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尔戈》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法尔戈》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1995 彩色片 97分钟

美国宝丽金影片公司摄制

导演:乔尔·科恩 编剧:伊桑·科恩 乔尔·科恩 摄影:罗杰·迪金斯 主要演员:威廉·麦西(饰杰里·兰德加) 弗兰西丝·麦当娜(饰玛吉·甘德逊) 史蒂夫·布希米(饰卡尔) 皮特·斯多马尔 (饰盖尔)

本片获1996年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剧情简介】


本片的片头字幕声明:“本片讲述的是一个真实事件,1987年发生在明尼苏达州。根据幸存者的请求,片中的人物姓名做了更改。为尊重死者起见,其余均忠于事实。”

隆冬时节,一望无际的原野,覆盖着厚厚的冰雪。一条乡村公路伸向远方,路面亦被冰雪覆盖。地上冰雪皑皑,天空白雾茫茫,天地连成一片。公路上方,一只黑色的鸟儿在浓雾中急速飞翔。在一片银白色的画面中,这只鸟儿成了惟一的景物。这条冰雪覆盖、通向一望无际的远方的公路在影片中反复出现。

天色已晚,本片主人公杰里·兰德加依然在乡村公路上驱车赶路,他驾驶的汽车后面还拖着一辆崭新的轿车。他赶到法尔戈城已是夜幕降临,他将车停在停车场,走进一家名为“俱乐部之王”的俱乐部。此时,俱乐部里已经有两个人在等他,而且已经有些不耐烦。

杰里是一家汽车销售公司的销售部经理,这家公司的老板正是他的岳父维德。杰里终日生活在岳父的影子下,不受重用,甚感不快,加上负债累累,备感压抑。他一心想干出一番事业来,以摆脱目前的窘境,实现名副其实的中产阶级的“美国梦想”。他想向岳父借钱开办一个停车场,但遭到岳父拒绝。于是,杰里便想出一个铤而走险的办法:雇人绑架自己的妻子,向富甲五车的岳父要钱付赎金。他的如意算盘是,当他拿到这笔钱后,分出一小部分给绑匪,其余自己独吞,一部分用以还债,一部分用来投资开办停车场。

在俱乐部酒吧里,杰里见到了通过假释犯人谢普介绍并担保的两个黑道人物盖尔和卡尔。一番讨价还价之后,双方成交:两人答应绑架杰里的妻子,杰里付给他们4万美元酬金,并将杰里开来的这部崭新的小轿车送给他们。

翌日,杰里将绑架之事安排停当之后回到家里,若无其事地跟家人一道进晚餐。他没想到的是,晚餐时岳父来到他家看望女儿和外孙。餐桌上,杰里抱着最后一线希望,继续请求岳父借给他75万美元投资兴建一个停车场。维德因在50年代兴建停车场吃过亏,对杰里的这个项目不感兴趣,而他在开发项目方面实际上十分注意听取自己的得力助手施坦的意见,没有施坦的同意,他不会同意借款给杰里的。晚餐时,杰里的儿子斯科第不好好吃饭,却要麦当劳去玩,一顿难得的全家人都在场的晚餐不欢而散。

却说两名绑匪开着杰里送给他们的崭新的轿车,朝杰里居住的明尼苏达州开来。盖尔高大魁梧,沉默寡言,城府颇深,他是谢普担保的绑匪,而卡尔瘦小体弱,缺乏心计,他们一开始就矛盾重重。一路上,他们当然忘不了放荡一把,在“兰牛旅馆”同两名女招待寻欢。

就在那顿不欢而散的晚餐之后的第二天上午,岳父维德给杰里打电话:说他经过跟施坦一起研究,认为杰里打算开办停车场的建议很不错,希望杰里当天下午到他办公室详谈。杰里起初不相信,但一向做事严肃的岳父怎会跟他开玩笑呢?他感到事情可能有所转机,开始后悔绑架妻子的计划已经开始执行。于是,他到处找谢普,想让他告诉两名绑匪终止绑架行动。可是,已经为时太晚,他已经无法跟正在路上的绑匪取得联系。事到如今,杰里也只好听之任之了。

杰里的家里,妻子简正坐在客厅里的沙发里边看电视边织毛衣,两名绑匪手持铁棍,绳索等工具,头上带着黑色的头罩,破门而入,将简绑架。

下午,杰里准时来到岳父办公室,维德和助手施坦正在等候。杰里满怀喜悦而来,没想到谈话的结果令他大失所望。原来,维德和施坦经过一番精心研究,认为修建停车场的建议确实可行,但是他们又不想让杰里来承办这个项目,只是想购买杰里的创意,给他一笔佣金而已。杰里顿时有一种被捉弄的感觉,岳父情愿信任施坦,而不信任自己的女婿。

两名绑匪将简捆绑起来扔进轿车里,连夜赶往他们的森林里的躲藏处。他们没想到在乡村公路上遇到了夜间巡逻的警察,为了避免露出马脚,盖尔将警察击毙。在他刚刚打死警察不久,偏偏碰到一对男女驾驶轿车从出事现场经过,盖尔又将他们击毙,以杀人灭口。他们一连打死三条人命,自然引起警方注意,成为警方的追踪目标。负责侦破此案的女警官玛吉已经身怀六甲,她的丈夫诺姆是个仁慈宽厚、知足常乐的画家,对妻子的工作已经习惯,也理解和支持她。侦破工作在玛吉的主持下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杰里回到家里,看到妻子被绑架的现场并无惊慌的感觉。他在向岳父讲述妻子遭绑架的情况之前,反复排练了在电话机前说话的语气,既要讲明情况,又要装作非常伤心。维德得知情况后,与施坦一起迅速来到杰里家里商量对策。杰里慌称绑匪要100万美元作为赎金(其实,这时只有杰里自己明白这正是他想向岳父要的数目)。维德对自己的女儿遭绑架非常气愤,起初不同意交赎金,因为依据他的经验,出了类似的事情最好是报警,何况,要是他出了100万,绑匪不放回女儿怎么办。倒是施坦比较冷静,他劝说维德还是先拿出钱来救人,因为这事的主动权不在他们手里。维德难改视钱如命的商人本性,问施坦,要是他只出50万行不行,施坦说这事不是做生意,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维德才勉强同意出100万的赎金。

杰里在办公室里上班。近来他遇到的诸多事体总是那么不顺,跟汽车买主、供应商之间矛盾重重。他挂上一个电话,另一部电话铃响起,是卡尔打来的,卡尔向他讲述了他们开枪打死警察和两名见证人的情况,建议杰里要付给他们更高的酬金,由原来的4万提高到8万。杰里虽然恼怒,也只好答应。

与此同时,玛吉对案件的侦破也正在加紧进行。一天,玛吉来到杰里办公室向他了解些情况,因为罪犯驾驶的汽车还没有上正式牌照,他们驾驶的汽车使用的牌照是汽车供应商的牌照,她来了解杰里所在的公司是否丢了汽车。杰里对这位不速之客显然不欢迎,只是应付玛吉,玛吉依然对他彬彬有礼,十分耐心。

卡尔为了给那辆新车搞到牌照,驱车来到机场的停车场,从别人停在停车场的汽车上偷了一个。卡尔已经与杰里约好交赎金的时间和地点。维德把100万美元现金送到杰里家里,杰里回家准备拿钱去约定地点。但是,维德对杰里放心不下,当杰里和卡尔打电话再度核实会面的时间和地点时,不料被维德偷偷听到。维德就自己拿着现金驱车前往会面地点,还带着一把手枪。卡尔果然在约定的地点等候,他看到来人不是杰里,心中不免起疑。维德与卡尔争执不下,他坚持等卡尔交出女儿后才给他赎金。于是俩人相互开枪射击,结果是维德将卡尔的嘴巴打伤,卡尔将维德打死。当杰里赶到现场时,卡尔已经驾车逃跑,而且在他闯出停车场收费处的时候,又将收费处的职员打死。

卡尔的嘴巴鲜血直流,他一边驾车,一边用面巾纸当作纱布包在嘴巴上止血。卡尔开车来到荒野中,看看四周无人,将公文包打开,自然是大喜过望,不过他那血流不止的嘴巴使他无心欢喜。他从公文包里取出8万美元扔在车上,将公文包的拉链拉好,拿着汽车刮雨器来到公路边的雪地里,挖了一个坑,将公文包埋进去。

他来到森林中的躲藏处的时候已是精疲力竭。盖尔正在吃饭,看到狼狈不堪、嘴巴受伤的卡尔,他无动于衷。到了分赃的时候,俩人都心存诡计。卡尔将4万美金扔给盖尔,但是,他想留下杰里给他们的新车。然而,盖尔岂是肯吃亏的主儿,在卡尔就要驾车逃跑之际,盖尔将卡尔打死。为了销毁证据,盖尔将卡尔的尸体截成几段,用林场的粉碎机将尸体碾成肉酱。正当盖尔专心粉碎尸体的时候,被只身前来的玛吉当场抓获。

玛吉押送盖尔回警察局的路上,盖尔沉默不语。玛吉对他们的行为感到不解:“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就为那点儿钱!?”雪后初霁,天空晴朗,盖尔神情沮丧,带着手铐坐在警车里,玛吉叹了口气:“这就是你现在的处境!而且天气这么好!……”增援玛吉的警车到来,玛吉将罪犯移交给同事们。不久,杰里逃到北达科他州的一个小城,也被警方抓获。

玛吉已经好几天没有好好休息一下,现在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丈夫设计的一幅画被选作邮票图案,还获得一个小小的奖,玛吉为丈夫感到自豪,但诺姆告诉她,他的画只是被选作3分面值的邮票图案,他说现在人们都已经不大用3分面值的邮票了,玛吉说:“谁说不用了!不管邮票的面值增到多大,人们都需要小面值的邮票。”卧室里,倚靠在床背上的诺姆将手放在妻子的腹部,感到非常高兴,妻子还有两个月就生产了,俩人互道“我爱你”,随后进人甜蜜的梦乡。

【鉴赏】

本片讲述的故事取材于一桩真实的事件,正如片头字幕所声明的那样。片名《法尔戈》本身并无特别的含义,只是位于美国北达科他州东南部的一座城市的名字,表明故事的发生地点,倒是港台译名《冰血暴》较为直观:发生在冰天雪地里的一桩暴力事件。其实,故事的真正发生地点是位于法尔戈和圣·保罗一明尼伯里之间的布莱奈德市,这是明尼苏达州的一个仅有12,000居民的小城镇,影片之所以取名《法尔戈》,是因为这个名字的发音比布莱奈德更加上口易记。明尼苏达州也是本片编导科恩兄弟出生和度过童年的地方,他们对这里的风土人情比较熟悉,当他们听一个朋友讲述了发生在自己家乡的这桩谋杀案后,就决定将之搬上银幕。

科恩兄弟编导的这部影片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反好莱坞电影的,这或许是此片得以在欧洲电影节获奖的重要原因之一。科恩兄弟曾因编导《巴登·芬克》荣获1991年度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而此片又使导演乔尔·科恩荣获1996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美国导演的影片频频获得欧洲人的青睐,难怪有些评论家说科恩兄弟的影片是专为欧洲人拍摄的美国片。

众所周知,好莱坞向来以“梦幻工厂”闻名于世,而好莱坞得此“美称”绝非无中生有。英国影评人詹姆斯·法莱尔在《好莱坞的电影语言》一文中,指出了好莱坞电影作品的空洞性: “几乎所有好莱坞电影的特点就是内在空虚。这一点往往由外在的感人情节得到补偿,这种感人情节通常采用异常宏伟的现实主义形式,对布景、服装以及所有表面上的细节都要做到逼真,从不放过。这些努力有助于掩盖角色性格化的空虚以及情节的荒谬与琐细。房子看上去像房子,街道看上去像街道,人物的谈吐举止看上去很像,但是这一切都缺乏人性、可信性和行为动机。不用说,不光彩的审查法规在预先决定这些影片的内容时是一个重要因素。可是,审查法规却不能妨碍影片获取利润,也不能妨碍影片的娱乐价值,只不过是帮助防止情节不可信而已。对电影业来说,这也不会因为负担过重而负担不了。除了背景的感人情景外,还有摄影机的使用,有时像摄影机好像是在变魔术一样。但是,当代表生活的故事都是空虚、无聊、平庸、幼稚的时候,为产生这些效果付出的所有技巧、努力和精力,对人物的重要性还有什么可言之处呢?”

法国影评家米歇尔·西奥达在其所编著《美国经典影片主题辞典》中简明扼要地高度概括了“梦幻工厂”的由来及其深刻的历史渊源:“起初是梦想……假如某种欲望无法在现实中实现,好莱坞则能够通过其在永恒的梦想形式下为所欲为的创造物让这种欲望在胶片上得以实现……起初也是以传播加尔文教派的清教伦理为宗旨,即由 ‘五月花号’ 的清教神甫们于1620年带来的教义。他们有梦想的权力,因为上帝选择了他们,所以他们就不能失败。好莱坞电影的主人公们继承了这种能力,相信梦想一定实现。”

因此,好莱坞长期以来便提倡按照近乎乌托邦式的乐观主义理想塑造人物,这些人物从来都不曾遭遇失败。即使主人公有时处在严峻的考验中,也会有著名的救世般的“第二次机会”等待着他,这就保证了观众能够看到一个令人满意的“幸福结局”。所以,那些不愿(或不再)分享“美国梦想”的人,那些偏离或被排挤出这一体制的人,也就是那些“失败者”是没有权力在好莱坞银幕上亮相的。

但是,自6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霸权主义遇到麻烦,尤其是西方发生了著名的价值危机之后,美国电影制片厂的边缘出现了描写“失败者”的影片,而且这类影片的数量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进入90年代,在诸如海尔·哈特莱、埃里松·安德斯或科恩兄弟这样一些年轻电影人的推动下,这一趋势迅速发展。

好莱坞电影中“美国梦想”的实质是追求物质财富上的成功。这正是由“五月花号”的清教徒们到达北美时带来的教义,也是积淀在早期美国移民心理深层的潜意识,直至发展成为当今美国人的深层心理需求。所谓“五月花号”,是指英国清教徒于1620年去北美时乘坐的船名。16世纪和17世纪初,在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背景下,英国加尔文派教徒因不满于当时国教中的天主教残余,发起了旨在“使教会清洁”的“清教运动”,清教徒的势力在克伦威尔时期达到鼎盛。随后,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要求教士对国教会宣誓效忠,导致清教徒与国教会的最后分裂,形成了“英国不奉国教运动”。由于这一运动的发展不得势,一些清教徒只好“乘桴浮于海”,到新大陆开辟新天地了。他们便是最早一批到达北美的欧洲移民。清教徒的伦理观认为,只有取得物质上的成功才是赎罪获救的惟一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来说,这种伦理观也就是“美国梦想”的实质,即最大限度地追求物质上的成功。因此,清教徒们无法忍受自己丧失在社会空间中占据的地位,否则他们就会遭到社会的抛弃。

在某种意义上说,“美国梦想”又是美国中产阶级的梦想。作为中产阶级,既无大资产者因追求巨大财富所付出的艰辛、对保护公司和家庭荣誉的担忧,以及由此生发的纠缠不清的豪门恩怨,又没有无产者终日为衣食住行所付出的奔波辛劳,而是可以自由自在地享受生活。美国政府为了维持社会稳定,缩小两极分化,多年来所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扩大中产阶级队伍。美国中产阶层从来都是非常稳定的阶层,很少发生不如意的事情。今天,既然这一阶层也出现了问题,就表明“美国梦想”也开始面临危机。

表面看来,主人公杰里并不是一个失败者,作为一家之主,他已娶妻生子,还是汽车推销商,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紧握着开启“美国梦想”的钥匙,因为在美国汽车是财富和男性的象征,同时也代表着个人的行为自由(尽管这是很虚幻的东西)。但是,事实上杰里是个失败者,尽管他自己没有意识到。他平庸而贪婪,作为一个地位卑微的汽车推销商,他从未登上所效力的公司的权力之巅,而是始终生活在岳父的影子中,加上负债累累,他在事业上一事无成。他在家庭生活中也谈不上成功,不仅因为与妻子之间已经没什么话可说,而且在儿子面前也没有什么影响力了,他几乎成了一个遭人瞧不起的人。他已经不再由他的社会功用性所决定,影片开始的时候,杰里的社会功用性就已处在危险的境地。在很大程度上来说,人物对体制的归属感(他们为之效力的公司就是这一体制的象征),正是主人公内心深处的需求,杰里深知,如果他被排挤出社会体制,等待自己的无疑的死亡,因为他将在社会中失去认同感。

事实上,美国人作为社会存在的意义,是由个体对多种社团的归属感的总和而决定的。个体加入社团或是出于自然而然的原因(比如,由于自己是教徒而参加教堂活动,由于是学生家长而加入学生家长联合会),或者由于某种志趣相投的爱好决定的,如体育俱乐部,各种发烧俱乐部,等等。个体一旦失去社团的认同,他就会觉得失去了在社会中的存在价值。由于美国本来就是一个移民国家,缺乏政治意识和家庭观念,于是美国人就想方设法通过建立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组织制造归属感。美国人是制造和参加各种社团成癖的人,三五个人就能搞起一个什么社团、俱乐部之类的组织。

弗朗索瓦兹·比尔盖斯在其所著《美国:受伤的梦想》一书中说,美国有各种各样的社团,比如当地社区的教堂和它组织的野餐会,学生家长与教师联合会,童子军,扶轮社,棒球协会……总之,社团是指一切因共同爱好而自愿形成的组织,这些机构担负着重要的公民职能,即给予如此醉心于个人主义的美国人以“共同利益”的意义。在一个几乎谈不上政治生活的国家,各种社团机构代替了他们对政治的参与。美国人是根深蒂固的 “喜欢参加各种组织的人”。如果个人由于不幸而不情愿地离开社会游戏(如遭到解雇,患有严重疾病,丧失汽车、房子等财产),他将成为“社会可疑分子”,而且他会被自动地从社团成员的体制中注销。就像博德里所说的那样,“拥有越多的驾驶执照,就拥有越多的认同感”。实际上,美国人深陷其中的深层不安是,他们往往以实现这种认同感本身为目的,他们的生活放荡无度,失去常态,而社会体制则本能地将这些人推向社会边缘。

杰里感到自己可能最终被逐出社会,成为一个“不情愿”的失败者。如果他自己无法建立社会对他的存在的认同感,将很快不再拥有本来意义上的存在价值,因为他以前的生存价值参照标记从此将在他的生活空间中倒塌。正如安尼·格德曼所说的那样:“失去了这种外在标记,他作为人类的意义已不复存在;离开他在自己的世界中担任的职位,他什么也不是。因为,正是他对群体价值的附着才使他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才建构了他的自我,建构了由他人带来的尊重的基础,同时也是他获得自尊的基础。他的存在是由他人的看法决定的,只有他人的看法才给予了他的存在,尽管他人的看法本身是很程式化的和遵循惯例的。”

美国是一个极具冒险精神的民族,一个不甘于失败的民族。所以,当杰里认为恢复自己的社会认同感的可能性到来的时候 (尽管这仅仅是一个梦想),他就毫不犹豫地投入行动。当然是利益的引诱驱使他绑架自己的妻子,但同时也是一个象征性的行为,它使杰里能够看到自己的灵魂始终被典型的美国式的冒险精神所缠绕,也就是被米歇尔·西奥达所说的“天生的机会主义”所缠绕。而且,《法尔戈》的悲剧性结局恰恰是,冒险家精神的堕落,丈夫亲自策划绑架自己的妻子,而且,杰里设置这个圈套本来是想套别人的,没想到却将自己套了进去。通过讲述这样一个故事,科恩兄弟好像在对我们说,当世界日趋复杂并出现前所未有的动荡不安的局面时,生活在其中的个人堕落到了在非法的境地玩弄冒险精神的地步。

在美国,一个人拥有的社团会员资格越多,就越表明他的社会成功,而这一切都需要物质财富作保障。在金钱统治一切的社会里,追逐金钱就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首要目标和行为的驱动力,影片《法尔戈》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金钱。杰里为了事业,为了摆脱自己社会存在意义上的困境,先是向岳父借钱,继而是绑架勒索。盖尔和卡尔是为了钱才去充当绑匪,而且也是为了钱才自相残杀。维德为了保住金钱,拒绝借款给无能的女婿,甚至为了钱在赎自己的女儿时试图跟匪徒讨价还价。

《法尔戈》还告诉人们,杰里的行为也受到了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因为,从影片中描绘的人物来看,影片作者首先剖析的是影响着主流美国社会的麻木不仁的病态。所谓主流美国社会是指中产阶级的美国,在这个阶级里,以外从来没出过什么不尽如人意的事情,可是科恩兄弟通过这部影片告诉我们,这个阶级也开始出事了。我们看到,影片编导是以怎样的临床精确性描绘了中产阶级的极端空虚的生活,跟许多其他同类影片一样,这部影片中的各种不同的空间(机场,旅馆,停车场)都是那么冷清。

大多数表现犯罪的美国影片,其故事背景都是在繁华的大都市,而这类影片又大都可以被归为“黑色电影”类型。所谓“黑色电影”,是法国评论家尼诺·弗兰克用以指好莱坞拍摄的以夜幕下城市中昏暗的场所为背景、表现犯罪的影片,后来被用来泛指暴力犯罪片。科恩兄弟的这部影片讲述的故事几乎具备了“黑色电影”的一切要素,但是他们打破了“黑色电影”的常规,偏偏让故事发生在一个偏远的小城镇,而且一开始就将事件的真相显露给观众,采取平铺直叙的方法讲述故事,这样做更见导演的功力。细细观赏此片,它那环环相扣的情节,无懈可击的剧作结构,纪录片式的叙事方式,细腻的人物心理刻画,不禁让人觉得它荣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实在是当之无愧。

另外,科恩兄弟塑造的女警官玛吉这个人物很有个性。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玛吉没有被金钱所奴役,而是兢兢业业,知足常乐。她在接到案件时,已经是身怀六甲,但她毫无怨言,不顾自己的身体状况,尽职尽责地侦破案件。虽然玛吉并非初次见到视钱如命之徒的下场,但她在押送盖尔去警察局的路上,依然对盖尔的行为感到不解:“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就为那点儿钱!?”此时,雪后初霁,天空晴朗,盖尔神情沮丧,带着手铐坐在警车里,玛吉叹了口气:“这就是你现在的处境!而且天气这么好!……”

玛吉的丈夫是一个默默无闻的画家,非常理解和支持她的工作。他们是一对知足常乐、甘愿过平常人生活的人,科恩兄弟实际上肯定了他们的价值观。这一点是反好莱坞的价值观的。影片的结尾耐人寻味:玛吉已经好几天没有好好休息一下,现在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丈夫设计的一幅画被选作邮票图案,还获得一个小小的奖,玛吉为丈夫感到自豪,但诺姆告诉她,他的画只是被选作3分面值的邮票图案,他说现在人们都已经不大用3分面值的邮票了,玛吉说:“谁说不用了!不管邮票的面值增到多大,人们都需要小面值的邮票。”

影片的最后一个场面是:卧室里,倚靠在床背上的诺姆将手放在妻子的腹部,感到非常高兴,妻子还有两个月就要生产了,俩人互道“我爱你”,随后进入了甜蜜的梦乡。有评论认为影片以此做结尾有些模仿好莱坞古典电影的“幸福结局”,科恩兄弟解释说:“影片的结尾确实意味着回归秩序,但我们没想到去模仿别人的结尾!”在《纽约时报》刊登的一篇文章里,作者说,“令他感到纳闷的是为什么明尼苏达州的居民不喜欢这个结尾,既然一切问题都像他们所期望的那样得到了圆满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