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写给女性的六首诗词

毛泽东写给女性的六首

天纵诗才的毛泽东一生当中写过大量的浪漫主义诗篇,其中有六首诗词是写给女性的。

第一首是《虞美人·枕上》,是1921年写给夫人杨开慧的。杨开慧1901年生,湖南长沙人,1920年冬,同毛泽东在长沙结婚。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共湘区委员会负责机要兼交通联络工作。1930年11月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1921年夏,毛泽东告别新婚不久的夫人杨开慧,与何叔衡悄然登船,东下上海,去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途中,夜间无法入睡,思念远方的爱人,写下了这首词。词曰: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烬,剩有离人影。

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这首词最早发表于1994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

第二首是《贺新郎》,写于1923年,也是写给夫人杨开慧的。1923年冬,在中共三大上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的毛泽东受党委派,离长沙赴沪转穗,去参加国民党一大。辞别夫人兼战友杨开慧时,他写下了这首词。词曰: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这首词最早发表于1978年9月9日《人民日报》。

第三首是《临江仙·给丁玲同志》,是1936年12月写给女作家丁玲的。曾与杨开慧在岳云中学是同学的丁玲,1936年11月辗转到达陕西保安(今志丹县,当时党中央所在地)。那时,红军经过长征,遭受了很大的损失,缺乏人才,尤其缺乏知识分子。国统区着名女作家丁玲此时到来,便成为一件重要事情。中央宣传部在一孔窑洞里召开了欢迎会,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博古等中央领导都出席了。丁玲感到意外,更感到温暖,后来她说,那是她一生中最幸福、最光荣的时刻。毛泽东说,你是从国统区来到苏区的第一个作家,现在这里的条件很差,打仗的人多,文化人少,你来了好,可以把苏区的文化工作开展起来。你在上海领导过左联工作,多想些办法,多发挥一点作用。丁玲建议:先要成立组织,比如文艺俱乐部之类,把文艺爱好者聚集起来,开展活动。

11月22日,在保安,我党在革命根据地成立了第一个文艺协会组织,开始叫“中国文艺工作者协会”,毛泽东建议改为“中国文艺协会”。丁玲被推选为中国文协主任。毛泽东问丁玲,还想做什么?丁玲说:“我想当红军,上前线去,看看打仗。”毛泽东思索了一下说:“还来得及,还赶得上最后一个仗。明天有队伍上前线去,你就跟着杨尚昆主任他们走吧!”就这样,丁玲跟着工农红军前方总政治部出发上了前线。

◎毛泽东诗词手迹:《临江仙·给丁玲同志》

这一年的年底,丁玲收到了一件意想不到的礼物,就是毛泽东的《临江仙》词,用军队电报拍发给前方的丁玲。词中表达了对于丁玲的高度赞许。词曰:

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

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笔者刘继兴考证,在毛泽东诗词中,题赠现代作家的只此一首。1937年初,丁玲来到延安,又当面请毛主席亲笔抄录了这首词,写在两张16开大小的浅黄色毛边纸上。抗日战争开始后,丁玲为防丢失,于1939年初夏把毛主席的手书寄给远在大后方重庆的胡风,请他代为保管。胡风虽然历尽沧桑,几度风雨飘摇,但始终妥善保存着这件珍贵文物。1982年,胡风从四川回到北京后,终于将它归还给了丁玲。

这首词最早发表于《新观察》1980年第七期。

◎毛泽东诗词手迹:《蝶恋花·答李淑一》

第四首是《蝶恋花·答李淑一》,是1957年5月11日写给李淑一的。李淑一当时是湖南长沙第十中学语文教师,杨开慧的好友。1957年春节,李淑一写信给毛泽东,谈她读了毛诗的感想,并附了一首她在1933年听到丈夫柳直荀(曾任中共鄂西特委书记)牺牲时写的《菩萨蛮·惊梦》。毛泽东5月11日回信,并赋此词。词曰: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词中的“杨柳”指的是杨开慧和柳直荀。毛泽东在此词中以浪漫主义手法歌颂了为国赴死的先烈,与李淑一共同缅怀了自己的革命伴侣。

这首词最早发表于1958年1月1日湖南师范学院院刊《湖南师院》。

第五首是《七绝·为女民兵题照》,是1961年2月写给已参加了首都民兵方队两个多月的军事训练的在中央办公厅从事机要工作的李原慧。

在国际格局处在冷战期间,毛泽东非常重视民兵的建设。1959年,为了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庆典检阅,在中央办公厅从事机要工作的李原慧参加了首都民兵方队两个多月的军事训练。国庆检阅后,李原慧全副武装地照了像,珍藏在自己的皮包里,作为她永远的纪念。

1960年,李原慧作为工作人员随毛主席巡视大江南北,进行调查研究。有一天,李原慧等工作人员向毛泽东汇报当天的社会调查情况后,毛泽东同他们一起聊天、谈家常。这时,李原慧翻开小皮包,将自己在国庆10周年参加民兵方队的照片拿了出来。周围的人争着要看,毛泽东说:“小李啊,什么照片?让我看看。”李原慧面带微笑双手将照片递上,毛泽东仔细端详照片后,右手微微举着照片说:“好啊!是应该训练,既能文又能武。”随即他又说:“小李啊,这张照片送给我作纪念吧,行吗?”李原慧看看主席,十分腼腆,笑着点点头说:“好吧,送给您。”只见毛泽东又看了看照片后,小心地将照片放进了自己的手稿里。

◎毛泽东诗词手迹:《为女民兵题照》

1961年春,毛泽东回到中南海,翻开李原慧照片,在宣纸上欣然挥笔,写下了诗词《为女民兵题照》:

李原慧正在机要秘书处整理资料的时候,毛泽东手托诗词稿纸,走进了机要办公室对李原慧说:“小李,拿了你的照片,我也得赠给你一份礼物,这诗词就送给你了,你瞧瞧。”

李原慧欣喜若狂,看了看慈祥的毛主席,再看看桌上苍劲有力、形若蛟龙的《为女民兵题照》的诗词草书,心如潮涌,她百感交集地说:“主席,真是太感谢您了。”其他工作人员看了毛主席题的诗词后,都为李原慧感到高兴。此后,李原慧视之如珍宝,将这首诗词原稿珍藏起来。

毛泽东的诗词《为女民兵题照》,随即通过各大媒体传遍全国,并作为歌词谱曲,唱遍了大江南北。此诗既是一首题照诗,也是一首即景诗。作者用雅洁爽朗的语言,通过对女民兵军事训练的勾画,描绘了新中国妇女前所未有的飒爽英姿,赞美了她们“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颂扬了新中国妇女崭新的时代精神风貌和随时准备保卫祖国的不平凡志气。

这首诗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的《毛主席诗词》。

◎毛泽东诗词手迹:《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第六首是《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是1961年9月9日写给夫人江青的。诗曰: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庐山仙人洞及左右的那座险峰和那棵劲松,此后因毛泽东的这首七绝诗而闻名天下。凡来庐山者,不在洞口、险峰和那棵松下留影,似乎就不算来过庐山一般。

庐山锦绣谷内奇石林立,不仅花奇,而且石怪,垒垒巨石,形态各异,奇峰怒拔,气象万千。有的如白发老翁,有的似跳出水面的青蛙,有的若搏斗的双狮、扬鬃撒足的野马、翱翔长空的雄鹰,还有的像观音对台梳妆。人们给这里的峰岩取了许多动人的名字,赋予它们优美的传说,牵动了无数游人的思绪。

仙人洞位于庐山锦绣谷,是一个天然石洞,因形似佛手,故称“佛手岩”。传说吕洞宾在此修炼,夫妻恩爱,留下“相敬如宾”成语典故。唐朝时,这里敬佛,建有千佛阁;清朝时,这里改成了道家的洞天福地,始称仙人洞。如今里面供奉一座雕像,岩壁上有石刻,洞旁有太上老君殿。

1961年9月9日,毛泽东在庐山会议期间,就李进拍摄的庐山仙人洞的照片,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写下了充满革命乐观主义和大无畏精神的不朽诗篇——《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松树在暮色苍茫中傲然挺立在山崖上,一阵阵乱云从容地飞过。天造地设好一个仙人洞,正是在这险峻的山峰上才能领略到无限美好的风光。多高的立意,多美的意境!

李进是江青的化名,一般人并不知道。1959年,毛泽东携江青第一次上庐山。一日黄昏,江青来到仙人洞旁,遥对着锦绣峰的御碑亭拍了一张风景照片。

毛泽东的这首诗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毛主席诗词》,发表后的10多年里,人们并不知道李进是谁。1973年,一天晚上,江青在人民大会堂招待了日本的松山芭蕾舞团。江青送给日本芭蕾舞团的领队一张风景照片,日本舞蹈家们认出了这是一幅庐山仙人洞的照片。照片背后是毛泽东的那首诗,题词是“赠李进”。江青带着炫耀的神气挥笔在照片背面写了几个字:“江青摄。”人们这才知道,原来李进就是江青。

这首诗虽然所描写的场面较小,却体现出了宏大的主题与诗人毛泽东从容不迫的心态。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的内外矛盾交迫,使国内局势出现恶化,国家困难重重,当时很多老百姓吃不饱饭,甚至吃树皮和野菜。毛泽东在这个时期也与全国人民共患难,据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说:酷爱红烧肉的毛泽东有7个月时间没有吃肉。

这是考验国人的关键时期,而作为国家领袖的毛泽东依旧泰然处之,并展现出在艰难时刻的宏伟气魄和积极主动迎挑战的心态。诗人以高超的写作技巧将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浓缩于此七绝之中,从中可以领略到作者的悠闲自得的超然风度。

松树一向被中国人视作坚强不屈、不怕压迫、敢于反抗、敢于斗争的精神象征,在暮色余晖中,更能激起人们对它的敬佩。即使是乱云飞渡而来,它仍然从从容容,若无其事,显示了“劲松”不怕被包围的坚强风格。作者将当时的形势比作“暮色”,“劲松”比作自己以及敢于坚持真理、不惧外来压力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伟大的中国,含意深远,韵味无穷,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甚至于激起读者汹涌澎湃之激情、临危不惧之遐想。

“天生一个仙人洞”虚实结合,从写意中取寓。“无限风光在险峰”可以说是对诗人一生的人生哲学的概写,在“暮色苍茫”的环境中,他独能登临“险峰”,看“劲松”,观“乱云”,寄托着深邃而丰富的哲理的思考。将所描写之实物注入自己的意志,使人领会奇异于平淡之中。

正是由于诗人有着“从容”之心态,才有“无限风光在险峰”。同时也揭示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一浅显而又深刻的人生哲理。

诗人能将复杂的社会局面同自己的意志寄寓于短短的28个字,足见其卓越的文学造诣。“劲松”、“乱云”、“从容”都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构造出不凡的意境,可以让人思维在此意境中任意驰骋,给人以刚健奇特之美,正如《文心雕龙·神思》里形容的那样:“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这首诗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的《毛主席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