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的著作与思想概述

曾子的著作与思想概述

曾子著述颇丰,为孔子三千弟子之最。他名下的著作主要有四种:一是《论语》。据专家考证,《论语》最先是由曾子主持,他的弟子最后编辑成书。二是《曾子》。《汉书·艺文志》记“《曾子》十八篇”,并注明“名参,孔子弟子”。三是《孝经》。《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曾子“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四是《大学》。朱熹认为,《大学》“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曾子思想是中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不仅承传了孔子的思想,而且在许多方面有新的建树。其思想的主体部分是孝道和修身。

曾子以“天地之间人为大”的人本思想为总纲,把孝作为“天下之大经”,从孝是“仁之本”推衍开去,以“身是亲之遗体”为逻辑起点,以“忠”(发自内心)为内在动力,以“礼”为外在规范,以“敬”为判断标准,以“治天下”为政治目标,构建了“孝”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之中,并在海外也有重大影响。

曾子也重礼,但更重仁。他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有一次,孔子特别点了曾子的名,说:“参,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孔子离开以后,其他人就问这是讲什么意思。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是一次很重要的谈话。所谓忠恕,正是曾子对于仁的一种表述形式。但曾子的忠恕是偏重于内心的修养,孔子的仁则有更多的政治理想。曾子讲仁义,讲孝、悌、忠、信。曾子没有留下专讲性善的材料,但这些都跟性善的思想相联系。后来子思作《中庸》,孟子言性善,言仁义,言仁政。从思想体系上看,子思、孟子跟曾子是属于同一个宗派的。尽管战国中期的学风使孟于带有辨士的作风,而曾子则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表现出一种拘谨的人生态度,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思想体系上属于一个流派。

修身为本是曾子的另一重要思想。他把修身看作是实现仁政德治的根本。他以君子为修身标准,就如何说话、做事、待客、交友提出了一系列主张;他以学习、实践与自我反省有机结合为基本修身方法,强调“爱日以学,及时以行”,“日旦就业,夕而自省”。他的“吾日三省吾身”和“慎独”要求,是人们公认的修身规范;他的“冻饿而守仁”,“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君子气节,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奋斗不息。

曾子的政治主张是与他的孝道和修身思想紧密相连的。他从“事父可以事君”相推衍,提出“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的孝的三部曲,进而实现以孝治天下。他以修身为根本环节,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从政者设立了人生进修的阶梯。

曾子还在其他一些方面发展了孔子思想。在世界观上,他冲破了孔子没有定见的状态,提出了自然天道观,将阴阳学说引入儒家思想体系,从根本上捍卫了儒家学说。在伦理思想上,他把礼节仪式之“礼”逐渐演化为待人恭敬、谦虚、礼貌之“礼”,给“礼”赋予了积极意义。在认识论上,他扩展了孔子重视实践的思想,他在学与行、言与行、知与行的关系上反复强调行,把孔子的学说变为可实践的学说。

曾子30岁以后收徒讲学,晚年著书立说。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将儒学传子思,子思再传孟子,形成著名的曾子、子思、孟子学派。曾子传播的儒学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占有主导地位,不仅支配着中国的社会政治与精神生活,而且远播东亚、东南亚和欧美各国,对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