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誉《永遇乐·登丹凤楼怀陈忠愍公》鸦片战争忧国词作

永遇乐 周星誉

小序:登丹凤楼望黄浦怀陈忠愍公,楼在沪城东北女墙上,宋淳熙间立

放眼东南,苍茫万感,奔赴阑底。
斗大孤城,当年曾此,笳鼓屯千骑。
劫灰飞尽,怒潮如雪,犹卷三军痛泪。
满江头、阵云团黑,蛟龙敢啮残垒。

登临狂客,高歌散发,唤得英魂都起。
天意倘教,欲平此虏,肯令将军死。
只今回首,笙歌依旧,一片残山剩水。
伤心处、青天无语,夕阳千里。

丹凤楼,原上海县县城东北角城楼,登楼可见黄浦江。陈忠愍公,即陈化成,字莲峰,福建同安人。道光二十二年(1842),英国舰队犯吴淞,陈化成坚守西炮台,屡创敌舰,终因孤立无援,壮烈牺牲。谥忠愍。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是中华民族处境极为悲惨不幸的时期。英帝国主义发动鸦片战争,侵入中国领土,逼迫满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华民族所受的半殖民地的屈辱,由此开始。而与此同时,中国人民英勇抗击侵略者,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民族英雄陈化成便是当时抗击侵略者的杰出代表。这首词乃周星誉登丹凤楼缅怀陈化成而作。

陆上炮台对海中战舰,战斗场面相当壮阔,非登高之视野不足容。“放眼东南”一句,领起整个上片,其中有眼见的实景,如“孤城”、“怒潮”、“江头”、“残垒”;更多的却是追忆以前战斗场面、充分发挥想像的产物。道光二十二年(1842)五月,陈化成以江南提督镇守吴淞西炮台,亲自上阵,击沉英舰七艘,并非出师不利,只是因当时两江总督牛鉴应为后援而临阵脱逃,致使陈化成孤军苦战,寡不敌众,以身殉国。炮台失守,上海、宝山随之沦陷。实景中的“孤”、“怒”、“残”已含感情色彩,追忆中的战斗场面则更饱含激情:“笳鼓屯千骑”表斗志之昂扬,“阵云团黑”表战斗之激烈,“三军痛泪”表最终失败的沉痛;“蛟龙敢啮残垒”尤为悲壮,镇守炮台的将士已阵亡,他们的战斗精神和英雄气概却震慑了侵略者,使其望而却步。

下片中“只今回首,笙歌依旧,一片残山剩水”,与唐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令将军死”而不能“平此虏”的人,并不是因求生计而卖歌笑的商女,偏偏是那些对国家应该负责也必须负责的掌握军政的权要。联想起一年前(道光二十一年二月)在广东虎门炮台抗击英军的关天培,也是因身为钦差大臣的琦善拥兵不救而血染沙场,可见在当时腐败的清王朝,权要误国并不是个别现象。词人“高歌散发”,前虽以“狂客”引出,但并非高歌纵酒、散发(披散头发)癫狂取乐避祸,而是要“唤得英魂都起”,让他们看清自己为之献身的国土之上,居然还能“笙歌依旧”。此言何等愤怒,何等沉痛!结拍“伤心处、青天无语,夕阳千里”,对垂暮的清王朝的绝望一泻无遗,缓缓道来,鞭笞却极有力量。词人也是画家,从结语的设计可以看出其绘画的功力与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