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莉·玛莲》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莉莉·玛莲》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1981 彩色片 121分钟

联邦德国罗克西电影公司/里阿尔托/CIP联合摄制

导演: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 编剧:曼弗雷德·普策尔 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 摄影:克萨韦尔·施瓦岑贝尔格 主要演员:汉娜·许古拉(饰维莉) 吉安卡罗·吉安尼(饰罗伯特)

【剧情简介】

1938年,在苏黎世,瑞士青年作曲家罗伯特与年青貌美的德国歌女维莉沉浸在热恋的幸福之中。罗伯特的父亲门得松是犹太人,在瑞士正领导着一个秘密组织,专门帮助犹太人逃离德国。罗伯特常瞒着维莉接受组织的任务去德国活动。维莉独自一人在苏黎世酒吧认识了德国人亨克尔。亨克尔请她去柏林演出。罗伯特完成任务回国,把秘密告诉了维莉,遭到秘密小组所有人员的反对。门得松怕儿子与这位“亚利安女子”的关系给秘密小组带来危险,设下圈套,再次派罗伯特去德国执行任务,并批准维莉同往。维莉以罗伯特的未婚妻身份认识德国秘密接头点的安娜及其儿子贝尔恩特。当他俩完成任务返回时,在瑞士边境,边防检查官以当局的命令为由,拒绝维莉入境。罗伯特与维莉面对检查官这突如其来的打击感到失望,俩人痛苦地拥抱在一起。约好第二天下午四点见面。罗伯特决心回去找律师,维莉拖着沉重的步伐向德国边境走去。

罗伯特回家得知内情,斥责父亲乘他们外出时大量购进债券栽赃于维莉的丑恶行径,他要求父亲交出债券把维莉接回来,但遭到拒绝。

第二天,在瑞士边境,早已望眼欲穿的维莉见到罗伯特悲喜交集,当维莉得知筹集不到6800法郎进不了瑞士时,痛苦地与罗伯特分手回到德国。

为了摆脱在德国的困境,维莉找纳粹分子亨克尔帮忙,经他介绍维莉进了歌剧院。在演出中她唱了一首《莉莉·玛莲》的歌,引起了台下士兵的骚动。维莉为此伤心,认为第一次演出就失败,而亨克尔决定把这首歌灌成唱片。正当维莉在灌唱片的录音时,一心想念维莉的罗伯特又借执行任务之机,在安娜的帮助下来探望维莉。两颗相思的心紧紧拥抱,一对情人相见又立即离别。

《莉莉·玛莲》一下在军内外流传,无论是炮火连天的战场前沿阵地,还是后方的军营哨所,无论是冲锋陷阵的战士,还是站岗放哨的士兵,只要一听到《莉莉·玛莲》,就沉浸在歌曲中,这首歌成了战士的精神食粮,纳粹就利用她到处演唱,排大型演出慰问军队。维莉顿时成了明星,金钱、别墅、地位接踵而来,希特勒还亲自接见了她。罗伯特在瑞士思念恋人,整日无精打彩,听到广播中维莉的歌声,也听到有关维莉的传闻后痛苦万分。他化了妆,用假名潜入德国, 冒着危险见维莉,想弄清维莉的立场和态度。维莉在演出刚结束时得知罗伯特来到,迫不及待地找了借口脱身与罗伯特相会。在一个简陋的公寓内,维莉见到热恋的情人又高兴又害怕,她深知罗伯特的危险。她向罗伯特表白自己只是唱一首歌,其他什么也没做,并表示永远爱罗伯特,永不变心。就在她俩情意缠绵之时,盖世太保早在小屋外布上岗哨,守候了一夜。当罗伯特乘火车离开德国前就被盖世太保逮捕。罗伯特否定自己的身份和与维莉的关系,纳粹将他囚禁在一个四周贴着维莉画像的小屋,屋内唱片放着维莉的歌。面对画上微笑着的维莉,听着刺心的歌声,罗伯特脸色惨白,痛苦万分。

为了救罗伯特,维莉接受了地下组织的任务,到前线设法弄到揭露法西斯的胶卷。维莉到前线去巡回演出,在地下组织的帮助下弄到了胶卷,又在钟情于她的纳粹军官掩护下,躲过了纳粹疯狂的搜身,终于将胶片通过地下组织送到了瑞士门得杜的手中。

在柏林纳粹党部,维莉面对盖世太保矢口否认与叫门得松的犹太人有关系。盖世太保把罗伯特带到她面前,情人相见但不敢相认。在纳粹分子监视下,俩人的心中在流泪,痛楚地又分离。盖世太保无可奈何,只得将维莉囚禁。她唱的歌《莉莉·玛莲》成了禁歌。但士兵爱唱《莉莉·玛莲》,纳粹军官屡禁不止。

门得松得到维莉弄来的胶卷经与纳粹联系达成协议,在德国与瑞士边境交界处用胶卷交换罗伯特及其他难友。罗伯特获救了。维莉自杀未遂被送进前线医院,脸色苍白,十分虚弱。地下组织为了救维莉,决定通过广播制造舆论,使纳粹不攻自破。罗伯特得知是维莉冒死弄到胶卷救了他,他按组织的计划来到卡利斯电台,冲入电台广播室,向德国士兵广播说唱《莉莉·玛莲》的女人在集中营被杀害了,她的歌也被禁止了。纳粹帝国的首脑们坐立不安,为了稳定军心,证明广播是造谣,他们立即组织记者到维莉的病榻前采访。要求维莉再次上台演唱。对此,维莉不屑一顾,告诉亨克尔“您想使我害怕的时代早已过去了,我不再害怕了。”亨克尔无计可施,只得搬出罗伯特。维莉一听到罗伯特还活着就来了精神,但她不相信亨克尔的话。亨克尔接通了罗伯特的电话。维莉在病床上从电话中听到那熟悉而悦耳的声音,情不自禁地问:“罗伯特,你的声音,你还活着?”此时维莉病态的脸上露出了笑容。维莉在医生陪同下摇摇晃晃再次走上舞台,尽管体育馆剧场像以往一样布置得辉煌壮丽,卐旗下鲜花装饰的舞台光彩夺目,台下的士兵听到《莉莉·玛莲》兴高采烈,与此同时,战场上维莉的钢琴师却中弹倒在血泊中,德军节节败退。就在维莉的歌声结束时,纳粹宣布无条件投降。

战争结束,维莉风尘仆仆赶到瑞士的一个音乐厅,走到后台,透过玻璃孔看到罗伯特全神贯注地指挥着一个大型交响乐队演奏。维莉疲乏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演出结束,罗伯特走进后台休息,一眼看见维莉,正欲上前招呼,恰时妻子米里安来到,与丈夫紧紧拥抱,并劝他再去谢幕。就在罗伯特谢幕之时,米里安告诉维莉自己叫米里安·门得松,维莉转身离去。等到罗伯特回到后台找维莉时,维莉已提着一只小箱子悲痛地消失在黑夜中。

【鉴赏】

《莉莉·玛莲》是一首歌曲的名字,1915年由一位在汉堡出生的德国作曲家汉斯·莱帕作词,可此歌直到1941年夏天才真正问世。

由于这首歌描写了一个士兵的恋爱和离别之情,歌词哀怨感人,旋律悦耳动听,加上当时德国女歌星拉勒·安得森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演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成了一首深受群众喜爱的德国流行歌曲。

拉勒·安得森也因演唱《莉莉·玛莲》一举成名,成了红极一时的歌星。可此时的拉勒正热恋着犹太作曲家罗尔夫·利贝曼,由于希特勒的法西斯统治,俩人未能如愿结合。利贝曼离开德国后成了歌剧院的经理。战争使拉勒失去了一切,毁掉了她的爱情,只有《莉莉·玛莲》这首歌流传了下来。

联邦德国著名导演法斯宾德与曼弗雷德·普策尔合作,以这首歌为题,根据拉勒·安得森这一历史原型,将离乱中的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改编成电影《莉莉·玛莲》,并由法斯宾德执导。

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是“新德国电影”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个身处绝望之中的才子,一个现代资本主义的无情的剖析者和批判者。他那传奇般的个人生活,深厚的德国文化和他那独特的艺术天才,决定了他影片的本质和特点。

他的影片是戈达尔(法国新浪潮的代表性导演之一)加西尔克(丹麦血统的德国戏剧、电影导演,1937年成为美国移民)的产物,有着明显的后现代主义和民族反思的特征。

法斯宾德热衷于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他所追求的艺术片加商业片,有意借鉴好莱坞技巧,醉心于好莱坞电影迷人的力量和大众性。因此,他的影片在形式外构上力图好莱坞化, 内在的思辨力和批判性却不同凡响,非好莱坞化,这就成了人们说的好莱坞式的德国片。

法斯宾德一生中拍了43部影片,最成功的德国式好莱坞片要算《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但《莉莉·玛莲》也相当精彩。

情节剧是法斯宾德好莱坞式的德国片的核心。因为好莱坞就是以情节剧见长,情节离奇曲折,命运悲欢离合。《莉莉·玛莲》就是围绕着女歌手维莉的命运来推展故事,描述女主人公维莉对爱情忠贞不二。由于战争,她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爱情,付出了一切代价,最后得到的是心爱的人在音乐方面巨大成功,婚姻方面美满快乐,而一切对她只不过是一场苦涩的梦。

好莱坞的另一特点是讲究场面的美丽,富有感染力和神奇。《莉莉·玛莲》一片的场景规模之大,美丽豪华完全可以与好莱坞的巨资片铺排方式相媲美。维莉第一次在柏林体育馆登台表演慰问德国将士,那时法西斯在战争中暂时得胜,舞台正中是一轮光芒四射的红太阳,太阳四周是希特勒已占领的城市名:罗马、贝尔格莱德、巴黎、布拉格。维莉身穿耀眼夺目的服装,从容地从太阳中沿着城市名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往下走,观众席上掌声雷动。体育馆内,狂热和华丽交融在一起,随着喧闹的掌声和那首《莉莉·玛莲》的歌声,反复穿插了一组战场的火光和弹药爆炸,血腥的伤亡和痛苦的呼救的镜头。这些镜头与剧场的掌声、歌声交织在一起,表现了红极一时的歌星被戏弄的悲惨命运。这里的套层结构的布置,频繁更替的空间调度以及流畅的剪接与好莱坞影片十分相似,但是透过这外层情节链又有一种攫取人心的思辨力量,它就是这部影片内在的深层含义——对历史的反思,对那段血腥战争史的反思。影片中这组壮观场景既表明了法斯宾德对好莱坞技巧的借鉴,也渗透了他自己对哲理的追求。

法斯宾德在影片中除了借鉴好莱坞戏剧式电影的外观和技巧外,又十分注重将性格还原到人与人的特定社会关系状况下加予艺术的刻画。法斯宾德成功塑造了这样一位女歌星的性格,犹如一面镜子照出了那一段残无人道的纳粹战争所扭曲了的社会和人生。维莉成了政治交易的牺牲品。第一次的交易是维莉和罗伯特在瑞士相爱,但遭到罗伯特父亲门得松的反对,因为门得松领导着一个犹太人行动小组制造假护照,帮助犹太人逃离德国,他担心维莉这个亚利安人会影响他们的工作,所以在维护小组利益这个政治前提下,偷偷购买债券嫁祸于维莉,把这对恋人活活拆开。第二次是维莉在德国,为了生存,不得不求助纳粹分子亨克尔的帮助进了一家剧院,唱了一首歌,仅只是一首普通的情歌,可想不到竟获得士兵的青睐。而希特勒利用这一点,用《莉莉·玛莲》这精神麻醉剂注入士兵的肌体,好让他们甘心情愿为法西斯卖命。为此,维莉顿时成了希特勒的御用工具,红极一时,成了战争的牺牲品。

在《莉莉·玛莲》中,仍可见法斯宾德采用的传统的德国电影风格——室内剧风格。整部影片除了柏林火车站、瑞士边境和那些一闪而过的炮火连天的战场外,其他场景几乎都用内景。这也就是20年代德国电影的特点。当时就以其表现主义、象征手法和室内剧风格而见长,并对随后德国电影的发展起到过重要的影响。而法斯宾德的室内剧不再是狭小的空间,而是多层次、多元化的造型空间。如影片中希特勒赏给维莉一幢全白色的豪华别墅,这在战乱中简直像一场幻梦,崭新,锃亮,耀眼的白色高调,维莉和她的琴师如痴如醉的狂喜,犹如战争已不复存在。现实像梦一般虚伪,渗透着诱惑和欺骗,这造型空间既是实在的,又是夸张的;既是写实的,又是表现主义的。

另外,法斯宾德在影片中还采用了空间交错、多层次纵深环境的手法,常出现屋中有屋,空中有半透明玻璃的隔窗。如罗伯特在瑞士的房间,外面是层层玻璃,维莉走进房间,透过玻璃看到罗伯特在旁边的一个屋中正与一个陌生人在一起,满地是金光灿灿的首饰……在摄影角度上加强了空间感,同时使观众确实感到人生活在这样的空间里的窒息,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可以相视却无法沟通。

法斯宾德在摄影中擅于围着主角旋转拍摄,其效果是表现人被围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毫无出路。如罗伯特之父领导的反法西斯行动小组全体成员反对罗伯特与维莉相爱的这一场戏,摄影机围着小组成员旋转,小组成员个个愤怒地看着罗伯特,强迫他作出抛弃维莉的决定。像这样的摄影手法,在法斯宾德影片中是运用得相当普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