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者 [意大利]翁家雷蒂》读后感

在人世间

每一个

角落

我全没有法子

栖身

我足迹所至

任意一处

陌生的

地方

心头不由蟠曲

悒闷

诚然

许久以前

它已使我惯于

容忍

日复一日隐遁

我这个飘零的

陌生人

我归来了

从饱经忧患的

岁月

安享哪怕

生活的片刻

欢悦

觅得一块干净的

土地

(吕同六 译)

【赏析】

同样是翁家雷蒂的战争,这首《流浪者》在形式上追随《卡尔索的圣马丁诺镇》,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简练凝重,具有法国象征派诗人马拉美和阿波利奈尔的韵味。不同的是,《卡尔索的圣马丁诺镇》写的是社会的悲剧,《流浪者》则着眼于描写个人的凄惨命运,抒发个人的孤独和悲伤。

全诗分六节,第一节描写流浪者无处栖身的惶恐。世间没有一个角落能够安身,这就是无可归依的流浪者最典型的写照了。战争的残酷使人们东奔西突,世界偌大,但就是没有一块安静的地方。战争带来的毁灭不仅使得外在的世界千疮百孔,让人无处容身;它更造成人们的流离失所、动荡漂流、苟且偷生,造成心灵的无奈、陌生和淡漠。因此,即使能找个陌生的地方暂时躲避,也只能换来这片刻的、不知何时就会失去的安宁,也无法为死寂的心灵带来慰藉和温暖。

诗人接下来写因战争而失去防御力量的无所适从,而对流浪生活的容忍,只是对自己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无可奈何。《卡尔索的圣马丁诺镇》写战争扼杀人的生命;《流浪者》则从另一个层面描述在战火的笼罩下,活着的人们的心灵也受到极大摧残,即使战争结束,这种阴影也一直挥之不去。战争留下的疮痍,也让这个流浪者无限抑郁。这个“日复一日隐遁”的流浪者,即使在战争结束后,也一样迷惘悲怆,也没能“安享哪怕/生活的片刻/欢悦/觅得一块干净的/土地”。

翁家雷蒂这首关于“流浪”的诗歌,不属于西方游吟诗歌的传统。游吟诗人在精神层面更多是属于“自我放逐”,主动“走向孤独的道路”(黑塞语);翁家雷蒂塑造的流浪者,却明显不是这种类型:“他”向往生活的安宁,希望寻得一块没有硝烟的土地,却因为战争而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这种身不由己的流浪没有任何“诗意”可言。黑塞给自我放逐者许了一个光明的前景:“相信吧!在你的/道路的尽头会出现故乡。”可翁家雷蒂笔下的流浪者,即使从饱经沧桑的流浪生涯回到故乡,也不能安享生活片刻的欢悦,因为,正如他在《卡尔索的圣马丁诺镇》所描写的,“鳞次栉比”的房屋,经战火冲击,只剩“断垣残壁”,诗人众多的朋友,存活下来的也“屈指可数”。

翁家雷蒂认为诗歌应该力求和谐和协调,这使得他喜欢用简短有力、错落有致的句子来表达个人的内心世界。与诗人其他作品不同,这首《流浪者》没有神秘的隐喻描写,而是用直白的语言,为人们勾勒出一幅流浪者在战争威胁下凄凉、悲惨的生活画面,充满悲痛与怜惜。

(吴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