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的诞生
芳草碧色,萋萋遍南陌。暖絮乱红,也似知人,春愁无力。忆得盈盈拾翠侣,共携赏、凤城1寒食。到今来,海角逢春,天涯为客。
愁旋释,还似织;泪暗拭,又偷滴。漫伫立、倚遍危栏,尽黄昏,也只是、暮云凝碧。拼2则而今已拼了,忘则怎生便忘得。又还问鳞鸿3,试重寻消息。
——李甲·帝台春
完全读懂名句
1凤城:指北宋京都汴京。2拼:音pàn,舍弃,不顾一切。3鳞鸿:即鱼雁,古有鸿雁寄信、鲤鱼传书之说,故常借鱼雁以代书札。
芳草一片碧绿,丛丛茂密长满了南野大地。温暖的柳絮飘飞,飘零落花遍地,也好似知道人的情绪,带着伤春的仇恨,困慵无力。曾记得与轻盈曼妙的伴侣去拾翠羽,共同携手游赏凤城寒食的风光。到今天,我却在海角与春天相遇,在天涯为客,羁旅他乡。
愁情刚刚消逝,又如乱麻交织;泪水暗暗擦拭去,又偷偷滚下泪滴。我茫然伫立,倚遍高高栏杆,直到漫天黄昏,也只见沉沉暮云在碧空中凝聚。为了她我可以舍弃一切,而如此深情一片的我,怎么能将过去的情事说忘就忘。所以我一再地询问飞翔的鸿鸟,是否有为我带来她的消息。
词人背景小常识
李甲(生卒年不详),字景元,善作词,特别是以清丽的“小令”名闻当时。除了作词之外,他在绘画上的造诣也颇为人所称道,著名画家米海岳尝称赞他的画有“意外之趣”。他曾在自己的画作中自题山水诗:“谁拨烟云六尺绡,寒山秋树晚萧萧。十年来往吴淞口,错认溪南旧板桥。”而苏轼《东坡集》中亦记载一首李景元的画竹诗:“闻说神仙郭恕先,醉中狂笔势澜翻。百年寥落何人在?只有华亭李景元。”可见李甲对绘画的痴迷。
名句的故事
《帝台春》一词讲述的是李甲回忆当年在京师与情人在“寒食节”春游时的美好情景。其中“拼则而今已拼了,忘则怎生便忘得”两句相当地浅白、口语化,但因情真意挚,让人读后极易感怀词人那满腔的热情,以及为情所困、失魂落魄的神态,无怪明代潘游龙会有如此评价:“‘拼则’二句,词意极浅,正未许浅人解得。”
也许有些人会好奇“寒食节”究竟是什么节日?为何古人春游要选在“寒食节”?相传“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名士“介之推”而创。据记载,介之推是春秋时晋国的贤臣,曾侍奉公子重耳。晋国发生内乱时,公子重耳被迫逃往国外,介之推不畏艰难地跟随他一起流亡,并还曾割自己的腿肉熬汤,献给重耳。但重耳做了国君后,却慢慢地将他淡忘,而介之推心中虽十分难受,但还是和其年迈的母亲回到家乡,隐居在山中。
几年后的一天,晋文公重耳终于又想起介之推曾为自己做过的一切,心中非常内疚,便亲自跑到他隐居的山中寻找,但却偏寻不得。而为了逼介之推“出山”,晋文公便命令属下放火烧山,希望将其引出,但介之推却依然没有出现。三日后,大火终于熄灭,大家进山察看,这才发现介之推和他的老母抱在一起,活活被烧死在深山之中。
这事传出来后,人们为了缅怀介之推,便在他被烧死的这天,每年的阳历四月四日也就是清明节的前一天来纪念他,而由于介之推是被大火烧死的,所以这天大家都不忍心升火,宁愿吞吃冷食,所以,这天便叫“寒食节”。
但不知为何,随着时代的推演,“寒食节”的纪念意义已慢慢消减,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到了北宋时,“寒食节”竟成了男女寻欢作乐的最佳时机,也成为李甲的一个伤心回忆。
历久弥新说名句
“鳞鸿”二字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传递书信的一个代名词,“鳞”就是鱼,“鸿”就是天鹅,也就是雁,所以“鳞鸿”也作“鱼雁”。
关于“雁”与通信的典故,最早出自《汉书·苏武传》里的《雁足传书》:当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囚于北海之上牧羊,十多年来未曾再有音讯。后来匈奴与汉朝和亲,关系和缓之际,汉武帝又想起了苏武,便抱着一线希望,期待苏武可以归来,但此时,匈奴却诈说苏武已死,而汉武帝虽有些狐疑,却也无计可施。后来朝臣中有人提了一计,命汉朝使节求见单于,说汉武帝在上林苑骑猎中,偶得一雁,雁足上系有苏武寄来的帛书,提及自己未死,只是在北海牧羊,单于听后大惊,便连忙将苏武释放。
到了今天,由于时代进步,提笔写信的人已大大减少,以往用来传递书信的“信鸽”也已成为为了比赛而豢养的“选手”,取而代之的,则是方便又迅捷的“电子邮件”以及“手机短信”。再将“鸿雁”与信件联结在一起的,大多也只是这样的文章标题:“新时代的鸿雁传书:谈手机短信”。
但无论“电子邮件”与“手机短信”如何方便、快捷,可给人的感觉却总是有些冷冰冰,怎么也比不上手写信件带给人的那股温馨感与期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