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之歌 [德国]法勒斯莱本》读后感

愿世间一切争取自由、

追求自由、歌唱自由、

谈论自由、为自由而生、

为自由而死的人永远不朽。

世间没有自由,

欢乐就等于云烟。

自由是美德的根本,

自由是光明的泉源。

愿世间的一切万岁。

一切生存与活动,

只有在自由中繁盛。

只有自由的人

才是造物主创造的人。

我要自由,我要歌唱自由,

就像鸟儿一样生存,

不论是在宫殿和监牢顶上,

它都发出春天的歌声。

愿世间的一切万岁。

自由是我的生命,

它将永远继续下去,

它是我的憧憬,我的想念,

我的梦,我的歌,我的言语。

(钱春绮译)

【赏析】

“自由”自古以来即是哲人和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 西方哲学史上从奥古斯丁至黑格尔、康德直至后来的约翰·穆勒、萨特等都专门论述过“自由”;诗人们歌唱“自由”的诗篇更是汗牛充栋,普希金、雪莱、纪伯伦等无数诗人都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颂扬自由的诗歌。从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提出“自由、平等、博爱”口号后,“自由”更成为现代社会追求的普泛价值之一。

《自由之歌》一开篇就表白对追求自由的人们的敬仰:“一切争取自由、追求自由、歌唱自由……的人永远不朽”,为全诗定下一个高昂的基调。然后从第二小节转入正题——标举自由的种种价值:

自由与欢乐——奴隶是没有真正的欢乐的,所以如果没有自由,人生即使有欢愉,也短暂虚幻如云烟;

自由与道德——真正的道德必须建立在明智而自由的选择上,否则只是服从或盲从;

自由与生存——幸福丰盈的生活以自由为前提,若无自由,无论怎样的飞黄腾达也仍然是仰人鼻息的奴才生活;

自由与“人”的理念——对信奉宗教的诗人来说,造物主创造出来的人必是自由之人,亦即人在生命之初就已禀有自由,自由先在于个人的本质,因此,若在现世未获自由,必尽力争取,方符合理想的“人”的理念。

接着诗人将自由喻为鸟儿,巧妙地从抽象转入现实:“不论是在宫殿和监牢顶上/它都发出春天的歌声。”宫殿和监牢,明显是指现世的统治和压迫,而自由将以“春天的歌声”启示受禁锢与受压制的人们去冲破限制自由的堡垒。而在争取自由的革命中,专制的暴君当受到诅咒,俯首帖耳的奴隶亦应批判——很多时候,是奴隶的愚昧与顺从造就了暴君,倘若不根除顺民的奴性,仅只推翻暴君,剩下的仍是一群“逃避自由”的奴才。诗人以深刻独到的眼光看到“不自由”是由暴君与奴才共同造成的,因此对双方都作了毫不留情的批驳。

在第七、第八小节,抒情主人公再次直抒胸臆、歌颂自由。首先表达“我”的向往和信念: 自由是“我的憧憬,我的想念,我的梦,我的歌,我的言语”;然后扩展到“群体”——第八节重复诗歌第一节的咏叹,给全诗造成一种复沓效果(与第三、第六小节一起,使整首诗在形式与音律上生成了回还往复之美)。而由第七节至第八节,又显示出“个人”与“众人”的汇流,抒情主人公与世上所有争取自由的人们融合为一体,共同的高尚追求将使他们不朽。

我们可以在其他伟大诗人的篇章中,找到这首《自由之歌》的洪亮回音:

战栗吧!世间的专制暴君,

无常的命运暂时的宠幸!

而你们,匍匐着的奴隶,

听啊,振奋起来,觉醒!——(普希金《自由颂》)

(钟丽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