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孟子·陈臻问曰》原文鉴赏

《先秦散文·孟子·陈臻问曰》原文鉴赏

陈臻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于宋,馈七十镒而受;于薛,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曰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孟子曰:“皆是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辞曰:‘馈贝赆’。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曰:‘闻戒,故为兵馈之”。予何为不受?若干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注释】 ①陈臻:人名,孟子的弟子。 ②兼金:好金。因成色好,“其价兼倍于常者,故谓之兼金”(赵岐注)。一百:百镒,古时每镒为二十两。 ③薛:地名,在今山东滕县东南。 ④赆(jin音尽):给远行者赠送路费或礼物。 ⑤戒心:防备不虞之心。 ⑥兵:兵器。⑦未有处:意思是没有接受礼物的理由。 ⑧货之:贿赂收买。货:作动词用。

【今译】 陈臻问道:“前些日子在齐国,齐王送您上等成色的金一百镒,您没有接受;后来在宋国,送您七十镒,您接受了;又到了薛国,送您五十镒,您也接受了。如果过去不受礼是正确的,那么,现在受礼就错了;如果现在受礼是正确的,那么,过去不受礼就错了。(是受礼对,还是不受礼对)二者之中,老师您必须选择一个呀!”

孟子回答说:“我做的都对。在宋国时,我准备远行,(按照习俗)对远游者必须要赠送路费,人家说是:‘赠送路费。’我怎么能不接受呢?在薛国的时候(听说路上有危险),我有防备不虞的想法,人家说:‘听说您须要防备危险,送点钱给您买武器吧。’我怎么能不接受呢?而在齐国,就没有接受礼物的理由。没有什么理由却要送我钱财,这等于是贿赂收买我。哪里有君子可以拿钱收买的呢?”

【集评】 清·周人麒:“前日之不受是”数语,笔意婉曲:孟子曰“皆是也”接得老劲有力。此文家曲直相间之法。(《孟子读法附记》)

清·牛运震:“货之”字法深刻透快。(《孟子论文》)

清·王汝谦:辞受取与,亦士君子大节所关,安得不慎。(《孟子论文》)

清·赵承谟:陈臻之问抑扬有致,至奇确生新,全在末段“货取”二字。“有处”“无处”,铁案如山,而“皆是也”三字接口而出,尤觉空灵有隽气。(《孟子文评》)

【总案】 本篇选自《孟子·公孙丑下》。记述了孟子和弟子陈臻的一次谈话。

在是否接受礼物这一件事情上,孟子或受或不受,看似没有准则,但实际上是有的,这个准则就是:不接受无缘无故的赠品,因为“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是一种收买贿赂,而“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表现了孟子人格的高尚。

陈臻的提问是很富于挑战性的。他使用了逻辑上的排中律和矛盾律。矛盾律要求,在同时同地同一条件下,对同样的事物不能有矛盾的判断,既肯定之而又否定之,或既否定之而又肯定之。排中律要求,对于两个对立概念,必须肯定一个或否定一个,不能模棱两可。所以前是则今非,今是则前非,二者必居其一。而孟子的答辩简捷而切中要害。他毫不含糊地指出,前日不受而今日受,是因为具体条件发生了变化,表面上不同的处理方法,都是出于他一贯的处世原则,故而都是对的。这一段辩论熟练地运用形式逻辑的技巧,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