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国语·襄王拒晋文公请隧》原文鉴赏

《先秦散文·国语·襄王拒晋文公请隧》原文鉴赏

晋文公既定襄王于郏,王劳之以地,辞,请隧焉。王弗许,曰:“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备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其余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以顺及天地,无逢其灾害,先王岂有赖焉。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足以供给神祗而已,岂敢厌纵其耳目心腹以乱百度?亦唯是死生之服物采章,以临长百姓而轻重布之(11),王何异之有?今天降祸灾于周室,余一人仅亦守府(12),又不佞以勤叔父(13),而班先王之大物以赏私德(14),其叔父实应且憎,以非余一人,余一人岂敢有爱?先民有言曰:‘改玉改行(15)。’叔父若能光裕大德(16),更姓改物(17),以创制天下,自显庸也(18),而缩取备物以镇抚百姓(19),余一人其流辟于裔土(20),何辞之有与?若由是姬姓也,尚将列为公侯,以复先王之职,大物其未可改也。叔父其茂昭明德,物将自至。余敢以私劳变前之大章,以恭天下,其若先王与百姓何?何政令之为也?若不然,叔父有地而隧焉,余安能知之?”文公遂不敢请,受地而还。

【注释】 ①晋文公:春秋时晋国国君,五霸之一,公元前636年——公元前628年在位,姬姓,名重耳。襄王:周襄王,公元前651年——公元前619年在位。郏(jia音夹):洛邑,今河南洛阳附近。定襄王于郏:公元前649年,周襄王异母弟叔带勾结戎人入京,襄王出奔。第二年,晋文公助襄王复位。 ②地:所赏之地,包括阳樊(今河南济源县西南)、温 (今河南温县附近)、原(今河南济源县西北)、欑茅(今河南修武县北)等地。 ③隧:墓道。天子的葬礼,灵柩由地下挖掘的通道入葬。④不庭:不服从朝庭。 ⑤公侯伯子男:爵位。公封地方圆五百里,侯方圆四百里,伯方圆三百里,子方圆二百里,男方圆一百里。 ⑥赖:利。 ⑦九御:九嫔,九种女官。 ⑧九品:九卿。 ⑨耳目:声色。心腹:嗜欲。 ⑩物:祭品。 (11)轻重:贵贱。 (12)余一人:古代帝王自称。 (13)叔父:天子对同姓诸侯的称呼。 (14)大物:指隧礼。 (15)玉:佩玉。行:步伐。 (16)光:广。 (17)改物:改正朔,易服色。 (18)庸:用。 (19)缩取:敛取。备物:隧之类的礼制。 (20)裔土:边土。

【今译】 晋文公使周襄王在郏复位后,襄王用土地酬谢他,晋文公不接受,请求襄王允许他死后采用天子的隧礼。襄王不答应,说道:“当初我们的先王据有天下,划出方圆千里的土地作为甸服,用来供奉天神和山岳河流等各位众神的祭祀,用来提供百官万民的财用,用来对付不服从朝庭或意想不到的祸患。剩下的用来均分给公侯伯子男,使他们各有安宁的居处,从而遵顺天地尊卑之义,不致遭受自然灾害,先王哪里从中得利呢。天子宫中的官只有九嫔,朝中的官只有九卿,靠他们足够供给天地之神的需要罢了,哪敢尽情满足自己的声色、嗜欲之望而破坏各种法度呢?只不过生前死后服装和祭品的彩色花纹不同,以此统治百姓并区别贵贱等次,天子和其他人还有什么两样呢?如今上天给周王室降下灾祸,我只不过看守住先王的府藏,又无能以致劳烦叔父。如果分出先王的隧礼来犒赏私恩,那么叔父虽然应当接受也一定会厌恶这么做,因而责备我,我个人哪敢有什么吝啬呢?前人有言说: ‘更换了佩玉就要改变步伐’。如果叔父能够发扬光明的德行,变更姓氏,改正朔,易服色,来创立统治天下的大业,显示出自己的功劳,那么采用天子的服物彩章来安抚百姓,我就是被流放到边土,又有什么可说的?如果您还是姓姬,仍列于公侯之位,来恢复先王规定的职份,隧礼大概就不可以更改吧。叔父努力发扬圣明的德行,隧礼将不召自来。我哪敢因为个人劳烦了您就更改从前区别天子与诸侯的规章,玷辱天下人,那又如何侍奉先王镇抚百姓呢?靠什么行使政令呢?如果不是这样,叔父有自己的土地而在那儿行隧葬之礼,我哪能知道呢?”晋文公就不敢请求隧葬之礼,接受了被赐的土地就回去了。

【集评】 清·储欣评《国语选》:“即‘内传,未有代德二语,彼约而能该,此烦而不厌。晋文请隧,帝制自为矣。襄王不许,严辞责之,差强人意。”

民国·秦同培《国语评注读本》:“不能以大物赏私德一语,为篇中之骨。首引文公请隧事,次举襄王对答之辞,终乃说出结果,于以见襄王措词之正大。通篇扼定不能以大物赏私德一旨,反复申说,入情入理,此大处著墨之笔也。”

【总案】 周襄王虽然贵为天子,但势力已经衰微,晋文公虽然是臣子,却正处于霸主地位,势力强大,并且由于晋文公刚刚帮助襄王复位,大有功高震主之势,正因如此,晋文公才敢于拒绝赏地,而要求采用天子的隧礼。对于周襄王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同意了,将失去天子的威严与特权;不同意,又可能因得罪晋文公而遭到报复。周襄王依据“亲亲、尊尊”的宗法等级思想,采用旁敲侧击的方式,一步紧似一步地婉言相拒。他十分精心地选择词句和说话的角度,既清楚地传达了自己的意见,又充分表现出对晋文公的尊重,显得谦恭有礼而又义正辞严,加之以“机智巧妙”四字,有过之而无不及,无疑是一则绝顶出色的外交辞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