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四世》简析|介绍|赏析|鉴赏

《亨利四世》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德国作家亨利希·曼(1871—1950)的代表作之一。小说的主人公亨利四世生在30年战争(著名的“宗教战争”)激烈进行的时代,他的母亲珍妮王后是上升的资产阶级队伍——喀尔文教徒(时称胡格诺教徒)的领袖。亨利从小受到母亲和环境的影响。他生活在南方的纳瓦尔公国,深受当地自然环境的陶冶,他还和人文主义思想家蒙田有很深的友谊,并深受其思想影响。他很早就卷入了激烈的宗教战争之中,站在胡格诺教派一边,与代表大封建贵族的天主教同盟进行斗争。

1572年,交战双方签定了“圣·日尔曼条约”。然而这只不过是双方取得喘息机会的幌子,封建贵族方面以太后表弟奇和吉士公爵为首,他们将玛甘莉特公主许给亨利,准备将他困在巴黎,而亨利则带了大批亲信到了巴黎,准备“掺砂子”。结果,在8月23日到24日两天两夜时间里,天主教徒事先在胡格诺教徒的住屋上划了白十字,然后在约定的时刻,巴黎天主教堂一齐鸣钟为号,天主教徒便蜂拥而出,扑向睡梦中的胡格诺教主。这一夜就是著名的“圣·巴托罗末之夜”。亨利身陷巴黎,差一点受害,只得改信天主教。他为了麻痹对手,忍辱受屈,最后终于找到机会逃出巴黎,回到胡格诺教的基地——南方各省,接受人文主义者蒙田等人的思想,发展生产,招兵买马,积极准备保卫和发展胡格诺教派的地盘。

亨利的胡格诺教军队终于打败了天主教的军队,围困了巴黎。但是,巴黎的天主教势力仍然很大,加上西班牙军队驻在巴黎以威胁亨利。为了早日进入巴黎、解救城中因战争而面临的饥荒,他违心地改奉天主教,进入了巴黎。后来——1596年,他颁发了世界上第一个宗教自由的法令——南特赦令。此后,亨利在全法兰西国土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还发表了《告王国全国人民的宣言》,号召人民团结起来,争取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他率领军队,打败了西班牙干涉军,迫使西班牙在和平条约上签了字,取得了和平,获得法国人民的拥护。

然而,亨利一系列的利民政策激起了反动封建贵族甚至王后的仇恨,他们内外勾结,串通罗马教廷和西班牙专制君主,派遣凶手将亨利刺死。亨利死后,人民非常悲痛,各行各业的人们拥到罗浮宫,为他守灵长达3周。

作者借写亨利四世的一生,表明了自己希望祖国有一位好领袖,能使人民安居乐业,祖国繁荣昌盛的愿望。作品借小说人物之口说:“暴力固然强,但是宽容和爱人的力量更强,没有什么比宽容厚道更得人心。”这是对希特勒在德国推行军国主义政策和残酷地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行径的谴责和批判。作为一部历史小说,作者正确地肯定了亨利四世废除暴政,提倡人文主义,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生产的业绩;同时也指出亨利四世的严重错误在于社会改革和宗教改革的不彻底性。正确地揭示了亨利悲惨结局的原因。这部长篇小说的显著艺术特色,集中地表现在作者驾驭全局的能力上。全书事件纷繁,场面浩大,但剪裁得当,浑然一体。作者对场景的描写也独具特色。他把高峻粗犷的南部山区,华丽典雅的巴黎宫殿,风和日丽、牛羊成群的田园风光,铁马金戈、惊心动魄的战斗情景,恰到好处地“剪接”起来,如电影似地一幕幕出现在读者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