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也曾如此难堪

爸爸也曾如此难堪

做爸爸是幸福的,偶尔也有尴尬。

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回归自然,他们享受水的清凉,惬意于泥土的触感。我常常在一个休息日,带上小桶和模具跟女儿去公园挖沙子。在那里我们先积攒一堆沙子,从旁边的小人工河里提一桶水浇一些在上面,然后塑造我们想象中的家园。

我们先用沙子堆一个正方体,再慢慢把它打造成一个城堡,有门,有窗,还有烟囱。城堡旁边垒一个灶台,灶台上放着小锅,玩具小锅里放上小石子,在那里做饭。灶台边是一个个形象生动的小动物,螃蟹、乌龟、兔子,还有小鸡,它们都比锅要大得多,是用沙子放进塑料模具里拓成的。每次建筑完工,女儿看着地上那个快乐家园,都会高兴得拍巴掌。

一个休息日,带女儿去公园前,我特意给她用洗面奶洗了脸,又给她涂了点儿童面霜。挖沙子的时候,恰好有两个年轻妈妈在我们旁边说话。她便跑过去跟人说:“阿姨,我今天早上搽油油了。”

“啊,宝贝好漂亮。”人家说。

“阿姨,我还用洗面奶洗脸了,油油和洗面奶都是我爸爸给我买的。”

人家忍不住呵呵直笑,对我说:“你家宝贝好可爱。”

我说:“她就这样,好跟人说话。”

人家说:“这样的性格才好。”

马路边有一个小花园,离我们家很近。那里有草坪,有树木,还有真实的泥土,有时候我们贪近也到那里玩。小花园是一个环境优雅的地方,一早一晚都有人在那里散步、锻炼身体。

那天我带女儿去小花园玩,挖土的时候,她发现模具少了一个,小乌龟不见了。

“小乌龟呢?”她问我。

我说:“忘了拿,还在家里。”

她说:“那你回去给我拿。”

然后我便跟她解释:“我们出门的时候已经不早了,要是拿了小乌龟再回来,已经到吃中午饭的时间了,那我们还怎么玩呀!”

可是,小孩是不跟大人讲理的,一不如意便张嘴哇哇大哭。我便赶紧在一边哄,左哄右哄都不见效果。

离我们不远恰好有一帮老爷爷正围在一起聊天,听见有小孩哭,便扭头往这边张望。我觉得越来越尴尬,最后都不敢往那儿看了。我害怕人家以为这里有一个残暴的爸爸正在虐待儿童。最后,一位老爷爷走过来问我:“怎么回事啊?孩子哭成这样?”

我赶紧给人解释。解释完了,老人说:“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啊。”随后便跟我一起哄孩子。

感谢那位老人家,不管我在他眼里到底是不是一个好爸爸,但是我一直都觉得他是一个好人。

我很想知道,别人家的孩子,当他们的要求遭到拒绝的时候,家长如何应对,孩子又是如何表现。我女儿是如何表现的呢?我只能说,反应比较激烈,张大嘴巴哭,还打人。

记得有一次,她在路边摊看上一样什么东西,我没给她买,结果她便放大音量哭了起来。哭声就像高尔基歌里描述的那样,比以往“来得更猛烈些”!我抱她走,她在我怀里连踢带蹦。我偶尔大声训斥她一句,她伸手来揪我的头发。这小家伙下手特狠,动不动就揪我的头发,一揪一大把。以前我都以为,她并不知道头发会被揪下来。不过那次我眼睁睁看到,这家伙朝我头上狠狠揪了一把,然后眼泪汪汪地张开小手来看。看她那种样子,把我气得,真想把她摁倒了,照着屁股狠狠来两巴掌。不过,当时是在马路边,公共场合我还不敢撒野。

如果你要跟别人议论,那么几乎所有人会说,不调皮捣蛋,不哭不闹,那就不叫孩子。虽然说得有道理,但是我仍然觉得还是我们的教育出了某种问题。

人类的感情总是过于张扬,不论爱还是恨。人类把孩子视为一种恩赐,对他们近似极端地宠爱。如果我们认为孩子就是家庭的全部,那么他们自然也会这样认为。自己想要什么就得有什么,要你做什么就得做什么,他们认为这是理所应该的。一旦大人的承受能力不及孩子的期望,两者之间便会产生冲突,冲突的直接结果便会是孩子的哭闹。

我不知道博学的动物学家们是否专门研究过动物幼崽的成长问题,是否曾与人类的儿童加以比较,看看这其中到底有哪些实质性的不同。我觉得动物妈妈对孩子也是有深厚感情的。听人说,在海洋馆里,一只海豚刚出生不久就死了,但是海豚妈妈仍然不停地用嘴巴把它顶出水面,直到最后自己也筋疲力尽而死。动物妈妈对孩子的感情到底有多么深厚,人类恐怕也是想象不到的。

可是,动物妈妈的感情很少外露,它只是在默默无闻地履行着自己的责任。我想动物群落里的那些幼崽,它们恐怕很少撒娇,更少哭闹,它们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尽早学会捕食,学会独立生存,而不是要妈妈给它买一个什么玩具。动物孩子考虑的问题,人类的儿童根本不用考虑,甚至这种状况一直可以延续到他们就业之前。

人类的语言是文明的标志,但是有时候也会变成一种羁绊。孩子们的那种超乎寻常的优越感,多半是从父母和爷爷、奶奶那种腻歪歪的语言中有感而发的。我比较提倡大人跟小孩身体的亲近。我觉得大人给孩子一个亲吻,一个拥抱,就会让他体会到温暖和力量,而再没有别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情绪。但是如果你天天跟他说“我的小宝贝喂”“我的小命根儿喂”之类的话,我想久而久之他难免就会觉得飘飘然。

父母对孩子的感情还是收敛一些好,让孩子把自己的存在看得淡然一些。人类只有把自己的位置放低,才会去主动迎合整个世界。

当孩子从外面进来,没有必要张开双臂大呼小叫去迎接。你只要面带微笑,拍一拍他的小脑瓜,然后说:“宝贝,回来啦!快,洗手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