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飞箝第五》释义

飞箝第五

题解

“飞”是飞语的意思,即假装赞扬对方,抬高他的声誉,以获得对方的好感。“箝”是钳制的意思。“飞箝”,就是故意抬高对方,等到对方消除了戒心,内情必露,进而钳制对方的制人之术。陶弘景题注:“飞,谓作声誉以飞扬之;箝,谓牵持缄束令不得脱也。言取人之道,先作声誉以飞扬之,彼必露情竭志而无隐,然后因其所好,牵持缄束,令不得转移也。”俞棪注:“飞箝者,飞言以箝取之,使同于我也。”

本篇是《鬼谷子》中的制人术专论,主要涉及目的、方法、对象等内容,其主旨是:强调研究对方的性情、才能、爱好,使对方说出真实思想,然后运用各种手段(“钩箝”“飞箝”)控制。

凡度权量能,所以征远来近[1]。立势而制事,必先察同异,别是非之语[2],见内外之辞,知有无之数[3],决安危之计,定亲疏之事[4]。然后乃权量之,其有隐括,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5]。

注释

[1]凡度权量能,所以征远来近:陶弘景注:“凡度其权略,量其材能,为作声誉者,所以征远而来近也。谓贤者所在,或远或近,以此征来,若燕昭尊郭隗,即其事也。”桑重第评点说:“此篇开篇凡制事必先度量之,亦是探取钩索之法。”远,远方的人。近,近处的人。

[2]“立势而制事”三句:陶弘景注:“言远近既至,乃立赏罚之势,制能否之事。事、势既立,必先察党与之同异,别言语之是非。”势,权势,态势。制事,行事。

[3]见内外之辞,知有无之数:陶弘景注:“外谓虚无,内谓情实,有无谓道术能否。又必见其情伪之辞,知其能否之数也。”内外之辞,即真假之语。

[4]决安危之计,定亲疏之事:陶弘景注:“既察同异、别是非、见内外、知有无,然后与之决安危之计,定亲疏之事,则贤不肖可知也。”定亲疏之事,确定与对方的关系是亲近还是疏远。

[5]“然后乃权量之”五句:陶弘景注:“权之所以知其轻重,量之所以知其长短。轻重既分,长短又形,乃施隐括以辅其曲直。如此,则征之又可,求之亦可,用之亦可。”权,原指秤锤,这里指衡量轻重。量,测量长度。隐括,原指矫正竹木弯曲的工具,这里借指对同异、是非、内外、有无加以调整和修改。

译文

作为君主,估量别人的权谋、测量别人的才能,都是为了征召远方或近处的人才,使他们前来效力。确立做事获得成功的态势而能有效地去行事,一定要先仔细观察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辨出对方言语中的是与非;要了解对方言辞的真实与虚假,谋略的有用与无用;要决定关系到国家安危的计策,确立君臣间应有的亲疏关系。然后在实践中加以检验衡量。如果他能对上述同与异、是与非、内与外、有与无等做法加以调整和修改,那么就可以征召他,聘取他,重用他。

引钩箝之辞,飞而箝之[1]。钩箝之语,其说辞也,乍同乍异[2]。其不可善者,或先征之而后重累[3],或先重以累而后毁之[4]。或以重累为毁,或以毁为重累[5]。其用或称财货、琦玮、珠玉、璧帛、采色以事之[6],或量能立势以钩之[7],或伺候见涧而箝之[8],其事用抵巇[9]。

注释

[1]引钩箝之辞,飞而箝之:陶弘景注:“钩谓诱致其情,言人之材性,各有差品,故钩箝之辞,亦有等级。故内感而得其情曰钩,外誉而得其情曰飞。得情则箝持之,令不得脱移,故曰钩箝,故曰飞箝。”引,拉开弓,这里是运用的意思。钩,诱致。箝,钳制。飞,飞翔,这里是从远处传递话语的意思。

[2]“钩箝之语”三句:陶弘景注:“谓说钩箝之辞,或捭而同之,或阖而异之。故曰乍同乍异也。”乍,忽然,变化非常快。

[3]其不可善者,或先征之而后重累:陶弘景注:“不可善,谓钩箝之辞所不能动。如此者,必先命征召之;重累者,谓其人既至,然后状其材术所有,知其所能,人或因此从化也。”不可善,不可善待的人,即用飞箝之术不能轻易对待的人。征,远去。这里指言辞远离某一个话题。重累,反复叠加。与“毁”相对。这里指不断抬高。《吕氏春秋·行论》:“《》曰:将欲毁之,必重累之;将欲踣之,必高举之。其此之谓乎?”高诱注曰:“累之重,乃易毁也。踣,破也;举之高乃易破也。以喻湣王骄乱甚,乃易破也。”

[4]或先重以累而后毁之:陶弘景注:“或有虽都状其所有,犹未从化,然后就其材术短者訾毁之。人知过而从之,无不知化也。”或,有时。毁,诋毁。

[5]或以重累为毁,或以毁为重累:陶弘景注:“或有状其所有,其短自形,此以重累为毁也;或有历说其短,材术便着,此以毁为重累也。为其人难动,故或重累之,或訾毁之,所以驱诱之,令从化也。”

[6]其用或称财货、琦玮、珠玉、璧帛、采色以事之:陶弘景注:“其用谓人能从化,将欲用之,必先知其性行好恶,动以财货采色者,欲知其人贪廉也。”其用,运用飞箝的方法。称,称举。琦玮,美玉珍宝。

[7]或量能立势以钩之:陶弘景注:“量其能之优劣,然后立去就之势,以钩其情,以知其智谋也。”量能,衡量对方的才能。立势,确立控制对方的形势。

[8]或伺候见涧而箝之:陶弘景注:“谓伺彼行事,见其涧隙而箝持之,以知其勇怯也。”伺候,等待时机。

[9]其事用抵巇:陶弘景注:“谓此上事用抵巇之术而为之。”

译文

一般的人,都是喜欢听奉承话的,对这些人要用奉承的话,故意赞扬他们,为他们制造声誉,使他们高兴而泄露实情,然后钳制他们。作为说辞的“钩箝之语”要根据情势而善于变化,一会儿表示赞同对方,一会儿又表示与对方不合。对那些不喜欢虚名,不喜欢听人吹捧,用“飞箝之语”难以相诱的人,可以先行离开奉承的话题,不断抬高他的名誉地位,使其名不副实,为以后诋毁他做准备。一次飞扬不成,就反复使用,直到达到毁掉对方的目的。有时,高扬对方优点使其缺点暴露是诋毁;有时,历数其缺点使他的优点显露出来,以诋毁他。想要重用某些人时,或者用金钱、美玉、珍宝、玉璧、丝帛、美女去试探他是否廉洁;或者根据他的才能使他担任某种职位,考察他是否有智谋;或者抓住他的弱点错误,进一步钳制住他。在这种情况下,就要结合“抵巇之法”来使用了。

将欲用之于天下,必度权量能,见天时之盛衰,制地形之广狭[1],岨崄之难易[2],人民货财之多少,诸侯之交孰亲孰疏、孰爱孰憎,心意之虑怀[3]。审其意,知其所好恶,乃就说其所重[4],以飞箝之辞,钩其所好,以箝求之[5]。

注释

[1]制:裁断。这里指判断。

[2]岨崄:指险要的地理形势,包括山川关隘等。岨,同“阻”。崄,同“险”。

[3]心意之虑怀:陶弘景注:“‘将用之于天下’,谓用飞箝之术,辅于帝王;‘度权量能’,欲知帝王材能可辅成否,天时盛衰,地形广狭,人民多少,又欲知天时、地利、人和合其泰否,诸侯之交,亲疏爱憎,又欲知从否之众寡。”

[4]其所重:君主最关心、最急于解决的问题。

[5]以箝求之:陶弘景注:“既审其虑怀,又知其好恶,然后就其所最重者而说之;又以飞箝之辞,钩其所好,既知其所好,乃箝而求之,所好不逮,则何说而不行哉!”

译文

将“飞箝之术”推广应用到诸侯国之间的斗争中去,在游说君主时,必须审时度势,能够看到天时是否助其盛或者使其衰,准确判断该国的地理形势,疆域是广大还是狭小,地势险要是不是易于攻战或据守,知悉其国人口多少、经济实力如何,了解这个国家与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是亲近还是疏远,君主比较亲近哪个国家,比较憎恨哪个国家,君主心中最担心的是什么。仔细观察君主的意图,知道他的喜好和憎恶,然后去游说君主最关心的事情,传出诱导赞扬的话语,从而抓住他的爱好,牢牢控制住他。

用之于人[1],则量智能、权材力、料气势[2],为之枢机[3]。以迎之随之,以箝和之,以意宣之,此飞箝之缀也[4]。用之于人,则空往而实来,缀而不失,以究其辞。可箝而纵,可箝而横;可引而东,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覆[5]。虽覆能复,不失其度[6]。

注释

[1]用之于人:陶弘景注:“用之于人,谓用飞箝之术于诸侯之国也。”

[2]量智能、权材力、料气势:陶弘景注:“量智能、料气势者,亦欲知其智谋能否也。”量、权、料,都是估量、估计的意思。气势,气概与声势。

[3]枢机:这里指关键。枢,门上的转轴。机,弩机,指安装在弩弓上控制发箭的装置。陶弘景注:“枢,所以主门之动静;机,所以主弩之放发。”

[4]飞箝之缀:陶弘景注:“言既知其诸侯智谋能否,然后立法镇其动静,制其放发,犹枢之于门,机之于弩,或先而迎之,或后而随之,皆箝其情以和之,用其意以宣之,如此则诸侯之权可得而执,己之恩信可得而固,故曰飞箝之缀也,谓用飞箝之术连于人也。”高金体注:“缀,连而相从也。”

[5]可引而覆:陶弘景注:“‘用之于人’,谓以飞箝之术任使人也。但以声誉飞扬之,故曰‘空往’。彼则开心露情,归附于己,故曰‘实来’。既得其情,必缀而勿失,又令敷奏以言,以究其辞。如此则纵横、东西、南北、反覆,惟在己之箝引,无思不服也。”覆,翻转到反面。

[6]虽覆能复,不失其度:陶弘景注:“虽有覆,败必能复振;不失其节度,此箝之终也。”覆,倾覆,失败。复,恢复。度,节度,节制。

译文

运用“飞箝之术”和别人打交道,就要先衡量别人的智慧、才能、气魄,把对对方的充分了解作为与之相处的关键。先迎合他、附和他,然后用诱导的话语结交他,揣度他的想法,叫他满意。这便是“飞箝之术”中的牵制手段。与人打交道时,运用“飞箝之术”,往往没有付出却能够得到丰厚的回报,使对方与自己紧密联结而不会失去控制;然后紧跟不放,研究他话语中的真意。做到这些,就能钳制对方,或者使他向纵的方向,或者使他向横的方向,或者使他向东,或者使他向西;或者使他向南,或者使他向北;或者使他从起点返回,或者使他返回后再走到反面。这样即使有失败,也可以恢复主动,不会失去控制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