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叔叔的小屋》简析|介绍|赏析|鉴赏

《汤姆叔叔的小屋》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美国女作家斯陀夫人(1811—1896)的代表作。小说讲述了老黑奴汤姆悲惨的一生以及新一代奴隶伊莱扎夫妇争取自由解放的斗争经历。汤姆是庄园主谢尔比的“家生”奴隶,数十年来始终忠于职守、勤勉耐劳,结果还是被负债的主人出卖了。新主人圣·克莱亚思想开明、心地善良,曾答应将来给汤姆自由,但不及兑现即遭横死。汤姆又被主人遗孀卖给残忍的莱格里。他在皮鞭下从事繁重的劳动,后来因不肯泄露潜逃女奴的秘密,终于被毒打致死。女奴隶伊莱扎曾经与汤姆在一个种植园劳作,她在儿子将被出卖之际,不甘母子分离,毅然携子出奔他乡,在废奴人士的帮助下,与丈夫乔治会合,历尽艰险,摆脱追捕,终于逃到了自由的加拿大。

小说主人公汤姆正直善良,他常为体弱多病者分担劳作的艰辛;他宁愿自己受罚也不肯鞭打同胞;他鼓励帮助女奴们潜逃,虽遭毒刑,坚不吐实。在他身上体现出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黑奴的高尚品质。但是他又是个虔诚的基督徒,把奴隶主阶级宣扬的“服从”、“宽恕”等宗教信条奉为圭臬,希冀用以德报怨的行为感化那些灭绝人性的主人,他还规劝别的奴隶耐心等待上帝的拯救。这表明他又是一个尚未觉醒的落后奴隶。因此,“汤姆叔叔主义”一词成了讽刺那种对白人统治者唯唯诺诺的奴才气的贬词。伊莱扎夫妇是渴望新生、勇于反抗的新一代奴隶的艺术形象。作品中伊莱扎冒着弹雨、抱着孩子在浮冰上跳跃奔逃,乔治乔装改扮、向追捕者开火等情节,有力地显示了觉悟奴隶的勇气、智慧、力量和反抗的坚定性。他们的斗争得到了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支持援助,这表明废奴运动的日益高涨和这一运动的广阔的社会基础。作品通过汤姆和伊莱扎夫妇的曲折经历,揭露了蓄奴制的罪恶本质,昭示了这个制度必将灭亡的历史命运。奴隶主阶级不甘心放弃腐朽的生活方式,然而,实行强迫劳动的种植园纷纷破产,奴隶主只能靠出卖奴隶来维持生计;奴隶反抗斗争的灼人气息,使一些较敏感的奴隶主惊呼“总要有一场愤怒的爆发”,哀叹本阶级末日的来临。作品还抨击了政府的姑息政策,指出奴隶家破人亡的惨状,在国家“法律保护下每天不断发生。”作品在探求奴隶自由解放的道路时,在对宗教作价值判断时,思想是矛盾的,态度是暧昧的。汤姆忍让致死、伊莱扎夫妇反抗得生的结局,似乎是对阶级斗争的肯定,但作品结尾,汤姆旧主的儿子感于汤姆的不幸,给庄园里全体黑奴发放自由证书的情节,却又在鼓吹自上而下的改良,宣扬等待恩赐的消极思想。作品通过乔治等人之口揭露了宗教的伪善,表达了对宗教的大胆怀疑以至否定,但又通过汤姆临终前用基督教精神感化杀人凶手的情节,宣扬了宗教的恕道。尽管如此,小说仍不失为一部有力地推动废奴运动的杰作。

作品结构精致,以汤姆受难为主线,以伊莱扎夫妇反抗斗争为副线,交错掩映,富于变化;章与章之间既环环相扣又相对独立,或塑造一个人物,或叙述一桩事件,或论说一种观点,使作品内容兼具深度和广度。作品还善用对比手法来凸现人物的性格,如汤姆的逆来顺受和乔治的敢于抗争就给人以鲜明的印象。作品冷峻含蓄的语言风格也增强了作品批判的力量,如第12章写一个女奴跳海自杀时,用饱含牢骚的劝慰,来表示对上帝的怀疑和对宗教信条的讥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