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诗塾 诗词研究

《高氏三宴诗集》及其价值

《高氏三宴诗集》,唐代高正臣编。唐宋公私书目均未著录。《四库全书》集部总集类收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所载皆同人会宴之诗,以一会为一卷,各冠以序,一为陈子昂,一为周彦晖,一为长孙正隐,三会正臣皆预,故汇而编之。”(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史书记载高正臣生平极简略,《新唐书》卷七一《宰相世系表》载:“正臣,襄州刺史。”(《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又张怀瓘《书断》卷下:“高正臣,广平人。官至卫尉少卿。习右军之法,脂肉颇多,骨气微少,修容整服,上有风流,可谓堂堂乎张也。玄宗甚爱其书。……自任润州、湖州,筋骨渐备。比见蓄者,多谓为褚后。任申、邵等州,体法又变,几合于古矣。”(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主要側重于高正臣的书法成就。

《高氏三宴诗集》共三卷,上卷收录参与晦日高氏林亭宴饮的二十一位诗人诗歌,计有高正臣、崔知贤、韩重宣、周彦昭、高球、弓嗣初、高瑾、王茂时、徐皓、长孙正隐、高绍、郎余令、陈嘉言、周彦晖、高峤、周思钧、刘友贤、陈子昂、张锡、王勔、解琬,陈子昂作序;中卷收录晦日重宴八人诗,计有周彦晖、高正臣、韩重宣、弓嗣初、高瑾、陈嘉言、高峤、周思钧,周彦晖原有序,已亡佚;下卷收录上元夜参与宴饮六人诗,计有长孙正隐、高正臣、崔知贤、韩重宣、高瑾、陈嘉言,长孙正隐为序,高正臣诗已亡佚。

《四库全书》所收《高氏三宴诗集》,已非原貌。诗集收录三十四首诗歌,宋代蒲积中编撰《岁时杂咏》(文渊阁《四库全书》卷一八七,总集类二)全部收入,另收录陈子昂《上元夜效小庾体诗》和《晦日重宴诗》,三次宴集现存诗歌总计应为三十六首。《高氏三宴诗集》卷中《晦日重宴并序》周彦晖下曰:“序云云缺,凡八人,同用‘池’字为韵。”实际此次与宴者加上陈子昂应为九人。《全唐诗》收入陈子昂该诗,故卷七二高正臣《晦日重宴》题目下有注曰:“是宴九人,皆以‘池’字为韵,周彦晖为之序。”卷下长孙正隐《上元夜宴效小庾体》序云“凡六人”。《全唐诗》卷七二崔知贤《上元夜效小庾体》题目下有注曰:“上元之游,凡六人,皆以‘春’字为韵,长孙正隐为之序。”与宴者有陈子昂,应为七人。

《高氏三宴诗集》今存两篇诗序简短,《岁时杂咏》所载与之不同。《岁时杂咏》载陈子昂《晦日高文学置酒外事》其序云:

夫天下良辰美景,园林池观,古来游宴欢娱众矣。然而地或幽偏,未睹皇居之盛;时终交丧,多阻升平之道。岂如光华启旦,朝野资欢。有渤海之英宗,是平阳之贵戚。发挥形胜,出凤台而啸侣;幽赞芳辰,指鸡川而留宴。列珍羞于绮席,珠翠琅玕;奏丝管于芳园,秦铮赵瑟。冠缨济济,多延戚里之宾;鸾凤锵锵,自有文雄之客。抚都畿而写望,通汉苑之楼台;控伊洛而斜一,临神仙之浦溆。则有都人士女,侠客游童。出金市而连镳,入铜街而结驷。香车绣毂,罗绮生风。宝盖雕鞍,珠玑耀日。于时律穷太簇,气淑中京。山河春而霁景华,城阙丽而年光满。淹留自乐,玩花鸟以忘归;欢赏不疲,对林泉而独得。伟矣!信皇州之盛观也。岂可使晋京才子,孤摽洛下之游。魏室群公,独擅邺中之会。盍各言志,以记芳游。同探一字,以“华”为韵。

《全唐诗》所载题目为《晦日宴高氏林亭并序》,“抚”作“总”,“斜一”为“斜□”,题目下注明:“序内缺一字。”《高氏三宴诗集》陈子昂序为:

有渤海之英宗,是平阳之贵戚。发挥凤管而啸侣,幽赞鸡川而留宴。冠缨济济,多延戚里之宾;鸾凤锵锵,自有文雅之客。凡二十有一人,皆以“华”字为韵。

删除剪裁,增加文字,与《岁时杂咏》之序大不相同。《岁时杂咏》载长孙正隐《上元夜效小庾体诗》序云:

夫执烛夜游,古人之意,岂不重光阴而好娱乐哉!且星度如环,晷才周而已袭;月华犹镜,魄哉生而遽圆。忽兮遇春,俄兮临望。重城之扇四辟,车马轰闻;五剧之灯九华,绮罗纷错。兹夕何夕,而遨游之多趣乎!且九谷帝畿,三川奥域。交风均露,上分朱鸟之躔;溯洛背河,下镇苍龙之阙。多近臣之第宅,即瞰铜街;有贵戚之楼台,自连金穴。美人竞出,锦帐如霞;公子交驰,雕鞍似月。同游洛浦,疑寻税马之津;争渡河桥,似向牵牛之渚。实昌年之乐事,令节之佳游者焉。而戒晓严钟,俄喧绮陌;分空落宿,已半珠城。盖陈良夜之欢,共发乘春之藻。仍为庾体,四韵成章,同以“春”为韵。

《全唐诗》所载题目为《上元夜效小庾体同用春字并序》,“扇”作“扉”,“闻”作“阗”。《高氏三宴诗集》所载长孙正隐序也经过删除剪裁,其序云:

九谷帝畿,三川奥域。交风均露,上分朱鸟之躔;溯洛背河,下镇苍龙之阙。多近臣之第宅,即瞰铜街;有贵戚之楼台,自连金苑。美人竞出,锦帐如霞;公子交驰,雕鞍似月。同游洛浦,疑寻税马之津;争渡河桥,似向牵牛之渚。实昌年之乐事,令节之佳游者焉。凡六人,同用“春”字为韵。

《唐诗纪事》卷八长孙正隐门下收录诗序与《高氏三宴诗集》所载序略有出入,“镇”为“锁”,无“凡六人”以下二句。唐诗之序,包括一首诗之序和多首诗之总序,后世选家或编辑家有时对其删减并不鲜见,如唐中宗李显《九月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秋字》之序,《全唐文》全序一百六十八字,而《全唐诗》删减后仅剩三十六字。《全唐文》卷七八八载李节《饯潭州疏言禅师诣太原求藏经诗序》,全序九百八十余字,而在《全唐诗》卷五六六,李节的诗序题目变成了《赠释疏言还道林寺诗并序》,序文比《全唐文》序少了三百余字。因此,解读《高氏三宴诗集》两篇诗序,需要借助《岁时杂咏》或《全唐诗》进行勘验,复原诗序内容。三次宴饮按时间顺序排列,依次是上元夜宴饮、晦日高氏林亭宴饮、晦日重宴,而《高氏三宴诗集》排列顺序依次是晦日高氏林亭宴饮、晦日重宴、上元夜宴饮,与时间顺序不同。

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七收录高正臣、崔知贤、韩仲宣、周彦昭、高球、弓嗣初、高瑾、王茂时、徐皓、长孙正隐、高绍、郎余令、陈嘉言、周彦晖、高峤、周思钧、刘友贤等17位诗人与宴诗作。计有功于刘友贤诗后云:“已上并高氏林亭之客。外陈子昂、张锡、王勔、解琬,各载其门。”《唐诗纪事》卷七、卷九、卷十二分别收录王勔、张锡、解琬与宴诗,而卷八陈子昂门未收其与宴三诗一序。王仲镛校笺指出:“陈子昂门不载其诗,盖《纪事》采之《高氏三宴诗集》,而此《三宴集》亦非正臣所编原本也。”(计有功撰,王仲镛校笺《唐诗纪事校笺》卷七,中华书局2007年版)又于卷八“陈子昂”门下按曰:“今书中张、王、解三人下均载其诗,而子昂三宴皆预,此独不载其诗,且《四库全书》本《高氏三宴诗集》亦无子昂之作,疑计氏所见亦非完本也。”(同上书)计有功《唐诗纪事》“所重在录诗,故当是编辑家一巨撰”(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一,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但该书并非唐诗汇聚大全,如李白诗仅收录二十余首,杜甫所选更少。《唐诗纪事》选录陈子昂诗,只录《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余九十余首一概未选。因未选陈子昂与宴三诗而言计有功所见《高氏三宴诗集》非高正臣所编原本,恐证据不足,况计氏前有交代,称陈子昂等各载其门,可知计有功应该是看到了陈子昂的与宴诗。计氏未选陈子昂三首与宴诗,并未乖违《唐诗纪事》编撰体例。

《高氏三宴诗集》在当时及后世并未引起重视,唐代唐诗选本在宋元明清多有刊刻,但《高氏三宴诗集》未见刊刻流布记载,直到清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才将其收录。《高氏三宴诗集》价值有三个方面:

第一,保存诗歌流传不致亡佚。诗集所收二十一位诗人诗歌,其中高正臣、周彦昭、王茂时、弓嗣初等十三位诗人今存诗歌全赖《高氏三宴诗集》得以保存。计有功《唐诗纪事》、蒲积中《岁时杂咏》也依凭《高氏三宴诗集》而收录宴饮诗作,后又因此而收入《全唐诗》,《高氏三宴诗集》于存诗有功焉。

第二,真实记录了唐代文人的宴饮场面。唐代君臣宴饮、文人宴饮盛行,前者如中宗皇帝李显与韦安石、苏瑰等朝臣宴饮,以《九月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秋字》为题赋诗,并言称“其最后成,罚之引满”。(《全唐诗》卷二,中华书局1999年版)德宗皇帝李适于贞元四年重阳日与群臣会宴,带头作诗作序——《重阳日赐宴曲江亭赋六韵诗用清字并序》,“由是百僚皆和”,德宗“自考其诗”,分为上中下三等(同上书)。文人宴饮更是司空见惯,如崔知贤等六人作《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等等。《高氏三宴诗集》就是节日文人游赏宴饮的诗歌汇编。按陈尚君《唐人编选诗歌总集叙录》统计,“唱和集”有四十六种唐诗选本,属于宴饮类唐诗选本只有《高氏三宴诗集》和《洛下游赏宴集》两种,但后者已亡佚(见陈尚君《唐代文学从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宴饮类唐诗选本独此一种,更显珍贵。文人宴饮不同于君臣宴饮,表面看是自由组合,背后却隐含着难以言说的诉求。以陈子昂为例,高宗调露元年(679),陈子昂“年二十一,始东入咸京,游太学,历抵群公,都市靡然属目矣”(卢藏用《陈子昂别传》,《全唐文》卷二三八,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调露二年(680)陈子昂在洛阳。崔知贤《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题下注:“得‘鱼’字。同赋六人,孙慎行为之序。”又崔知贤题下附孙慎行序曰“调露二年,暮春三日,同集于王令公之林亭”云云,陈子昂参与此次宴集,可以推算三宴时间当在调露二年初,三宴之后,又有三月三日宴集。翌年即开耀元年(681),高宗颁《严考试明经进士诏》,陈子昂写诗文呈送中书令薛元超,以求提携。开耀二年(682)陳子昂因应试不第,西归长安,择路入蜀回乡(参见徐文茂《陈子昂年谱》,载《陈子昂论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可知调露二年陈子昂一面准备应试,一面“历抵群公”,广交名士,其所与三宴与三月三日宴集,皆与此有关。三月三日宴集者除席元明外,还有崔知贤、韩仲宣、高球、高瑾、陈子昂,均为三宴参与者。参与三宴者,或有一定地位,或家族显赫,或已登进士第,正是陈子昂渴求结交之人士,如高正臣“连姻帝室,官至卫尉卿,寓居洛阳,善咏爱客,一时名士,多所交接”(《〈高氏三宴诗集〉诗后》);弓嗣初于咸亨二年登第;高瑾是高士廉之孙,咸亨元年登第;郎余令博学擢第,曾任高祖第十四子李元轨府中参军;周彦晖于咸亨五年登第,等等。陈子昂《晦日宴高氏林亭》序云“渤海之英宗”“平阳之贵戚”“冠缨济济”并非虚言。序中又云“岂可使晋京才子,孤摽洛下之游”,委婉透出自己的心曲。故此,《高氏三宴诗集》不仅对后来的宴饮唱和类唐诗选本产生了影响,也透露出当时诗人游赏与宴背后的交结需求。

第三,《高氏三宴诗集》对于唐代的节日风俗有认识价值。上元节又称元宵节,是春节中的又一个高潮。是时都人士女,盛装出游,宝马雕车,火树银花,灯光烛影,热闹非凡。唐代两都元宵节的欢娱情景,唐诗多有记载。晦日是每月最后一天,正月晦日是正月最后一天,也是唐人看重的节日。德宗以“晦”字不祥,推后一天至二月一日,并改称中和节。吕渭“皇心不向晦,改节号中和”即言此(吕渭《皇帝移晦日为中和节》,《全唐诗》卷三七,中华书局1999年版)。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元日至于月晦,并为酺聚饮食。士女泛舟,或临水宴会,行乐饮酒。按每月皆有弦望晦朔,以正月为初年,时俗重之以为节也。”(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开元天宝遗事》记唐人正月晦日游赏宴饮盛况:“都人士女每至正月半后,各乘车骑马,供帐于园圃或郊野中,为探春之宴。”(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中华书局2006年版)根据诗歌及诗序内容,三宴地点是在洛阳高正臣私家园林。据有关学者考证,唐时两京园林别业数量众多,仅京兆府就达201处,河南府达114处(详见李浩《唐代园林别业考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造园数量如此之多,一方面反映了大唐盛世经济富庶,遂致造园风气盛行,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唐代官员和文人的生活是何等优裕。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历代唐诗选本整理与研究”(16ZDA17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