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畔》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湖畔》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1969 黑白片 145分钟

苏联高尔基少年儿童电影制片厂摄制

编导:谢尔盖·格拉西莫夫 摄影:弗拉基米尔·拉波波尔特 维克托尔·阿尔汗格尔斯基 主要演员:奥列格·扎科夫(饰巴尔明) 娜塔丽娅·别洛赫沃斯基科娃(饰列娜·巴尔明娜) 瓦西里舒克申(饰切尔内赫) 瓦列金娜·捷利奇基娜(饰卡佳)



本片获1970年卡洛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大奖;1971年苏联国家奖金




【剧情简介】

年轻漂亮的列娜·巴尔明娜出生在美丽的贝加尔湖畔。她从小失去母亲,是父亲亚历山大·巴尔明一手把她抚养成人。她家从曾祖父开始便定居这里,祖辈三代都是生物学家,如今父亲是伊尔库茨克生物研究所所长。小时父亲常带她外出旅行。他们既到过白雪覆盖的奥利抗岛,也去过安加拉河上游的拦河大坝。既参观过乌斯特伊利姆的围堤工程,又观看过冰下捕捞凹目白鲑的情景。尤其是父亲外出作学术报告时,她坐在听众之中耳闻“巴尔明真是个出色的人才”时,内心无比自豪。

贝尔加湖畔的林中小路上,列娜身着学生服放学回家。一位小伙子跟在身后,要和列娜交朋友,但遭列娜拒绝。很快列娜又看到一群穿戴时髦的男女青年正准备野餐。列娜毫不客气地向他们喊道:“请你们走的时候,把垃圾收拾干净,把火熄灭!”列娜第二天路过此地时,林中还真没有垃圾,但在树上却发现一块木板:“反正我会找到你的”。列娜的老同学、好友卡佳来看她。几年前卡佳去莫斯科大剧院舞蹈学校学芭蕾,如今毕业回到家乡乌兰乌德当舞蹈演员,今天专程来母校看望老师和同学。好友相见,分外高兴。卡佳还专为列娜表演了一段芭蕾。

转眼中学毕业了,列娜在家管理父亲的图书。她离不开父亲,既不愿上大学,也不愿去大城市。一天,两位陌生人切尔内赫和伊凡诺夫来拜访巴尔明,告诉他准备在湖畔建设一个大型造纸联合厂,他俩是这个工程的负责人。巴尔明当即反对,并和他们展开争论。伊凡诺夫说,“我们给你们这儿增添一流的文明财富,你们却反对开发西伯利亚!”巴尔明的研究生科利亚反唇相讥。临别时,切尔内赫诚恳地对巴尔明说:“您今天的话不会白说。我可以向您保证……咱们都是为了共同的事业!”列娜虽未参与辩论,但她称赞科利亚“像雄狮一样进行了斗争。”

城市建设开始了。造纸厂,还有一系列市政设施也都开工了。巴尔明照样每天工作,但心情却很矛盾。他既担心自然环境被破坏,又觉得生活总要前进,应该建设。一天,他作出决定,把自己的全部藏书献给这个新兴的城市,并叫列娜把这一决定通知切尔内赫。切尔内赫忙得不可开交,每天都有好多人来找他。这天,列娜来到切尔内赫办公室谈论赠书事宜。两人还就美展开了争论。列娜认为生活的目的在于美。可是现在许多人往往只把工作当作衡量一切的标准,却不去追求美,人生的幸福不在于多一点面包,而在于美。切尔内赫则认为首先要有面包才能谈美,美的基础是劳动,是经济。

列娜遇见专程来采访保护贝尔加湖问题的女记者瓦利亚。她很想访问巴尔明,还想访问此地的少数民族布里亚特人,希望列娜能给予帮助。列娜欣然答应,准备带她前往90公里外的布里亚特小镇。正好切尔内赫也准备去那里,于是她们搭乘他的小车一同前往。他们住在卡佳家里。切尔内赫与当地人交往,言行举止都极为随便自然,一眼就能看出他是个地地道道的贝加尔人。他在列宁格勒求学后,一直在哈萨克工作,如今又回到家乡贝加尔湖畔从事建设。

虽然,切尔内赫和列娜在办公室就美的争论未能结束就被人打断了,但切尔内赫的观点已给列娜留下深刻印象。加上这次的恩哈鲁克小镇之行,切尔内赫的举止更是深深打动了列娜。俩人互相产生了倾慕之情。尤其是列娜,竟然爱上一个比自己大得多的人,而且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曾在切尔内赫办公室门口看到列娜的年轻的工程队队长科诺瓦洛夫晚上来敲列娜的窗户,声称他一见列娜就爱上了她,而且爱得发疯,难忍煎熬,只好……

新图书馆开馆后列娜当了图书管理员,切尔内赫前来借书。他请列娜选一本她最喜爱的书,列娜向他推荐自己买的卢梭的《忏悔录》。科诺瓦洛夫也来借书,每次都是紧随切尔内赫之后,当列娜向他表明她已爱上另一个人时,他立刻说她爱的是切尔内赫。图书馆里挤满了人,列娜为大家朗读《忏悔录》。切尔内赫悄悄走进大厅,站在人群后面聆听,脸上浮现出激动的表情……

工厂陆续开工,切尔内赫几乎把全部精力投入废水净化处理工程上。他白天黑夜奔波于车间和实验室,但仍难得到人们的充分理解。一天,巴尔明从报上看到人们对切尔内赫的抨击,主张保护自然的人认为他破坏了自然,主张建设的人则觉得他过分注重保护自然而放慢了建设的速度。巴尔明随即对列娜说:“这就是一个两面讨好的人的必然命运”。列娜立即和父亲争吵了起来。巴尔明觉察到列娜爱上了切尔内赫,列娜也意识到自己生平第一次爱另一个人超过了爱父亲,自觉内疚,于是一下扑向父亲,紧紧抱住了他。

不久,巴尔明病倒住院。列娜下班后,每天到医院去看望父亲。

切尔内赫的妻子来图书馆替丈夫还书并声称切尔内赫将不再来借书。切尔内赫也有意回避列娜。列娜忍受不了这样的“屈辱”,打电话约他面谈。天下着蒙蒙细雨,林中的小路上,切尔内赫站在那里狠命地抽烟。列娜一见到他,立即扑了过去,两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列娜本是来找他算帐的,这时一切委屈、怨恨都烟消云散,而且也无需任何解释了。

父亲去世了,墓地就在湖边的树林里。列娜每天去墓地看望父亲,回味着父亲的遗言:“世界很大,不能一辈子守在湖畔啊!”4年前曾在林中小路尾随列娜的阿辽沙来图书馆找她,他已大学毕业,现分到造纸厂当工程师,半小时前刚刚报到。列娜忍不住悲痛,把父亲去世的消息告诉了他。两人一起来到林中墓地。

列娜即将离开湖畔,晚上阿辽沙来看望她。阿辽沙倾吐了对列娜的爱,并情不自禁地拥抱、亲吻了她。列娜并非无意,但她必须先出去看看世界。

第二天阿辽沙来车站为列娜送行。当列娜乘坐的公共汽车绕过一片树林后,切尔内赫已站在那里,他开着小车提前来到这里为列娜送行。

【鉴赏】

《湖畔》的构思产生于作者一次故乡之行途中。格拉西莫夫出生在西伯利亚一小城,童年在切巴尔古里湖畔度过。几十年后他重返故乡时,被家乡的自然风光吸引,试图拍一部带有自传色彩、表现故乡风貌的影片。此时,苏联学术界有关保护生态的讨论空前激烈,尤其是保护贝加尔湖环境成为争论热点。这一争论正好扩展了格拉西莫夫的视野,于是鲜为人知的切巴尔古里湖被举世闻名的贝加尔湖所代替,而创作自传性影片的动机让位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更高要求。由此影片的主题也相应扩大,影片不仅要表现保护自然与开发自然的矛盾冲突,而且还要表现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爱的权利等。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编导展现了苏联人当年的精神面貌及道德品质,从而塑造了当代人的银幕形象。

影片采用散文式的叙事方式(也是格拉西莫夫最擅长的创作手法)讲述在贝加尔湖畔建设造纸联合企业的故事,但影片不以讲故事为主要目的,其着重点是围绕这一具体事件塑造当代人的银幕形象。

影片开始,编导运用了一组电视采访式镜头:女主人公列娜一边翻阅影集,一边向观众介绍自己的家庭及父亲带她出游参观的地方。当听到乌斯特伊利姆围堤工程的负责人说“眼前的两个岛在完工之后就没入水里了”时,巴尔明不无遗憾地叹道:“这么好的自然景色,太可惜了。”编导通过女主人公的叙述传递了大量信息,把巴尔明的复杂感情首先向观众作了交代,为以后关于贝加尔湖的争论,也为巴尔明的性格发展作了铺垫。

紧接着,影片“言归正传”。切尔内赫和伊凡诺夫来到巴尔明家,告诉这位德高望重的生态学者要在贝加尔湖畔建设大型联合企业。巴尔明立即反对:“这里的景色罕见,是祖国也是世界的财富,必须加以特别保护。”列娜作为旁观者虽未参与争论,但却表现了明显的倾向性。至此,编导把剧中几个主要人物置于这一矛盾的中心,围绕建厂这一具体事件的外部冲突,揭示了每个主人公对这一问题的立场态度,展现出他们的内心世界、个性特征。

巴尔明这个把自己的一切献给贝加尔湖的生态学者,有责任保护这美丽的地方。他热爱大自然的纯朴、美丽。他要为保护大自然的本来面目而斗争。但他的心情又极其矛盾:生活既要前进,就得建设。他承认这一点,又不愿向自己的观点妥协,最后在两难处境中离开了人世。

列娜是编导精心塑造的形象,她是人和大自然和谐的象征。在构思女主人公时,格拉西莫夫曾说:“女主人公应该是纯洁、完美的。她漂亮、聪明、坚强、有知识、有修养,没有任何生理及心理缺陷……在我看来,列娜是贝加尔湖的心灵,从透明纯洁的意义上讲,是湖水的某种可感知的物质的东西”。事实上,列娜在影片中的形象确实是理想的形象。

列娜这一理想形象在编导的处理中又是多棱角的,首先编导表现了她的思想转化。在对待建厂的问题上,开始列娜是站在父亲一边的。随着剧情的发展,她逐渐地改变了看法。在与切尔内赫的多次接触之后,她发现,切尔内赫是一个真正懂得美、懂得生活、懂得为人类造福的出色而能干的人。于是她明白了他在贝加尔湖畔建厂的目的,并渐渐爱上了他。当父亲讥诮切尔内赫两面不讨好时,她生平第一次和父亲互不相让地争执起来。她要为切尔内赫辩护。这是她经过内心探索、思想渐趋成熟的具体体现。

另一方面,编导通过爱情线表现列娜思想日趋成熟的过程。作为一个“生理上没有任何瑕疵”的姑娘,列娜是许多人追求的对象。特别以她的纯洁、有修养,更是惹人喜爱。所以阿辽沙对她一见钟情,建筑工程队长初次见面便爱她爱得发疯。而切尔内赫也与她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她如何处理呢?在此编导表现了列娜的纯洁与成熟。她喜欢切尔内赫,但只把这种爱藏在心里;她虽不喜欢科诺瓦洛夫,但也不伤害他,而是堂堂正正地对待他。至于阿辽沙,列娜有心把自己的命运和他连在一起,但眼下她必须先离开湖畔,在更广阔的天地磨炼自己。

切尔内赫是剧作冲突的主要体现者。编导在塑造切尔内赫的形象时,也是通过内心冲突来体现的。他作为工程总负责人必须为国家利益、为造福人类着想。但同时他又是地道的贝加尔人,知道保护大自然的重要,尤其是像贝加尔湖这样世界独一无二的美景必须保护。建厂必然要改变这里的自然环境,最可怕的是要污染湖水。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切尔内赫采取了积极的科学方法:在建厂的同时进行水的净化处理。这也是他受到两面夹击的原因,然而这却是唯一正确的途径。切尔内赫和列娜有关美的争论突出表现了切尔内赫思想的成熟。这场争论实际上是本片主题的延伸,列娜的“美”也包括了大自然的美。切尔内赫说:“我们正是从多一块面包的那个起点上开始为美斗争的”,这种辩证而科学的态度不仅是他全部行动的出发点,而且也是他征服列娜的起点。在爱情问题上,他同样具有深刻的道德感。他喜欢列娜,却从不越雷池一步,同时还教育其他两位男子汉要正确处理爱情问题,要尊重自己,尊重列娜。

切尔内赫的形象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当时刚刚开始出现在苏联银幕和舞台上的“事业型人”的影子。但切尔内赫较之其他事业型人更有人情味。如在对待巴尔明的态度上,他不把这位老学者的意见当作耳边风。所以影片中虽然两人观点相反,但都受到观众的理解和同情。

格拉西莫夫向来以表现道德问题见长,在本片中他把维护人的道德纯洁与保护大自然的纯洁有机地结合起来,两相观照。纯洁的人维护大自然的纯洁,而湖水的清澈也喻示着主人公们人格的清明磊落。两者的结合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在对待大自然的问题上,编导的思想观念较之30年代创作的影片《七勇士》和《共青城》,发生了根本变化。在以前的影片中,焚烧森林是作为人们战胜大自然的象征被赞颂的,《湖畔》中砍伐树木则被看作是对大自然的破坏,这就是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编导的思想也在相应地改变。这种改变显然体现在其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