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檀弓下·“苛政猛于虎”二则》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作品:《礼记》

简介

《礼记》是战国至西汉初儒家有关礼仪著作的选编。西汉后期刘向选定一百三十一篇,后又得八十四篇。戴德选定其中八十五篇,称为《大戴礼记》。其侄子戴圣又从《大戴礼记》中选出四十九篇另编成书,称为《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被选入《十三经》。此书内容除对古代礼制、社会制度和民俗的记载、论述外,还有一些篇章,如《礼运》、《大学》、《中庸》、《学记》等,阐述了儒家的政治原则、社会理想、哲学理论、教育思想,成为儒家理论的主要来源之一。

檀弓下·“苛政猛于虎”二则



苛政猛于虎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不食嗟来之食



齐大饥。

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注释

①式:古代马车车厢前扶手横木,后世写为“轼”,这里指扶轼,形容关注。 ②子路:孔子弟子。 ③壹:确实。 ④而:乃,于是。 ⑤舅:丈夫的父亲。 ⑥嗟(jiē,又juē):呼唤声,相当于“喂”。 ⑦袂(mèi):袖子。辑屦(jù):拖着鞋。 ⑧贸贸:眼睛看不清的样子。 ⑨微:不是。

译文

苛政猛于虎



孔子从泰山旁边经过。有个妇人在坟墓前哭泣,非常悲伤。孔子在车上扶轼倾身细听,并让子路去询问,说:“您的哭声听起来,确实像是有双重的悲伤。”妇人说:“是的。过去我的公公死于虎口。我的丈夫也是这样死的,现在我的儿子又这样死了。”孔子说:“那你们为何不离开这个地方呢?”她回答说:“这里没有暴政。”孔子回过身来对弟子们说:“你们要好好记住:暴政比老虎还要凶残啊!”

不食嗟来之食



齐国发生了大饥荒。

黔敖在路旁安了大锅煮食物,等饥民来施舍。有个饥民垂着袖子拖着鞋,迷迷糊糊地走过来。黔敖左手拿着食物,右手端着汤,说:“喂,过来!给你吃的。”那人抬起眼睛看着他,说:“我就是因为不吃这无礼吆喝给的食物,才弄到现在这个样子!”黔敖表示歉意。但是他终究不吃,最后饿死。

后来曾子听说此事,说:“恐怕不能这样做吧!黔敖无礼吆喝时,此人可以拒绝后离去;但是在他道歉后还是可以吃的。”

礼运·大同小康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注释

①与:参与;蜡(zhà):年终合祭鬼神。 ②观:古代宫殿、宗庙门旁的楼。 ③喟(kuì)然:叹气的样子。 ④矜(guān):通“鳏”,年老无妻之人。 ⑤刑:同“型”,准则。

译文

从前有一天孔子作为宾客参加蜡祭,仪式结束后出来信步登上殿外门楼,眺望了一会儿,他感慨地长叹一声。孔子的叹息,大概是叹鲁国的命运吧。弟子子游在他身旁,问道:“老师为何叹息?”孔子说:“大道行于天下的时代,以及夏商周三代的杰出人物,我都未能有幸遇到,然而我对之十分向往。

“大道行于天下之时,天下为公。选拔贤人与能人予以重用,对他人和邻国,讲究诚信,建立友好和睦的关系。所以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用对子女的慈爱对待的也不只是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安享天年,壮年人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儿童能够健康成长,鳏寡孤独、残疾患病的人,在生活上都得到保障。男子都有名分职位,女子都有自己的家庭。对于财富,不希望它被人们丢弃在地上,但不一定要将它据为己有;至于体力,不愿意自己不肯付出,但不一定是为自己的目的。因此谋略无人愿用而不再时兴,盗窃乱贼也不会产生,这样,只需合上外门,不须上锁严防。这就是所说的大同之世。

“现在大道已经不为人们所知,天下人都是各为其家。人们只是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用对子女的慈爱对待的只有自己的子女,财富、体力只是为了自己;君位世袭被当作礼,筑城墙挖壕沟以保护自己的所有,礼义被规定为社会、国家的纲纪,作为标准来规范君臣关系,以增强父子之情,以使兄弟和睦、夫妻关系融洽,以建立制度,以划分田里界线,以鼓励那些勇敢的人和智者,为自己的利益而立功。这样,谋略就时兴起来,而战争也由此发生。大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就是以礼义治天下的杰出人物。这六位君子,没有一个不严格遵守礼制的。他们用礼来表现他们所信守的原则,以考验他们所注重的诚信的品格,区别正确与错误,确立仁的准则,提倡谦让,向人民昭示了永恒的法则。如果有人背离礼,即使他有权,也要罢免他,百姓都把他看作祸害,这就是所谓小康之世。”

学记·教学为先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注释

①旨:美味。 ②陵:超越;节:限度;孙:顺。 ③扞(hàn)格:格格不入。 ④道:同“导”。 ⑤强(qiǎng):勉励。 ⑥尸:充当受祭对象、接受祭祀的人。 ⑦说(tuō):通“脱”。

译文

玉石不经过琢磨,不会成为精美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不会知道真理。所以古代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把教育与学习当作首要大事。

虽然有精美的食物,如果不吃,也不会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最高真理,如果不学习,也不会知道它好在哪里。所以学习以后才发现自己在知识、品德上的不足之处,教人以后才发现理解和表达上的困难。发现了知识和品德上的不足之处以后,才能自我反思;发现理解和表达上的困难以后,才能提高自己。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大学的教学方法是,在邪念、错误还没有发生时就加以禁止,这叫做预防;正当可以教育之时而加以教育,这叫做适时;不超越先后界限而进行教学,这叫做顺应;相互了解、交流、学习,共同提高,这叫做观摩。靠这四条,教育就能成功、兴盛。邪念、错误发生了以后才去禁止,则教诲不易接受而不起作用;过了最佳教育时间而去学,虽然十分勤勉刻苦,而难以成功;杂乱无章地教学而不顺应一定的次序、规律,则教学过程陷于混乱,缺乏条理;只是关在书斋里学习,而不广交朋友,就会孤陋寡闻;而乱交志趣不高、行为不端的人为友会背离老师的教诲;热衷于不正经的谈话会废弃学习。这六条是教学失败的原因。君子既知道教育成功的方法,又了解教学失败的原因,这样就可以做教育人的老师了。所以君子晓谕学生道理时,是引导而不是强制,是勉励而不是压抑,是启发而不是直接告知结论。引导而不强制,师生关系就会和谐融洽,勉励而不压抑就会使人心情舒畅,启发而不直接告知结论则能促进思索,关系融洽、心情舒畅,又能促进思索,这就可以称得上善于晓谕了。

求学之人往往会有四种失误,教师必须要知道。人在学习时,有的失之于贪多,有的失之于褊狭,有的失之于心志不专,有的失之于半途而废。这四种失误由以产生的心理都不一样。弄清它们产生的心理,然后就能弥补失误了。所谓教育,这是促进其长处而弥补其失误。

在教育法则之中,实行尊重老师最难。尊重了老师以后,真理才会受到尊重,真理受到尊重后人民才会懂得要重视学习。因此,君主在二种情况下不以待臣之礼对待其臣:一是当臣充当朝廷祭祀对象之时,不把他当作臣对待;二是当臣作为君主老师出现时,则不把他当作臣对待。大学的礼仪制度规定,即使是对天子讲课,也不须面北而坐,这是为了尊重老师。

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轻松,但他的学习效果却倍增,还把功劳归于老师;而那些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十分辛苦,但他的学习效果却减半,还要埋怨老师。善于发问的人,就像砍坚硬的木头,先从容易砍的地方下手,然后砍枝干交接处和纹理纠结的部分,最后各个部分都分离脱开;不善于发问的人,正好相反。善于回答的人如撞钟,轻轻撞击,则钟声小;用力撞击,则发出大声;等到撞钟者回到从容状态,钟声也就慢慢地消失。不善于回答的人与此相反。这都是使学习进步的途径。

乐记·审乐知政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

注释

①方:一说为文章、文采。 ②干戚:盾与斧,兵器,这里指武舞道具;旄(máo):牦牛尾,旗帜装饰,此处指文舞道具。 ③噍(jiào)以杀(shài):声音急促、低沉。 ④啴(chǎn):舒缓的样子。 ⑤桑间濮(pú)上:桑间,地名,在濮水畔,传说“殷纣使师颜作靡靡之乐,已而自沉于濮水”。

译文

歌曲产生于人心。人的内心活动,则是事物作用的结果。人心感应于物而动,因而表现为声音。许多声音相互应和,这样就产生变化,变化显示出色彩,这就是歌声。歌曲用乐器伴奏,再加上手执干戚羽旄的舞蹈者的表演,就称为乐。

乐是由歌曲发展而来的,它产生的根源是人心感应于物。因此,内心有悲伤的感受,发出的声音急促而低沉;内心有快乐的感受,发出的声音舒展而徐缓;内心有喜悦的感受,发出的声音欢快而激扬;内心有愤怒的感受,发出的声音粗壮而猛烈;内心有恭敬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平直而纯正;内心有爱慕的感受,发出的声音悦耳而柔和。这六种特征,并非声音本身就有的,而是心感应于物后产生的。因此先王特别关注引起内心感受的那些事物。因而用礼来引导人们的志向,用乐来使人们的声音柔和,用政治来统一人们的行动,用刑法来防止罪恶的发生。礼、乐、刑、政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用来使百姓同心同德,造成清明政治和太平世界。

歌曲产生于人心。情感在心中萌动,所以表现于声音,声音有了文采,这就是歌声。因而治世之音的歌声安详而快乐,是由于政治和谐;乱世之音饱含怨恨和愤怒,是由于政治乖僻;亡国之音忧伤,充满忧思,是由于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可见歌曲的变化与政治状况是相通的。……郑卫地方的歌曲,是乱世之音,与懈怠懒散差不多了。桑间濮上的歌曲是亡国之音,国家政治则是散漫,人民流亡,下级欺骗上级,徇私舞弊,无法停止。

歌曲产生于人心。乐同人伦物理相通。所以懂得声音而不懂得歌曲的,是动物。懂得歌曲而不懂得乐的,是普通百姓。只有君子能通晓乐。因此,在分辨声音的基础上进一步听懂歌曲,在听懂歌曲的基础上进一步弄通乐,在研究乐的基础上进一步懂得政治,这样治国的方法就完备了。所以不懂得声音者不能与之谈歌曲,不懂得歌曲者不能与之谈乐,通晓了乐就离礼治不远了。礼与乐都得到,叫做有德。德就是得的意思。

表记·庄敬日强



子言之:“归乎!君子隐而显,不矜而庄,不厉而威,不言而信。”

子曰:“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也。”

子曰:“君子慎以辟祸,笃以不揜,恭以远耻。”

子曰:“君子庄敬日强,安肆日偷。君子不以一日使其躬儳焉如不终日。”

子言之:“仁者,天下之表也。义者,天下之制也。报者,天下之利也。”

子曰:“无欲而好仁者,无畏而恶不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是故君子议道自已,而置法以民。”

子曰:“仁之为器重,其为道远,举者莫能胜也,行者莫能致也。取数多者,仁也。夫勉于仁者不亦难乎!是故君子以义度人,则难为人;以人望人,则贤者可知已矣。”

子曰:“仁之难成久矣,惟君子能之。是故君子不以其所能者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是故圣人之制行也,不制以己,使民有所劝勉愧耻,以行其言。礼以节之,信以结之,容貌以文之,衣服以移之,朋友以极之,欲民之有壹也。《小雅》曰:‘不愧于人,不畏于天。’是故君子服其服则文以君子之容,有其容则文以君子之辞,遂其辞则实行君子之德。是故君子耻服其服而无其容,耻有其容而无其辞,耻有其辞而无其德,耻有其德而无其行。是故君子衰绖则有哀色,端冕则有敬色,甲胄则有不可辱之色。《诗》云:‘惟鹈在梁,不濡其翼。彼记之子,不称其服。’”

子言之:“君子之所谓仁者,其难乎!《诗》云:‘凯弟君子,民之父母。’凯以强教之,弟以说安之,乐而毋荒,有礼而亲,威庄而安,孝慈而敬,使民有父之尊,有母之亲。如此而后可以为民父母矣,非至德其孰能如此乎?今父之亲子也,亲贤而下无能;母之亲子也,贤则亲之,无能则怜之。母亲而不尊,父尊而不亲。水之于民也,亲而不尊,火尊而不亲。土之于民也,亲而不尊,天尊而亲。”

子曰:“……君子于有丧者之侧,不能赙焉,则不问其所费;于有病者之侧,不能馈焉,则不问其所欲;有客不能馆,则不问其所舍。故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小雅》曰:‘盗言孔甘,乱是用餤。’”

子曰:“君子不以口誉人,则民作忠。故君子问人之寒则衣之,问人之饥则食之,称人之美则爵之。《国风》曰:‘心之忧矣,于我归说。’”

子曰:“口惠而实不至,怨菑及其身。是故君子与其有诺责也,宁有已怨。《国风》曰:‘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子曰:“君子不以色亲人。情疏而貌亲,在小人则穿窬之盗也与?”

注释

①揜(yǎn):同“掩”,困迫。 ②儳(chán):可轻贱的样子。 ③报:一说当解为礼。 ④见《诗经·小雅·何人斯》。 ⑤见《诗经·曹风·候人》。 ⑥鹈(tí):水鸟,即鹈鹕;梁:鱼坝。 ⑦出自《诗经·大雅·泂(jiǒng)酌》。 ⑧凯弟(kǎitì):同“恺悌”,和乐平易。 ⑨赙(fù):以财物助丧事。 ⑩见《诗经·小雅·巧言》。 餤(tán):进食,此处指增加。 出于《诗经·曹风·蜉蝣》。 ⑬归说(shuì):归息。 菑:同“灾”;怨菑:埋怨。 ⑮出于《诗经·卫风·氓》。 ⑯穿窬(yú):挖洞翻墙偷盗。

译文

孔子说:“还是回去吧!君子虽然隐居,但他的人格显得十分突出;并不矜持,但非常庄重;并不严厉,但看起来很威严;不多讲话,但人们信赖他。”

孔子说:“君子在他人面前不失态,在他人面前表情不轻浮,对他人不失言。所以他的容貌足以让人敬畏,他的表情足以让人有所畏惧,他的言词足以让人信赖。”

孔子说:“君子言行谨慎,以避免灾祸;做事认真踏实,以防止陷入困境;待人恭敬,以远离耻辱。”

孔子说:“君子庄重恭敬,就会一天比一天更加奋发图强;如果贪图安逸,放纵自己,就会一天比一天更加懈怠。君子不让自己有一天苟且度日,好像人生日子已不长似的。”

孔子说:“仁是天下人判定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义是天下人的行为的法度。礼是天下人的利益所在。”

孔子说:“没有私欲而爱好仁德的人,以及无所畏惧而憎恶不仁的人,都是很少的。所以君子讨论行道的问题时,首先要把自己摆进去,然后进一步考虑为百姓制定法规。”

孔子说:“仁好像一件十分重的器件,又好像一条遥远的道路,这个器件人们很难举起,这条道路人们走不到头。因此,那些举得最重的、走得最远的人就可以说是仁人了。要努力实行仁可真难啊!所以君子如果严格按照仁的意义来衡量人,则很少有人符合这样的标准;如果用一般人的标准来要求人,则就能看出谁是贤者了。”

孔子说:“行仁难以成功由来已久,只有君子能够成功。因此君子不以自己能够做到的事责备他人,不以他人不能做什么来羞辱他。因此圣人制定人们的行为规范,不以自己为标准,而要设法使百姓受到激励,感到羞愧,从而实行圣人所说。圣人以礼来制约他们的行为,以诚信把他们结合在一起,教导他们容貌姿态要文质彬彬,衣服整洁美观以陶冶性情,用朋友之道帮助他们把自己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这些都是要引导他们专心致志地行善道。《诗经·小雅》说:‘对于他人问心无愧,对于天也不害怕。’因此君子穿着自己应穿的服装,又以君子的姿容使它们显得更美好;有了君子的姿容,又以君子的谈吐使它显得更美好;谈吐高雅了,又实行君子之德。因此,君子以穿着自己应穿的衣服而无君子的姿容而感到羞耻,以有君子的姿容而无君子的谈吐而感到羞耻,以有君子的谈吐而无君子之德而感到羞耻,以有君子之德而无君子行为而感到羞耻。因此君子穿了丧服就有悲哀的脸色,穿了朝服就有了恭敬的姿容,穿上戎装则有不可冒犯的姿容。《诗经》说:‘鹈鹕立鱼梁,不湿其翅膀,那些青年人,不佩其衣装。’”

孔子说:“君子所说的仁,做起来很难。《诗经》说:‘君子乐和又平易,就像人民父母亲。’君子教育百姓和善又图自强,引导他们习惯于随和乐观的生活方式,快乐而不放纵,有礼而又待人亲切,威严庄重而又安详,对父母孝对小辈慈爱而又严肃,使人民有父亲的威严,有母亲的慈爱。这样方可为百姓的父母,如果没有最崇高的品德怎能这样做呢?现在父亲爱子女,是喜欢那些贤良的,而轻视那些无能的;母亲爱子女,对那些贤良的非常亲切,而对那些无能的则是怜惜。母亲的爱亲切但缺少威严,父亲的爱有威严但不亲切。对百姓来说,水亲切但缺少威严,火有威严而不亲切。对于人民来说,土地亲切而缺少威严,上天有威严又亲近。”

孔子说:“……君子在那些办丧事的人旁边,如若不能赠送财物,就不问他需要什么;在生病的人旁边,如若不能馈赠什么,就不问他想要什么;遇见客人如不能提供住处,就不问他住在哪里。所以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似甜酒。但是君子之交虽淡却是相互促进的,小人之交虽甜却往往坏事。《诗经·小雅》说:‘盗贼言语很甜蜜,祸乱因此更增益。’”

孔子说:“君子不用空话来骗取声誉,百姓就会忠厚诚实。所以君子问某人是否寒冷,就要送衣服给他,问某人是否饥饿,就要送食物给他,赞赏某人品德高尚,就要给他一定职位。《诗经·国风》说:‘心中真悲戚,与我共归息。’”

孔子说:“嘴上说得好听却不给人家实际好处,就会招致埋怨。所以君子与其承担许诺的责任,还不如让人家怪罪自己不关心。《诗经·国风》说:‘及长谈笑情意绵,信誓旦旦永相伴,不料变心把我骗,捐弃旧情忘誓言,既已至此情已断。’”

孔子说:“君子不用姿容讨好人。感情上已经疏远了,却要在外貌上装得亲近,在小人那里不就是打洞的盗贼吗?”

儒行·儒家理想人格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与?”孔子对曰:“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丘闻之也,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乡。丘不知儒服。”哀公曰:“敢问儒行。”孔子对曰:“遽数之不能终其物,悉数之乃留,更仆未可终也。”哀公命席,孔子侍,曰:

“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

儒有衣冠中,动作慎;其大让如慢,小让如伪;大则如威,小则如愧;其难进而易退也,粥粥若无能也。其容貌有如此者。

儒有居处齐难,其坐起恭敬;言必先信,行必中正;道涂不争险易之利,冬夏不争阴阳之和;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以有为也。其备豫有如此者。

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立义以为土地;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难得而易禄也,易禄而难畜也。非时不见,不亦难得乎!非义不合,不亦难畜乎!先劳而后禄,不亦易禄乎!其近人有如此者。

儒有委之以货财,淹之以乐好,见利不亏其义;劫之以众,沮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鸷虫攫搏,不程勇者;引重鼎,不程其力;往者不悔,来者不豫;过言不再,流言不极;不断其威,不习其谋。其特立有如此者。

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其居处不淫,其饮食不溽,其过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数也。其刚毅有如此者。

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

儒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筚门圭窬,蓬户瓮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上答之不敢以疑,上不答不敢以谄。其仕有如此者。

儒有今人与居,古人与稽;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适弗逢世,上弗援,下弗推,谗谄之民有比党而危之者,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虽危,起居竟信其志,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其忧思有如此者。

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幽居而不淫,上通而不困;礼之以和为贵,忠信之美,优游之法;慕贤而容众,毁方而瓦合。其宽裕有如此者。

儒有内称不辟亲,外举不辟怨,程功积事,推贤而进达之,不望其报,君得其志,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其举贤援能有如此者。

儒有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相示也;爵位相先也,患难相死也;久相待也,远相致也。其任举有如此者。

儒有澡身而浴德,陈言而伏,静而正之,上弗知也,麤而翘之,又不急为也;不临深而为高,不加少而为多;世治不轻,世乱不沮;同弗与,异弗非也。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

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慎静而尚宽,强毅以与人,博学以知服;近文章,砥厉廉隅;虽分国,如锱铢,不臣不仕。其规为有如此者。

儒有合志同方,营道同术;并立则乐,相下不厌;久不相见,闻流言不信。其行本方立义,同而进,不同而退。其交友有如此者。

温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孙接者,仁之能也。礼节者,仁之貌也。言谈者,仁之文也。歌乐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皆兼此而有之,犹且不敢言仁也。其尊让有如此者。

儒有不陨获于贫贱,不充诎于富贵,不慁君王,不累长上,不闵有司,故曰儒。今众人之命儒也妄,常以儒相诟病。”

孔子至舍,哀公馆之,闻此言也,言加信,行加义。“终没吾世,不敢以儒为戏。”

注释

①逢:宽大。掖:腋下。 ②章甫:殷商帽名,为黑布帽。 ③威:通“畏”。 ④粥粥:形容柔弱。 ⑤齐难:一解为“齐庄可畏难”。 ⑥险:通“俭”,省力。 ⑦淹:浸润。 ⑧攫搏:搏斗。 ⑨干橹:小盾、大盾。 ⑩筚(bì)门:编荆竹为门;圭窬(yú):上尖下方之门,形如圭。 牖(yǒu):窗子。 麤:即“粗”字。 ⑬廉隅:棱角。 陨获:形容困迫失志。 ⑮慁(hùn):惊动。 ⑯闵:病,责难。

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说:“先生穿的大概是儒服吧?”孔子回答说:“我年幼时住在鲁国,穿腋下宽大的衣服;长大以后住在宋国,戴黑布殷帽。我听说,君子的学问要广博,穿衣服则要入乡随俗。我没有听说有什么儒服。”哀公问:“冒昧地问一下儒行是怎样的。”孔子回答说:“一下子不能完全讲清儒者的行为,如果逐一列举将要花很长时间,讲到侍从换班时也讲不完。”哀公命令设席,孔子陪在旁边,说:

“儒者有像席上的珍品那样的品质,等待聘任,起早带夜努力学习以等待询问,具有忠信的美德以等候荐举,奋力实行以等候任用。他们就是这样地自强自立。

儒者穿戴既不奢侈,也不简陋,行为谨慎;在大事上他们的谦让看起来像傲慢,在小事上他们的谦让好像虚伪;对于大事,他们十分谨慎,好像有所畏惧,对于小事,对自己所为总是不满意,好像心中有愧;在仕途上他们的前进很难,后退倒是容易,似乎柔弱无能。他们的容貌就是这样的。

儒者平时在家严肃端庄,似很难做到,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显出恭敬的样子;讲话必定首先讲信用,行为必定符合中正的原则;在路途中不费心思取巧贪利,冬夏之时也不尽力避寒趋凉;珍爱生命以等候机会,保养身体以便有朝一日能够有所作为。他们事先是这样准备的。

儒者不以金玉为贵,而是以忠信为宝;不企求增加土地,而是把义作为立身之地;不企求多积聚财富,而是以知识、学问多为富裕;难以得到他们,但容易供养,虽然容易供养,但却不容易网罗。不到适当的时候他们不出现,不是很难得到吗?不符合义的事就不合作,不是很难网罗吗?先干事而后接受供养,不是很容易供养吗?他们就是这样地合乎人情。

有人赠给儒者财物,用玩乐爱好来影响他,但是他们见利不损害义;用许多人来胁迫他,用武器来威逼他,但是他们面临死亡的危险也不改变自己的操守;遇到猛兽,就与之搏斗,而不估量自己力量的大小;要举重鼎就当仁不让,也不估量自己力气的大小;已经过去的事情不去追悔,对于未来的事情也不乱猜测;错话不说第二次,对于流言也不追根究底细打听;始终保持威严而不懈怠,又不致力于钻研谋略。他们就是这样地保持独立人格。

儒者和蔼可亲,却不可以利用;可以接近,却不可以逼迫;可以杀害,却不可以侮辱。他们居家不腐化,其饮食不苛求味道,经过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他们的过失,但却不能当面指责。他们就是这样地刚毅。

儒者以忠信作为护身的盔甲,以礼义作为抵御邪恶的盾牌;打着仁的旗帜前进,坚守义而自处;虽然政治暴虐,但也不改变一贯的信守。他们就是这样地自立于世。

儒者的住宅狭陋,房间局促,竹草为门,破瓮为窗;换身衣服出门办事访友,一日粮食二天吃;长上答复,不敢怀疑自己的才能,长上不答复,不敢逢迎谄媚。他们就是这样为官的。

儒者与今人共同生活,其追求与理想却与古人一致;他们在今世的行为,将为后世引为楷模;如果正好没有遇到好的时代,上边不帮助,下边没有人推举,那些专门进谗言害人的小人结成朋党来陷害他们,生命可以遭受危险,他们的志向是不会丢弃的;虽然生命危险,但仍能在日常生活中实行他的志向,仍然不忘百姓的困苦。他们就是这样地保持忧思的。

儒者广泛地探究学问而无终止,认真踏实地去做而不知疲倦,闲居乡间而不放纵自己,通达于上而不背离原则;他们实行礼制时以和为贵,具有忠信的美德,又悠闲自得;敬仰贤人,又宽厚容人,虽然立身方正,但又随和,乐于与普通百姓交往。他们就是这样地宽容。

儒者推荐人才时,对家族内的不避亲属,对外面的人,不避怨恨的人,而是根据他的事功,推举贤才,促进他的晋升,并不企图有什么回报,而是期望君主能实现自己的志向,只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并不是企求富贵。他们就是这样推举贤人、帮助能人的。

儒者听到有益的话就告诉他人,看见好的东西也给别人看;遇到升官晋爵的机会就推让,遇到患难勇于牺牲自己;如果朋友仍未提升,就耐心地等待,同他一起提升,如果朋友在远方不被任用,就把他招来,发挥他的作用。他就是这样对待升任提拔的。

儒者沐浴身心,以德自清,陈述自己的意见与主张,伏听君主的裁决,平心静气地坚守正道,君主如果不了解,就婉转大致地指出君主的过失,也不急躁;在地位低下的人面前不炫耀自己的地位高,在知识少的人面前不夸耀自己的学问多;政治清明的时代,不低估自己,在动乱的时代也不放弃自己的操守,随波逐流;不与主张相同的人结为朋党,也不对主张不同的人加以诽谤。他们就是这样地特立独行。

儒者中有的上不作天子之臣,下不为诸侯效劳;谨慎平静,崇尚宽厚,在与人相处中刚强坚毅,学问广博,明白自己该做什么;经常演习礼乐,不断磨练自己;即使封他一块国土,他也视为微不足道,不出任官吏。他们的行为规范就是这样的。

儒者交友讲志同道合,对于实行道的途径和方法,他们也持相同的主张;他们都为世所用时相互促进,十分快乐,都失意时也不相互瞧不起;朋友很久没有见面,有点生疏时,也不听信流言。他们的行为以方正为本,以义为根基,志向相同时就一起前进,志向不同了就分开。他们就是这样地交朋友的。

温和善良,是仁的根本。恭敬谨慎,是仁的基础。宽容厚道,是仁的开始。谦逊亲切,是仁的功能。礼节,是仁的表现,言语,是仁的语言表达。歌乐,是表达仁的和谐。分散是仁的施行。儒者兼有这些品质,仍然不敢以仁者自居而谈仁。他们就是这样地恭敬谦让。

儒者不因贫贱困迫而堕落,也不因富贵得意而骄横,不使君主为难,不成为长上的累赘,不刁难负责具体事务的人,所以称为儒。现在许多人所说的儒与其原意不符,所以常用儒者的名称相互讥讽。”

孔子回到住处,鲁哀公为他安排了宾馆,听了他说的这番话后,说话更讲信用,行为更合于义。他说:“在我有生之年,再也不敢拿儒者开玩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