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弥尔顿《赠西里克·斯金纳》赏析

《〔英国〕弥尔顿·赠西里克·斯金纳》经典文赏析



西里克, 看我这眼睛, 外表虽清明,

看不出瑕疵或损伤,

却整整三年

不曾见光明, 忘掉了

视察的能力;

在茫茫岁月里, 我这

无用的双眼,

再也瞧不见太阳, 月亮和星星,

男人和女人。 然而我并不埋怨

神的安排或意旨, 我依然充满了

热情与信心。 我还能勇往直前,

忍受着一切。你要问什么在支撑我?

朋友, 是一种认识:

为保卫自由,

为完成这全欧闻名的崇高

任务,

我才累得失明。 即使我没有

更好的指引, 就这种思想

已足以

支持我了此尘缘

虽失明而无疚。

(殷宝书译)



英国十九世纪诗人华尔兹华斯曾在一首诗中这样评价弥尔顿:“弥尔顿的革命理想象一颗远在天边的明星,他的声音象海洋一样壮阔,他的人格象万里无云的天空,庄严、自在。”弥尔顿的这首《赠西里克·斯金纳》的诗就是对这一评价的最有力的印证。

诗人以述说自己的失明而展开全诗。他写道:虽然双眼表面清澈一如常人,可是在整整三年内,这双眼睛却完全看不见外部世界,他将在茫茫的暗夜中度过余生,失去许多正常人的欢乐。诗人在述说自己的失明状况时似乎心情沉重,调子灰暗,可是诗人并没有让读者过多地沉浸在这种压抑的氛围之中。他突然转换语气,似乎又重新振作了起来,调子也明快起来。他认为失明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种种不幸和痛苦都是上帝安排的,无可抱怨,事实上自己并未被个人的不幸所压倒,仍然是热情满怀,信心百倍的,还能继续为革命事业效力。读者在对他的崇高精神的赞叹之余不禁要问:那么他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是什么力量在鼓舞着他勇往直前呢?这也正是诗人想回答的问题:是为了自由这一崇高的事业。为了实现这一理想, 自己才操劳过度,丧失了视力。诗写到这里似乎意思已尽,可是紧接着诗人又把意思往前推进了一步:即使没有上帝的指引,就是这种为保卫自由而战的思想已足以成为自己余生的精神支柱, 自己可以问心无愧地生活下去。最后这笔把全诗推向高潮,诗人的崇高献身精神和伟大的人格力量得到了充分的显示。

弥尔顿正是这样一位既能作文更能做人的人。他毕生追求自由,积极参与当时闻名全欧的推翻王权和专制的斗争,并将其作为最高的理想,愿意为之奉献出一切。在他积极参与斗争的十几年时间里,他将全付身心都投入了革命工作,甚至放弃了自己最喜爱的诗歌创作。长期的伏案操劳最终过早地夺去了他的目力,但是他内心的光明却从未消失过。人生有各种遗憾,个人有许多悲哀,但是对于弥尔顿来说,如果这种牺牲意味着自己为革命目标的实现尽了力并为人民所知所称道,他就为这种牺牲感到自豪和骄傲。弥尔顿自己曾经说过, “谁要希望自己能成功地写出值得称赞的东西,就得他自己成为一首真正的诗。”现实生活中的弥尔顿就是一首真正的诗,他用自己高尚的人品、崇高的理想和顽强的革命斗志谱写了一曲壮美的人生之歌,因此有佳作流芳百世。

这首诗不仅以其思想内容取胜,在结构上和语言风格上也颇具特色。原诗是一首十四行诗,结构十分完整,从调子低沉到调子明快以至最后的调子激昂,层与层之间起承转合十分贴切自然,一环紧扣一环,层层深入,引人入胜,最后从容不迫地一收而结束全诗,给人一气呵成、气度不凡的深刻印象。

另外,语言平淡朴实也是这首家阿历克斯特认为弥尔顿的诗歌“唾弃了文艺复兴时期诗人的绮靡雕琢”,这的确是很中肯的评价。 在这首诗里, “我”直接出现在诗中, 似乎在进行内心独白, 又象是在与友人促膝而谈, 缩短了与读者的距离,读来亲切诚恳。 在措词上, 诗人也尽量采用日常的口语语言, 诗也就显得质朴淳厚, 平易近人。 但更可贵的是在这种平淡中又隐蕴了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 朴素中又透出洗练与庄严。 正是完美的思想内容与娴熟的表现手法, 赋予这首诗经久不衰的魅力。

(廖宛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