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昇《答友人》表达友情诗

答友人·洪昇

君问西泠陆讲山,飘然一钵竟忘还。
乘雲或化孤飞鹤,来往天台雁荡间。

有一位友人向洪昇打听杭州诗人陆圻(字丽京,一字讲山)的去向,洪写了这首小诗作答,告诉对方:有人说陆出家当了和尚(飘然一钵),也有人说他入了道(化鹤),成了仙(乘雲),总之是不知所终。诗四句,一眼看去,意思如此简单。但是,当你弄清了陆讲山是何许人,与洪昇是什么关系,以及他为什么弃家出走,一去不还,你就会理解洪昇写这首小诗时的思想感情,会感到这小诗的含蕴并不那么简单。

陆讲山是清初诗人。陈子龙结“登楼社”于西湖,陆与丁澎、毛先舒、沈谦等十人被目为“西泠十子”。陆以文学志行,被许为社中翘楚。康熙二年(1663),庄廷私刊《明史》,语触时讳,清廷大兴文字狱,株连被杀者七十二人,陆讲山也被卷入案中,侥幸留得一命。出狱不久,他就弃家出走,始终不明下落。后来他的儿子成了进士,万里寻父无着,悒悒而死。揣陆讲山之出走,大概是怕“明史案”馀波再起,重遭不测;哪里知道他个人虽以身免,儿子却仍然受累。这是他始料所不及的。

洪昇在明亡后二年出生于士大夫之家,他父亲在清顺治十八年(1679)也险遭充军之祸。洪昇的老师毛先舒、陆繁弨都是明末遗民,崇尚气节,不仕新朝。陆繁弨的父亲陆培是明末殉国的忠臣,诗中“陆讲山”的亲弟弟。陆繁弨在明亡之后“伤心家国,无复仕进之心”。洪昇出身于那样的家庭,又受到那样的老师的薰染,自然对满清王朝怀有抵触愤懑的情绪。因此,这首小诗表面上写他满怀轻快的心情,庆幸陆讲山摆脱罗网,高飞远引;实际上表明了他对清廷文网的憎恨,对满清统治的强烈不满。所以说,这诗的涵蕴并不那么简单。

现在回过头来重读这首诗,你会钦佩洪昇把这种感情表现得多么痛快淋漓。他诗中描绘的陆讲山,如孤雲野鹤,去来无迹;他这首诗的风神韵致,也如孤雲野鹤,飘飘欲仙。他写来丝毫不费气力,恍若快写黄庭,笔触飞动,流走不滞,自然浑成。第二句“飘然一钵”,泠然如乘虚御风;第三句“或化”二字,把关于陆讲山去向的种种传说,灵活地连缀组织,不露针线痕迹;第四句“天台雁荡”的前面着“来往”二字,更使诗行呈现活跃跳荡的画面。洪昇精通音韵之学,著有《韵学通指》一书。这首绝句选“山、还、间”三字为韵,都是音节浏响的韵字,只要你多吟诵几遍,便会发现这首诗节奏轻快的音乐美。(注意:近体诗用平水韵,“间”必读gán。如按普通话读jián,则声韵全乖,也就失去了此诗的音乐美。)

读这首诗,使人想起李白巫山遇赦时写的著名七绝《早发白帝城》。那“朝辞白帝”一起,一气奔注,欢快的节奏,浏响的韵律,与诗人遇赦后轻快的心情,浑融一体,极富音乐美。有趣的是,李白那首绝句,用“间、还、山”三字为韵脚;与洪昇这首诗的韵字竟完全一样,只变动了次序。这当然出于偶合,但也可以窥见古人作诗无不重视挑选韵字,力求声情契合,收相得益彰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