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
——《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习近平同志引用魏源的这句话,提出了了解一个人能力的四个方面:短处、长处、长处中的短处、短处中的长处,也充分说明了识人之难。“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那种简单地以“不错”或是“不行”的模糊评价来决定干部是“上”还是“下”的做法,都是不负责任的。对干部的认识,不能停留在感觉和印象上,必须健全考察机制和办法,多渠道、多层次、多侧面深入了解。
习近平同志提出,要近距离接触干部,观察干部对重大问题的思考,看其见解见识;观察干部对群众的感情,看其品质情怀;观察干部对待名利的态度,看其境界格局;观察干部处理复杂问题的过程和结果,看其能力水平。要多到基层干部群众中、多在乡语口碑中了解干部,既要在“大事”上看德,又要在“小节”中察德。这样才能做到知人善任。
■原典
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用人者,取人之长,辟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惟尽知己之所短而后能去人之短,惟不恃己之所长而后能收人之长;不然,但取己所明而已,但取己所近而已。
——﹝清﹞魏源《默觚·治篇七》
■释义
《默觚》是清末思想家魏源的哲学著作,撰于道光十五至十九年(1835—1839年)。“默”取自魏源的字“默深”,“觚(gū)”为古代用来书写的木简。本书分《学篇》《治篇》两部分。
魏源在评价历代用人制度的得失和揭露清政府用人制度的弊端时,提出了自己的人才思想:“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他指出,不了解一个人的短处,又不了解一个人的长处,不能发现一个人长处中的短处,也不能发现一个人短处中的长处,就无法合理用人、育人。为此,魏源提出了正确的用人育人方法:“用人者,取人之长,辟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辟:同“避”,回避。认为用人就是用人所长,避人所短;教育人就是成人所长,去人所短。魏源的人才思想充满了辩证法,至今仍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