入于海。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140],东入于海。导渭自鸟鼠同穴[141],东会于沣,又东会于泾;又东过漆沮,入于河。导洛自熊耳,东北,会于涧、瀍;又东,会于伊;又东北,入于河。九州岛攸同:四隩既宅[142],九山刊旅[143],九川涤源[144],九泽既陂[145],四海会同[146]。六府孔修[147],庶土交正[148],厎[149]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150]。中邦[151]锡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152]。

【注释】

[137]沇:水名,济水的上游,在今天的河南济源县以西。

[138]溢:原意是因为水多而向外流,这里引申为水动荡奔突而出。荥:荥泽,在今天的河南荥阳东边的黄河以南,在汉代时已成平地。

[139]陶丘:在今山东定陶县西南部。

[140]东会于泗、沂:沂水流入了泗水,泗水后来又流入淮河。淮河在今江苏阜宁县东入海。

[141]鸟鼠同穴:山名,即鸟鼠山,即渭水的源头。

[142]隩(ào):古同“奥”,可以定居的地方。宅:动词,居住。

[143]刊:削,除,砍。旅:管理、治理。

[144]涤源:疏通水流。

[145]九泽:上文所列举的九个湖泽。陂:修筑堤坝。

[146]四海:泛指九州岛大地。会同:指进贡的道路被疏通了。

[147]六府:水火金木土谷。孔:很。修:治。

[148]交:俱,遍。正:通“征”。

[149]厎:定,规定,确定。

[150]则:准则,取法。三壤:即各种等级的土壤。成:定。

[151]中邦:即中国,所谓的天子之邦,即华夏族的聚居地。锡:赐。祗:敬,敬重。台:以。

[152]不距朕行:不违背天子所推行的德教。

【译文】

疏导沇水,东流则名为济水,然后流入黄河,河水流溢而成为荥泽;然后自陶丘的北面向东流去,一直流入菏泽;再向东北和汶水相汇;又向北流,然后反转向东流入大海。从桐柏山开始疏导淮河,向东和泗水、沂水相汇,再向东流入大海。从鸟鼠山开始疏导渭水,向东和沣水相汇,再向东和泾水相汇;然后经过漆水、沮水,流入黄河。从熊耳山开始疏导洛水,向东北则与涧水、瀍水相汇;又向东和伊水相汇;然后从东北流入黄河。九州岛水利工程都已经完工:四方的土地都可以居住了,九州岛的大山都已经开凿治理,九州岛的河流也都已疏通,九州岛的大泽也都筑起堤防,不至于决堤了,海内的贡道都畅通无阻了。六府的政务都治理得非常好,九州岛的土地都要征收赋税,并根据各地区土地质量,谨慎地规定了不同的赋税,各地人民都要根据土质优劣的三种规定缴纳赋税。九州岛之内的土地都分封给诸侯并赐之以姓氏。诸侯们应该把尊敬我的德行放在第一位,不准违背我所推行的德教。

【原文】

五百里甸服[153]: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铚[154],三百里纳秸服[155],四百里粟,五百里米。五百里侯服[156]:百里采[157],二百里男邦[158],三百里诸侯[159]。五百里绥服[160]:三百里揆[161]文教,二百里奋武卫[162]。五百里要服[163]:三百里夷[164],二百里蔡[165]。五百里荒服[166]:三百里蛮[167],二百里流[168]。东渐[169]于海,西被[170]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171]。禹锡玄圭[172],告厥成功。

【注释】

[153]甸服:根据离天子的距离而穿着的衣服,按远近分为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

[154]纳:交贡。总:指禾的总体,连杆带穗都包括在内。铚:禾穗。

[155]秸服:带稃的谷。

[156]侯服:江声说:“侯之言侯,侯顺逆,兼司侯王命。”

[157]采:事,指为天子服役。

[158]男邦:管理国家的事务。男,任。

[159]诸侯:诸,多。候,同“侯”。

[160]绥服:指为天子安抚远邦,所以叫绥服。绥,安。

[161]揆:度。

[162]奋武卫:奋力练武来保卫王者。

[163]要服:指接受王者的命令而服事之,叫要服。要,要求。

[164]夷:平,相约和平地相处。

[165]蔡:法,即约定好一致遵守王法。

[166]荒服:指替天子守卫边远地区。荒,远。

[167]蛮:动词,意思是维持隶属关系。

[168]流:随便处理进贡这件事情,贡否不定。

[169]渐:入,到。

[170]被:及,到。

[171]声教:有声之教。四海:指全天下。

[172]锡:赐,被赐。玄圭:玄色的、上圆下方的瑞玉。

【译文】

王城以外五百里的区域属于甸服。相距王城一百里者,将割下的庄稼贡来;二百里者,将庄稼的穗头贡来;三百里者,将谷物脱粒去掉谷壳后贡来;四百里者贡粟;五百里者贡米。甸服以外五百里为侯服。其间百里者,人民为国王服各种劳役:二百里者,人民为国王管理国家的事务;三百里以外者,人民主要担任戍守之责。侯服以外五百里属于绥服。其间三百里以内者要斟酌情况来推行文教;二百里以外者要使民众勤奋地熟悉武事,能够守卫疆土。绥服以外的五百里为要服。其间三百里以内的人民要服从管理,与其他地方和平相处;二百里的人民,要遵守相同的法令。要服以外五百里属于荒服。其间三百里以内者维持隶属关系;二百里以外者进贡与否流动不定。东面到大海,西面到沙漠地带,从北方到南方,四海之内都受到了国王的德教。因此帝舜赐予禹以玄圭,用王表彰禹所完成的巨大功业。

【解析】

《禹贡》大概是我国古代文献中最古老和最有系统性地理观念的着作。战国秦汉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它是禹本人或禹时代(约公元前21世纪)关于禹治水过程的一部记录,同时穿插说明了与治水有关的各地山川、地形、土壤、物产等情况以及把贡品送往当时的帝都所在地冀州的贡道。经近人研究确认,《禹贡》大约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前后,即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基本上是依据孔子时期所了解的地理范围和地理知识编写而成的。

《禹贡》中所谈到的中国当时的地理疆土主要包括长江中下游,黄河中下游以及这两条河流之间的平原和山东半岛,西面达到渭水和汉水的上游,包括山西和陕西的中南部。《禹贡》全篇只有1200字左右,由“九州岛”、“导山”、“导水”和“五服”四个部分组成。“九州岛”部分主要依据自然条件中的河流、山脉和大海的自然分界,把所描述的地区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九州岛。如把山西、陕西交界的黄河以东、河南黄河以北、河北黄河以西的地区划为冀州;把山东济水与河北黄河之间的地区划为兖州;把湖北荆山与河南黄河之间的地区划为豫州等。这种区分具有明显的地理学意义,带有自然区划思想的萌芽。但是总的说来,由于只以少数山川表明九州岛之间的分界,其山只限于岱(泰山)、华、荆、衡,水只限于河(黄河)、济、淮、黑水和海,岱、华只有定点的作用,黑水本身部位不明,所以九州岛的区界不很明确,只是提供了一个约略的范围。

按照禹治水途经的路线,《禹贡》对各州的山川、湖泽、土壤、植被、特产、田赋和运输路线等自然条件,都作了描述,较真实地反映了各个地区的地理特色。如对冀州和兖州的描述,指出了冀州是一种松散的白色土壤,岁收属于上等,有些地方较差,田地属于中等,当地人都衣皮服(皮服可能为贡品)。兖州经过禹的治理,黄河的九条支流都流进自己的河道,雷夏这个地方变成沼泽,涞河和沮河在此会合;此州以桑田养蚕,土壤是黑色的肥土,草木茂盛,树木高大,田地属于中等;贡品是漆和蚕丝,在贡品的篮子里有各种花纹和颜色的织品。对其他各州的描写也都比较真实,如由兖州南下至徐州,此地已呈“草木渐包”的面貌。南方的扬州更是草木繁茂,正确反映了淮河下游和长江三角洲之间的自然景观的变化。

关于水系,说兖州“浮于济漯,达于河”,即沿济河、漯河,可入黄河;徐州则“浮于淮泗,达于河”,即从淮河下游的徐州,可由淮河航行到泗水(古泗水南入淮河),再入荷水(古荷水入泗水)。由于漯河是黄河下游的一个支流,古时济、漯相通,荷水又与济水相通,因而当时兖州、徐州和冀州的水系是相互贯通的。《禹贡》还讲到其他各州与冀州通过水路或某段海路、陆路相互衔接的多条贡道,如青州“浮于汶,达于济”;豫州“浮于洛,达于河”;扬州“浮于江海,达于淮泗”等。这就把以黄河为中心,主要利用水道通向帝都的水陆交通网络清晰地描绘出来。当然有些贡道的描述既不准确,也不实际。如雍州“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就是无法通航的。

《禹贡》根据土壤的颜色和性状,将九州岛的土壤分为白壤、黑坟、赤埴坟、涂泥、青黎、黄壤、白坟、坟垆等类别,这是有一定分类价值的。《禹贡》中专论山岳和河流的“导山”与“导水”两部分内容,是纯粹地理的内容,它们开创了中国关于区域地形的分部门研究的范例。“导”字被认为是“治理”的意思,以与禹治水的史迹相联系。

“导山”按照从北向南的顺序,采取列举山名的方式,把中国的山系分为由西向东延伸的四列。首先把渭水以北和潼关以东的黄河北部的诸山列为一条,从陕西西部的岍山、岐山开始,向东过壶口、雷首、霍山(太岳)、砥柱、王屋、太行、恒山到靠近渤海的碣石山,共12山。这第一列在冀州境内最长,且多转折。第二列大部分相当于秦岭山脉,从青海的西倾山,经鸟鼠同穴之山、太华、熊耳、外方到桐柏,终于至今无法判定的“陪尾”山,共8山。第三列从汉水流域的陕西冢山到湖北的荆山、内方山,终于湖北、河南交界的大别山,共4山。第四列由长江流域的岷山、衡山到敷浅原(可能在今江西德安县境内)共3山组成。

这四列山都是由西向东延伸,而且西部集中,东部分散,正确反映了中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的地形特点。四列可再细分为九段,即“导九山”。因当时平地为洪水所淹,故要在山地循行,“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形成沿大山行走的九条大道。一道沿岍、歧至荆山到黄河为止;一道从壶口、雷首到太岳;一道由砥柱、析成至王屋山;一道经太行、恒山、碣石山入海;一道西倾、朱圉、鸟鼠至太华;一道熊耳、外方、桐柏到陪尾;一道冢至荆山;一道岷山至衡山;一道内方山到大别山。后来马融将它分为三条,即导岍为北条,西倾为中条,冢为南条。这就是反映中国古人对山地地形认识的“三条、四列、九山”学说。汉代以后学者关于“山脉”的“三条四列”思想,概源于《禹贡》。

“导水”部分被认为是《禹贡》地理的精华。它按照先北后南、先上游后下游、先主流后支流的顺序,对九州岛向靠近黄河的帝都贡赋所经过的水道中的九条河流的水源、流向、流经地、支流和入河口等作了描述,开中国水文地理的先声。

《禹贡》首先讲到的是雍州的弱水和黑水。弱水是甘肃张掖西部的一条内陆河。“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说明了它北经合黎山,流入巴丹吉林沙漠,这大致是正确的,也符合干燥地区内流水道的特点。但所说“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则是不真实的。从《禹贡》原文看,黑水似乎是从雍州西部南流经过梁州而流入南海的,这很难找到实地根据;文中提到的“三危”山也只是传说中的山名。所以这段文字很可能是根据传闻写成的。

接着讲到黄河、汉水和长江。关于江、河的发源地,文中说到“导河积石”和“岷山导江”。积石即青海的积石山,说明战国时期中国古人已知黄河源在青海境内了。但由于对积石山以远地区的情况尚不了解,所以对黄河的了解未能达到最上源。至于“岷山导江”一句,本意是说禹治理长江时曾到达岷山,但包含有长江发源于岷山之意。由于金沙江源远流长,加之山高水急的阻隔,当时人们对它的状况还不了解,所以未把它看作长江的主源,而把远在东边、水量颇大的岷江看成为长江的正源,这是对长江之源认识过程中一个可以理解的历史曲折。

关于汉水,由于了解较多,所以写的也较详细。对于当时独流入海的济水和淮河,《禹贡》指出前者“导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被认为在冀州境,入于河的济,又从地下潜流到荥而为泽,再伏潜而出于陶丘北,这才是真正的济水。《禹贡》对济水与汶水以及淮水与泗、沂二水的关系,作了正确的叙述。《禹贡》最后讲到黄河的两大支流渭水和洛水,对于它们的发源和它们入黄河所汇的支流,都作了准确的叙述。

“五服”部分,反映了作者政治上的大一统思想。它不受诸侯割据形势的局限,把广大地区看作一个整体,以帝都为中心,向外扩展。500里之内的地带为“甸服”,即王畿;再向外500里之内为“侯服”,即诸侯领地;再次为“绥服”(已绥靖地区,即中国文化所及的边境地区)、“要服”(结盟的外族地区)和“荒服”(未开化地区)。这表明了赋制和政治文化影响随距离帝都的远近而不同的事实。但由于所言的范围远超过当时实际了解的地域,对四周边缘地带只能作出“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的粗略交代,不过还是正确地指出了中国东临大海、西北为沙丘移动的沙漠的事实。

以上这些内容,充分体现出《禹贡》在中国地理学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中国最古老、最系统的地理文献,而且它关于九州岛区划、山岳关联、水道体系、交通网络以及土壤、物产、景色的描述,都体现出明确的地理观念,所以它对中国后世地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