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简析|介绍|赏析|鉴赏

《最后一课》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法国作家都德(1840—1897)短篇小说集《月曜故事集》中的一篇,小说以普法战争后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被割让给普鲁士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写一所小学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况。那一天,小学生弗朗茨耽搁了上课时间,特别是因为怕老师汉麦尔要提问分词规则,曾产生逃学的念头。他听到树林那边鸟的清脆叫声,锯木厂后面草地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所有这一切都非常吸引他,但他还是控制住了自己,很快地跑去上学。当他走进教室从惊慌中定下神来时,看见老师今天穿着一套节日礼服,教室后面还坐着村子里的奥泽尔老人和旧村长、旧邮递员。老师正温和而庄重地说:“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命令阿尔萨斯、洛林两地的学校今后只能教德语。”这几句话对小弗朗茨有如晴天霹雳,他才刚刚开始学写字呀!他多么后悔过去逃学去掏鸟窝,到河上溜冰,总是觉得有的是时间,明天再学也不迟。现在他后悔极了。今天新字贴卡片上写着“法兰西——阿尔萨斯”,弗朗茨抬起头来看到老师一动也不动地坐在椅子上,两眼死盯住周围的东西,仿佛要把这个小学校舍都吸进眼光里带走。忽然教堂的钟声响了,与此同时普鲁士士兵收操回来,吹着军号从教室窗户前走过去。汉麦尔先生脸色苍白,从椅子上站起来说:“我的朋友们,我……我……”象有什么东西堵住他的嗓子说不出话来了。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着:“法兰西万岁!”然后挥手向学生示意: “课上完了,你们回去罢。”

这个短篇是世界各国读者传诵的艺术珍品。在故事内容上,作者独具匠心地把重大的爱国主义题材,浓缩在一堂课上,通过对一个小学生的心理变化,教室的庄严气氛,教师的衣着、神态、语调等细节的描写,把最后一堂课变成了人民对即将失去的土地、语言的最后告别,对祖国的坚定的宣誓和对敌人的无声抗议的一种悲歌式的集会;在语言形式上,作者细腻而精确地运用了具有鲜明个性的语言,这尤其表现在弗朗茨和汉麦尔两人身上。他们的语言是那样生动逼真,教师的深沉,学生的稚气,都活龙活现地表达了出来,好象使人又回到普法战争中的阿尔萨斯,回到了那所学校,看到上最后一堂课的情形。在写作技巧上,都德发挥了他一贯的柔和、轻淡和明快的写实风格。写文章如同讲故事,不假雕饰,整个故事结构紧凑,取材典型,语言简洁,毫无枝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