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兴寄”理论研究
中国古代文论开放式、不确定性的动态结构决定了古代文学概念的模糊复合性特征,“兴寄”作为一个诗学理论范畴提出,也呈现动态性、衍生性、开放性等特征。从根本上来说“兴寄”说是“兴”这一元范畴下派生出来的子范畴,先秦至两汉以“兴”论诗,到魏晋南北朝有“比兴”说,隋唐有“兴寄”“兴象”说,至两宋有“兴趣”说,元明清有“意境”说。“兴”范畴的研究,基本上涵盖了整个古代诗学理论、文学理论的发展过程,弄清了“兴寄”范畴的复杂流变过程,也就是展示出了先秦至唐代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清晰面貌。“兴寄”论诗是“兴”范畴在唐代飞跃式的、质的变化,从“兴”到“比兴”,到“兴寄”再到“兴象”,整个中国古代诗学体系中的“兴”,从艺术表现手法单纯意义的层面提升至更高层级的诗歌美学追求,这一发生在唐代的诗学理论重要变化,影响着其后1000多年来的诗歌理论。审视中国古代诗学“历时性”的流变全过程,在诗歌创作论、本体论和接受鉴赏等领域中衍生出了一系列与“兴”相关的诗学概念,如创作论有“感兴”“比兴”,诗歌本体论有“兴寄”“兴象”“兴趣”说,接受论中有“兴会”“兴味”等范畴,呈现了隋唐五代诗歌理论在整个古代诗学体系中连续性、历时性的变化。
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是名家辈出的时代,关于“兴寄”理论与作家风格之间的关系,本章仅在盛、中、晚唐中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六位作家。他们的诗歌风格代表了唐诗各个阶段的特征,十分具有典型意义。深入分析他们的诗歌风格特征,以揭示出唐诗“兴寄”总体特征与诗人风格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这六位诗人分别是李白、杜甫、李贺、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简称“三李两杜一白”。至于初唐,以陈子昂为代表的“兴寄”理论和诗歌实践在第一章中已经有所论述,这里不再复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