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诗塾 诗经鉴赏

《防有鹊巢》原文与鉴赏

作者: 梁化日 【本书体例】

【原文】:

防有鹊巢,邛有旨苕(1);谁侜予美,心焉忉忉(2)

中唐有甓,邛有旨鷊(3);谁侜予美,心焉惕惕(4)

【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一个青年男子因爱妻被人骗走而忧伤难忍的诗。

这首诗是不是表现了如上的主题,历来意见分歧。诗序云:“防有鹊巢,忧谗贼也。宣公多信谗,君子忧惧焉。”是一首对谗贼常向陈宣公进谗而深表忧惧的政治讽谕诗。诗中的“谁”是谗贼,“予”是君子,“美”是陈宣公。陈宣公信谗的事,《史记》里就有记载。因此这个观点,后来的何楷、欧阳修等人都表赞同。但朱熹集传》的说法却全然不同:“此男女之有,而忧或闲之之词。故曰防则有鹊巢矣,邛则有旨苕矣。今此何人,而侜张予之所美,使我忧之而忉忉乎。”断定这是一首表现“男女之有私”的诗。“谁”是指侜张诳骗者,将“予”是指诗人,“美”是指爱妻。这个观点,后来赞同的人更多些。笔者也认为朱熹的看法是对的。他所说的“男女”和侜张者究竟是何许人,虽不清楚,但此诗是一首民歌,可将“谁”看做是一个恶作剧的奴隶主贵族,将“予”看做是一个身处下层的青年男子,当其爱妻被奴隶主贵族诳骗拐走而又寻不着时,便无可奈何发出了诗中的忧惧之音。

诗歌共两章,每章的第三句“谁侜予美”是要害。究竟是谁哄骗走了自己之所爱呢?这不是设问,也不是明知故问,而是明知其人却不敢直指罢了。在西周奴隶制时代,有一种抢婚习俗。奴隶主贵族常以“察政”为名,下到乡间去借机枪夺民间美女为妻妾,这是司空见惯的事。《豳风·七月》中采桑女“殆及公子同归”的情景便是例证。此诗中的“谁侜予美”也是如此。一个“侜”字,说明“予美”不是被奴隶主贵族明火执杖抢走的,而是诳骗走的,传达出了青年男子受到创伤而又无可奈何的意绪。面对这一现实,青年男子四处寻找不着,开始是“心焉忉忉”,感到忧伤;后来是“心焉惕惕”,感情层次推进了一步,已感到由于自己地位低下,无法与对手较量了。他在忧伤中更添了惧怕,既为爱妻之失踪而精神恍惚,且担怕着有新的灾祸来临。

诗歌每章的头两句都是托物起兴。头章写土堤上有鹊巢,土丘上有好陵苕;二章写庙堂里有砖道,土丘上有好绶草。这样的起兴,同后面所咏之词又有什么关系呢?有人说历代注家均语焉不详。其实,《诗经》中的起兴,大体上有两种情况:一是借助的事物兴中有比,同所咏之词在意义上有密切的联系,叫触物起情。一是借助的事物同所咏之词并无意义上的直接联系,只有若隐若是的间接联系,主要是音韵上的联系。此诗便属于这种情况。那土堤上的喜鹊窝和山庙里的砖道,可能是暗指青年男子找遍了爱妻所能去的藏身之地;那山丘上甘美的陵苕和绶草,则可能是暗指青年男子在思念着美貌的爱妻。这些,都只是某些间接的联系而已。主要是为了“巢”、“苕”与“忉”;“甓”、“鷊”与“惕”在音韵上相押,以表现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味来。如此起兴法,也正是这首诗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一个重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