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诗见志
翠竹黄花尽法身,等闲差等即红尘。
与时消长皆殊色,趁势高低更本真。
有味有情才有致,容天容地便容人。
风光擅尽千江美,碧水晴空此月新。
抒情咏物,必得因诗明志。
观人论世,故能因诗见志。
作诗之要,宜先得其志,而后咏其言,其言成,其志明。
读诗之要,在先究其词,而后得其情,其情得,其志见。
作诗以志为先,以言为终;读诗以言为始,以志为极,亦作诗之逆运算也。
作诗在建构,读诗在解析。作诗在陶铸,读诗在贯通。
解析则词义明晰而人事咸备,贯通则神韵和洽而情志圆融。
而读诗之道,以能见志为要。见诗家未成诗前之本心,得诗家既萌诗后之素志,是真读诗也。
诗必有志,然诗无达诂,故志有见与不见,情有达与不达。
纵能见志,亦见仁见智,更无达诂。一志之明,人或以为伪,或以为言过其实,或以为伪不由衷,亦读者常情也。然志终究为志,读者能得,读者幸运;读者不得,诗家寂寞。千秋以来,如是而已。
元微之悼亡,千古绝唱,泥他沽酒拔金钗,旖旎春光;今朝都到眼前来,情致绵长;曾经沧海难为水,用心深切;他生缘会更难期,痛彻肝肠。《离思》绝句,道人所不能道;《遣悲怀三首》,发人所不能忍。寅恪公犹以为应景之语,虚言惑人。亦可见志之难明,更非学问才情所能必达也。
察诗中情志,大略三端。
其一,直抒胸臆,明言其志。李太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杜少陵“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此乃志向,而人或以为大言,是责其盛也。
其二,遣兴寄慨,蕴含其志。孟襄阳“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李义山“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此乃志趣,而人或以为巧言,是蔽其艺也。
其三,寓心于物,洋溢其情。王湾“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杜少陵“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此乃志气,而人或以为常言,是昧其致也。
故于盛处见其质,于艺处见其韵,于常处见其味,此见志之机,读诗自得,未可先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