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诗塾 诗词入门

汉语修辞《对偶·排比·层递·反复·类迭·同异·错综》释义与辨析

[释义]

对偶

新婚之夜,苏小妹欲试新郎秦少游胸中之才,将秦少游拒之门外并出对曰:“闭门推出窗前月。”秦少游左思右想不得其对,徘徊长廊。苏东坡见状,虽替妹夫焦急,却又不便代劳。突然他灵机一动,拾起一块石子,投进盛满清水的花缸里。秦少游顿时醒悟,脱口而出:“投石冲开水底天。”苏小妹闻声大喜,急忙迎进新郎。

“闭门推出窗前月”与“投石冲开水底天”是一副工整的对联。

对偶又叫对联或楹联,在诗词中又称对仗。它是汉语所独有的传统言语表达形式。一对句子,需字数相同,音韵各异,平仄协调,对偶工整。所谓对偶,是指用一对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的语句来表达一个内容相对称的意思。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对偶分出不同的种类。

1.对偶从形式上可分为严式对偶和宽式对偶

(1)严式对偶。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对,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严式对偶又叫工对或工整对。如:

相传爱国英雄于谦少年时,才思敏捷。一次,有人出难题要他对对子,上联为“半夜二更半。”这一句五个字,首尾要用同样的字,这是第一难;第二字是名词,第一字和第二字要构成偏正式的复合词,这是第二难;第三字必须是数字,与第四字又要构成偏正式的复合词,这是第三难;对句和出句必须平仄相对,如“半夜”为仄仄,对句要平平,这是第四难。于谦略加思考,就工整地对出了“中秋八月中”,真是奇思妙想,对句工整。

又如:于谦年幼时,母亲把他的头发梳成双髻。一天,一个叫兰古春的僧人看到他这副模样,戏道:“牛头喜得生龙角。”于谦应道:“狗嘴何曾出象牙。”于谦回到家对母亲说:“今后不可梳双髻了。”过了数日,兰古春恰好路过学堂,见于谦头发梳成三岔,又戏道:“三角如鼓架”,于谦对道:“一秃似擂槌”。

(2)宽式对偶。与严式对偶相比,宽式对偶要求不太严格,它一般只要求结构大致相同、声韵基本协调。如:

一个外号叫“酒葫芦”的失业轿夫,每天必进杏花村酒店。一天有两位诗人在喝酒,看到“酒葫芦”坐到他们桌边,就对他讲:“你这位不速之客竟敢前来喝酒,咱们先来吟诗作对,你若赢了就让你喝三杯。”“酒葫芦”不甘示弱:“不妨不妨。”于是诗人甲先高声吟道:“天上飞凤凰,地下走绵羊,桌上放《春秋》,两旁站梅香。”诗人乙对道:“天上飞斑鸠,地下走黄牛,桌上放《礼记》,两旁站丫头。”“酒葫芦”对道:“天上飞鹞子,地上走豹子,桌上放亮子,两旁站小子。”并解释道:“鹞子展翅赛凤凰、斑鸠,豹子开口食绵羊、黄牛,亮子放火烧《礼记》、《春秋》,小子发狂戏梅香、丫头。”于是“酒葫芦”三杯酒下肚。

这里有两副对偶,诗人甲和诗人乙对了一副,诗人甲与“酒葫芦”也对了一副。这两副对联都是宽式对偶,只求字数相等,结构大致相同,允许在出句和对句中出现相同的字词,如“天上”、“地下”、“桌上”、“两旁”。

2.根据出句与对句之间的意义关系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1)正对。正对是指出句和对句在意义上相似、相补、相衬。如:

李鸿章、翁同歙是光绪皇帝的宠臣,一个做文华殿大学士,相当于宰相,合肥人;一个曾做过户部尚书,是司农,常熟人。这两人官高势大,人们写了副对联讽刺他俩:“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这副对联利用二人的籍贯巧作对联,两句意义上相似、相补、相衬。

又如,有一年春节前夕,纪晓岚应一乡亲邀请,替乡亲写对联,他了解到,这户人家有三人,都是光棍,老大是个卖爆竹的,于是出了上联“惊天动地门户”。老二是个集市经纪,是专管买卖粮食过斗的,于是出下联“数一数二人家”。老三是个卖烧鸡的,根据他先杀鸡又卖烧鸡的特点,于是出了横幅“先斩后奏”。

这副对联上联和下联意义相补、相衬,是正对。

(2)反对。反对是指出句和对句在意义上相反或相对。如:

有位尚书大人闻知解缙出语不凡,想试探一下他的本领,便命人邀他到府上相见,但却中门紧闭,让他从偏门而入。解缙拒不从命,声言:“正门未开,非迎客之礼!”尚书闻报,便出门对曰:“小犬无知嫌路窄”,解缙应声答道:“大鹏展翅恨天低”。尚书见解缙身着绿衣,便挖苦道:“出水蛤蟆穿绿袄”。解缙见尚书老态龙钟、身穿红袍,立即反唇相讥:“落汤螃蟹着红袍”。尚书见解缙对答如流,便大开正门以上宾待之。解缙共对成两副对联,出句和对句意义相反、相对。

(3)串对。串对是指出句和对句在意义上相关联,表示承接、连贯、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子。如:

周渔璜任浙江主考。他初到杭州,一些考生听说他是蛮子,便认为他没有什么真才实学,就将他围住,借欢迎之名,故意难为他。其中一位考生高声问道:“洞庭八百里,波滔滔,浪滚滚,宗师由何而来?”

周渔璜凛然答道,“巫山十二峰,云重重,雾霭霭,本院从天而降!”

这群考生听了,顿时目瞪口呆。

串对的特点是:上下两句的意思互相依存,不能割裂开来,只有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完整的语义表达。用串对构成的对偶句,其文势并非双峰并峙,而是一水奔流。上下句不但在语义上,有时在句法上也彼此相对,因此也有人称串对为流水对。

3.根据字数的多少分类

可将对偶分为四字对,五字对,六字对,七字对,八字对,九字对,十字对,多字对(十字以上)。

四字对:山明水秀

政通人和

五字对:春来红日丽

雨过紫琅新

六字对:七尺甘为红烛

一生愿作春蚕

七字对:冷灰尚想尽微热

烬烛不忘献寸光

八字对:紫琅山下莺歌燕舞

通杨河畔人寿年丰

九字对:牛去虎来虎虎气盖世

物换星移星星火燎原

十字对:声声爆竹纷传四化喜讯

朵朵梅花争报改革佳音

多字对:坚持改革上上下下条条块块行行业业轰轰烈烈扎扎实实干四化

再展宏图家家户户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建文明

4.根据对偶在句中出现的位置来分

句中对:此时风平浪静,天和海是同样的颜色。(吴宏一《故园心》)

单句对:一弯柔美的浅笑,一烛不谢的凝视。(敻虹《蓝珠》)

双(隔)句对:百人走路,难逢一个带头;千人过水,不见一个先行。(谚语)

长对:酒,荡漾在玻璃杯里,琥珀般的艳红;笑,荡漾在她的唇边,红梅般的动人。(张秀亚《怀念》)

对偶中常常含有其他修辞格,如歇后、镶嵌、回文、双关、拆字、叠字、同异、反复、顶针、比喻、比拟、夸张等。如:

相传吕蒙正做官前家贫如洗,他曾在门口悬挂一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幅是“南北”。

这副对联用的是歇后寓意法。上联缺“一”,谐音“缺衣”;下联少“十”,谐音“少食”。横幅的寓意是缺“东西”。此联幽默风趣,但也流露出了贫士的清苦。

京剧名旦程艳秋初由上海到北京登台,萧君撰联云:“艳色天下重,秋声海上来”。此联嵌进了“艳秋”,这是用的镶嵌法。从对联本身来看,所嵌之字可以是第一字,第二字或第三字,但以嵌第一字为常见,习惯上称它为“鹤顶”。“普天同庆,当庆当庆当当庆;举国若狂,且狂且狂且且狂。”这副对联采用的是反复法。杭州西湖有副对联:“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风风雨雨时时好好奇奇。”这采用的是叠字法。梅兰芳生前最喜欢的一副对联是“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这副对联同时采用了顶针法、回文法和回环法,将表演的技巧描绘出许多层次来,因而深得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的喜爱。

除了运用各种修辞格之外,有时对联中还出现一些文字游戏,此类对联有时也能给人以启发和思考。

对联有着悠久的历史。两千多年前,我国民间就有把桃枝插在门上避鬼魅的习惯(现在有些地区的农村在春节期间还保留着这种习惯),桃枝后来演变成桃符,即用两块桃木板,上面写一些类似狂草的字,据传桃木板上常写“神荼”和“郁垒”(左扇门上叫神荼,右扇门上叫郁垒,民间称之为门神),并将两块木块挂在两边的门上,以避邪妖。把画桃符变成在木板上写字,成为对联是五代时期的事,据《宋史·蜀世家》载,蜀主孟昶亲自写了一副春联挂在皇宫里:“新年纳馀庆,佳节号长春。”相传这是我国最早的一副对联。唐代今体诗的形成对于对联的广泛使用产生过重要影响。后来的文人学士突破了诗词的范围,撰写对联,或题咏,或馈赠,或自勉,或状景,或抒怀。

创作对联,除了要注意思想内容健康,具有时代精神外,还要符合对联的格式和特点。

首先是确定主题,然后根据主题立意。一副对联使用的对象(何人、何事、何物、何地),是属对的主题,上下联或各自抱定一个主题而各自独立为意,独立为境,或合拟一个意境,整体独立。其次是用字遣词注意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工对还要求词性相对,而宽对不要求词性相对,只要结构大体相同,甚至允许上下联中词语有时相同。再其次,协调平仄声。汉字的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对联的字数从四字对到多字对均可,然而上下联同位排列的字必须平仄相反。

对联的形成比较复杂,各类对联都有具体的要求。它利用词义、词性、声韵等的巧妙配合,短短两句,互为依因,含义深刻,意境优美,韵味隽永,尺幅千里,既有实用价值,又给人美的享受,给人们的生活增添光彩。

排比

胆大而不急躁,迅速而不轻佻,爱动而不粗浮,服从上司而不阿谀奉承,忠于职守而不刚愎自用,胜而不骄,喜功而不自炫,自重而不自傲,豪爽而不欺人,刚强而不自傲,谦虚而不装假,认真而不迂腐,活泼而不轻浮,直爽而不幼稚……(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这段话用排比的手法,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告诫人们应该怎样加强自身的修养。

所谓排比是用结构相似的句法,接二连三地表现出同范围同性质的内容。排比可以用来叙事、抒情或议论。

排比的类型有三种:短语排比、句子排比、复句排比。

1.短语排比

水流、花落、云移……我们的精神与大自然合而为一了。(张秀亚《谈静》)

离开人的观点而言,事物都混然无别,善恶、真伪、美丑就漫无意义。(朱光潜《我们对于一颗古松的三种态度》)

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坐到办公桌前开始一天工作的时候,当你往孩子口袋里塞苹果的时候,当你和爱人一起散步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

2.句子排比

我仍细数春日的柔雨,夏日的暴雨,秋日的苦雨,冬日的寒雨。(陈芳明《深夜的嘉南平原》)

有一则短文,题为《遗憾》:

人生的遗憾在于最美好的时刻不能重现;生喉炎的遗憾在于等你完全痊愈以后,才能向人谈起你的病;成功的遗憾在于等你把它弄到手后,它好像没有以前那样堂皇;扩音器的遗憾在于能扩大你说话的声音,而不能扩大你的观点;微波炉的遗憾在于饭已经做好而饭桌还没有摆好;身体健康的遗憾在于要保持健康使你精疲力竭。

这六个句子形成排比,叙说六种“遗憾”。

3.复句排比

对渊博友,如读异书;对风雅友,如读名人诗文;对谨饬友,如读圣贤经传;对滑稽友,如阅读传奇小说。(张潮《幽梦影》)

排比的特点:一是构成排比的一组语句,一定要包含三项或三项以上的内容,它们的关系是并列的。二是排比常常带有提示语,提示语常常通过反复的形式来连接,结构紧凑,文脉贯通,语势强劲。

如:有一次,有人问俄国杰出的军事家亚·瓦苏沃罗夫(1730—1800年),在他看来,一个真正的英雄应该具有哪些品质?他回答说,一个真正的英雄应该是:

要勇敢,但是不能急躁;

要行动迅速,但是不能轻举妄动;

要机灵,但是要有决断;

要服从,但是不能卑躬屈膝;

要能统帅,但是不要盛气凌人;

要做胜利者,但是不能贪图虚荣;

要气度高雅,但是不能骄傲自负;

要亲切和气,但是不能虚情假意;

要坚定,但是不能固执己见;

要谦虚,但是不能言过其实;

要招人喜欢,但是不能举止轻浮;

要博得别人赏识,但是不能施展权术;

要善于洞察,但是不能诡计多端;

要坦率,但是不能疏忽大意;

要和蔼可亲,但是不能转弯抹角;

要为人效劳,但是不能图谋私利;

要坚决果断,但是不能顽固不化。

有人将这段话称为“一个真正英雄的十七个‘但是’”。这十七个用了“但是”的句子形成排比,告诫人们作为一名“英雄”在十七个方面应该怎样有分寸地处事为人。十七个排比句中都用了转折连词“但是”,这个提示语反复出现,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古人云:“文有数句用一类字,所以壮气势,广文义也。”这是讲排比的作用,排比在表达中能加强语势,使语意畅达,节奏和谐。

在运用排比时,不要生硬地拼凑,要做到语意上相关,范围性质相同,结构力求相似,整齐匀称,并可重复某些词语,而且数量不少于三个。

层递

“左联”作家应修人有一首诗,题为《小小儿的请求》:

不能求响雷和闪电底归去,

只愿雨儿不要来了;

不能求雨儿不来,

只愿风儿停停吧!

再不能停停风儿呢,

就请缓和地轻吹;

倘然要决意狂吹呢,

请不要吹到钱塘江以南。

钱塘江以南也不妨,

但不要吹到我家底家乡;

还不妨吹到我家,

千万请不要吹醒我的妈妈!

妈妈醒了,

伊的心就会飞到我的船上来,

风浪惊痛了伊底心,

怕一夜伊也不想再睡了,

缩之又缩的这个小小儿的请求,

总该许我了,

天呀?

诗歌一层退一层,愿望“缩了又缩”,请求风“不要吹醒我的妈妈”,这种表述方法称为层递。

所谓层递是按照事物性状的大小、长短、高低、轻重、远近、难易、深浅等差别,有层次地叙述,表达客观事物的层级性,或逐层递增,或逐层递减。层递可分为递升和递降两种类型。

1.递升

递升是把事物按由小到大,由短到长,由低到高,由轻到重,由近到远,由易到难的顺序叙说下去,就像一步一步地爬台阶,是阶梯式的升高,这叫递升,又叫阶升。

如:痛苦使人沉思,沉思使人智慧,智慧使人对生活比较易于忍受。(周梦蝶《闷葫芦居尺牍》)

日本妇女一生中经历了女童、少女、中年、老年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她的社会地位是截然有异的。(夏小舟《日本的女人》)

某甲买了包五香豆边走边吃,乙向他讨豆吃,甲知道他熟悉历史,便说:“要吃豆可以,但有个条件:你只要说出一个古人,就给你一粒豆。”乙同意。于是乙说:“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甲就给了他三粒豆。

乙接着说:“八仙过海显神通”,甲又给了他八粒豆。

乙又说:“梁山泊一百零八将”,甲只得把剩下的豆给了乙。

乙对甲说:“你要是豆多的话,我还要说‘曹操八十万人马下江南呢’!”

在这则笑话中,乙讲了四句话,数量上一层进一层,这是数量上的递升。

2.递降

递降是把事物按由大到小,由长到短,由高到低,由重到轻,由远到近,由难到易,由深到浅的次序说下去,就像在一步一步地下台阶,这种方法叫递降,又叫阶降或递减。

联合国前秘书长奎利亚尔在一份题为《八十年代的青年状况》的报告中指出:“亚洲青年人数在世界青年总数中比例最大,约为60%,以后的顺序是:非洲——11%;南美洲——9%;欧洲——8%;北美洲——5%。”这种排列采用的是递减式,它是根据青年人占的百分比按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的。

我们把递升和递减分开,是为了叙述的方便。事实上,在言语表达中,递升和递减是结合在一起使用的。有一则幽默故事,题为《恭维》:

某甲擅长恭维。一天,他请了几位小有名气的人来家中吃饭,准备施展一下自己的专长。他临门恭候,等客人们接踵而至的时候,挨个儿问道:“您是怎么来的呀?”

第一位客人说:“我是坐小汽车来的。”某甲立即用感叹加赞美的语调说:“啊!华贵之至。”

第二位客人听了,一皱眉头打趣道:“我是坐飞机来的!”某甲赞曰:“高超之至!”

第三位客人眼珠一转:“我是坐火箭来的!”某甲大喜曰,“勇敢之至。”

第四位客人坦白地说:“我是骑自行车来的。”某甲话锋一转脱口而出:“朴素之至!”

第五位客人羞怯地说:“我是步行来的。”某甲合掌恭维:“太好了,走路可以锻炼身体啊,健康之至!”

第六位客人故意出难题:“我是爬着来的。”某甲真是词汇丰富,立即恭维:“稳妥之至!”

第七位客人讥刺地说:“我是滚着来的!”某甲并不脸红,哈哈大笑:“啊,周到之至!”

第一位客人说坐汽车来的,第二位客人说坐飞机来的,第三位客人说坐火箭来的,后者比前者逐层升格,这属于递升。第四位客人说是骑自行车来的,第五位客人说是步行来的,第六位客人说是爬着来的,第七位客人说是滚着来的,从方式程度上来说是递降。

反复

有一首短,题为《但是不管怎样还是应该……》:

人们有时会缺乏理智,逻辑混乱,唯我独尊;

但是不管怎样,还是应该去爱他。

如果你勤勉向上,有人会指责你别有用心谋取心;

但是不管怎样,还是应该去力争成功。

诚实和坦率会使你易遭伤害;

但是不管怎样,还是应该诚实坦率。

你今朝的善行,世人会在明晨淡忘;

但是不管怎样,还是应该多做好事。

胸怀大志的伟人往往失势于目光短浅的庸夫;

但是不管怎样,还是应该胸怀大志。

人们虽然常常怜悯失意的弱者,却总是附炎于得志的权势;

但是不管怎样,还是应该去扶助某些弱者。

你多年建树的业绩可能毁于一旦;

但是不管怎样,还是应该努力建树。

献出你的全部精华去造福于人类,可能会使你陷入困境;

但是不管怎样,还是应该献出你的精华。

这首诗运用了反复的方法,让“但是不管怎样,还是应该”在诗中反复出现。

所谓反复是根据表达的需要,通过一遍一遍地重复个别词语或句子,以达到强调的目的。反复的威力是很大的,几乎任何一个用语,只要反复多次,最后总会产生特殊的言语表达效果。在言语交际中,反复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它能突出思想感情,分清层次脉络,加强节奏感,增添旋律美。反复分为隔离反复和连续反复。

1.隔离反复

隔离反复是把相同的语句隔离开来使用,中间插进别的语句。秦兆阳有一首《无题》诗:

最应该记住的最容易忘记,

谁记住母乳的甜美滋味。

最应该感谢的最易忘记,

谁算过先行者的无数血滴。

最应该惊奇的最易忘记,

谁惊叹大地的无限生机。

参天树为什么要深深扎根,

是为了繁茂它绿色的生命。

历史的河流啊,长流不息,

流的是历史的深沉的思维。

这首无题诗选自秦兆阳的《大地》,诗中的“最应该××的最易忘记”在诗中形成隔离反复,几个“谁”也形成隔离反复。又如:

组织得好的石头能成为建筑;组织得好的社会规划能成为宪法和政策;组织得好的思想能成为好的逻辑;组织得好的词汇能成为好的文章;组织得好的想象和激情能成为好的诗篇;组织得好的事实能成为科学。

在这段文字中,“组织得好的”反复出现,这种反复也属于隔离反复。

2.连续反复

连续反复是把相同的语句连续不断地使用,中间不插入别的语句。如: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有一段文字:

从浦口山上发脉,一个墩,一个炮;一个墩,一个炮;一个墩,一个炮;弯弯曲曲,骨里骨碌,一路接着滚了来。

这里的“一个墩,一个炮”反复出现,是连续反复。又如:

巴尔扎克为《巴黎杂志》创刊号写了一篇小说,但还有一个人物的名字没有想好,他和戈日一同在街上看招牌,想从中得到点启发,就在最后的一条路上,巴尔扎克盯着路旁一扇歪歪斜斜、又狭窄又破旧的门,他突然大叫一声:“有了……有了!有了!你念念!你念念!你念念呀!”

戈日念了:“马卡!马卡!马卡!好了!”

这里的“有了”、“你念念”、“马卡”分别形式连续反复。

传统修辞学有所谓“同字”格,从传统的“同字”定义来看,所谓同字是把相同的字放在三个以上的句子的开头或结尾。有一篇短文题为《生活的艺术》:

一个明智的人早晚总会发现,生活是欢乐与悲哀、成功与失败、给予与获得的聚合体。

他知道能不为琐事而大动肝火对于成功是至关重要的。

他懂得不善于驾驭自己情绪的人总会有所失。

他理解任何行为总会像甩出的飞镖一样落回来。

他理解沉溺于说长道短地议论他人最能使自己信誉扫地。

他懂得去尊敬每一个人。

他知道一个“早安”和一个微笑能使人获得一天的快乐。

他知道用肯定和赞许去振奋别人的精神的同时也是在振奋自己的心灵。

他懂得当他落难或失败的时候,世界并不是末日,新的一天和新的机会总在面前。

他觉得听往往比说更重要,让别人诉出心中的烦闷总能结交更多的朋友。

他知道每个人都会有烦恼,他不会因别人的埋怨而消沉。

他相信一个地方的人并不比另一个地方的人难相处,相处得和睦与否98%取决于他自己的所作所为。

用“同字”的眼光看,这里的十一个“他”都在句子的开头,这与其说是同字,不如说是反复,是由“他”构成的隔离反复。此外,“知道”、“懂得”亦属隔离反复。

类迭

同一个字、词、语、句,接二连三反复地使用叫类迭。可分四类:选字、类字、选句、类句。

1.迭字

迭字是同一字连接地使用。

我刚刚走下小飞机,脑子里晕浪浪的。(阿盛《脚印兰屿》)

2.类字

类字是相同的字隔离使用。

江南老了,野鹧鸪老了,水蜡烛老了,在异乡的孩子也老了。(李蓝《母亲的歌》)

结了一层又一层厚厚的茧,冻开了一道又一道深深的裂痕,母亲这样厚实的一双脚掌,抗拒了多少岁月的霜寒啊!(吴晟《不惊田水冷霜霜》)

3.迭句

迭句是同一语句连续使用。

要是没有哭,没有笑,也没有爱,那么,人生会是什么样子呢?会是什么样子呢?(白辛《花林》

4.类句

类句是同一语句隔离使用。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

在梦的清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

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

甜美是梦中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

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里,

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徐志摩《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同异

某作家与朋友有这样一段对话。

朋友:文人的胃口真好,在你们笔下什么都能吃,吃苦,吃力,吃醋,吃官司,饮泣,饮恨,食言,啃书本,喝西北风,咬文嚼字……还有什么不能吃的?

作家:不吃软,不吃硬,不吃眼前亏。

“吃”在“吃苦、吃力、吃醋、吃官司”中是“同”的成分,而“苦、力、醋、官司”是“异”的成分;“饮”在“饮泣、饮恨”中是“同”的成分;在“不吃软、不吃眼前亏”中,“不吃”是“同”的成分,“软、硬、眼前亏”是“异”的成分。

在相对称的语言单位(可以是词、短语)中,同中有异,异中有同,通过鲜明的对照产生丰富的联想,这样的表达方法叫同异。同异有三种情况:

1.“同”的成分往往是从复合词中提取的一个语素

六朝梁诗人鲍泉,有一首《奉和湘东王春日》诗,全诗共十八句,句句有“新”字。

新莺始新归,新蝶复新飞。

新花满新树,新月丽新辉。

新光新气早,新望新盈抱。

新水新绿浮,新禽新听好。

新景自新还,新叶复新攀。

新枝虽可结,新愁讵解颜。

新思独氤氲,新知不可闻。

新扇如新月,新盖学新云。

新落连珠泪,新点石榴裙。

这首诗内容空泛,但从形式来看,在“新”字组成的复合词中,“新”为相同的语素,其他为“异”的成分,通过同异对比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2.“同”的成分往往是联绵词中一个相同的音

联绵词是指由于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或有双声迭韵的关系,双声是指每个字的声母相同,如“辗转、参差、踌躇”。叠韵是指每个字的韵母相同,如“窈窕、绸缪”;或没有双声迭韵的关系,如“蜈蚣、妯娌”;或同音同字重复,如“匆匆、津津”。联绵词在使用时,也会出现同异现象。如南北朝著名诗人庾信有一首诗,题为《示封中录》:

贵馆居金谷,关扃隔稿街。

冀君见果顾,郊间光景佳。

这首诗的用字,是双声关系,声母是ɡ,这是“同”,余下的韵母是“异”。

3.“同”的成分可以是汉字中的一个偏旁和部首

明朝天启元年,宰相叶向高路过福州,留宿新科状元翁正春家中,翁即兴出对曰:

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

叶向高见联中全是宝盖头的字,先是一惊,接着应和道:

客官寓宫宦,富室宽容。

这副对子用了同异法,“同”的成分是每个字全用的宝盖头儿。

同异的特点是:在具有对应性的语言单位中,有相同的成分,它侧重于语言单位之间的同异对比,产生同中有异、错落有致的效果。

错综

凡把形式整齐的辞格,如类迭、对偶、排比、层递等,故意抽换词面,交错语次,伸缩文句,变化句式,使其形式参差、词汇别异,此为错综。

1.抽换词面

以意义相同的词语取代形式整齐的句子中的某些词语。

世界有两种人;一种是大刀阔斧的人,一种是细针密线的人(朱自清《山野掇拾》)

2.交错语次

上下两句语词的次序,故意弄得参差不齐的。

飒飒,萧萧,萧萧,飒飒,我掩卷倾听你的独语,而泪是徐徐的落下。(纪弦《槟榔树》)

3.伸缩文句

把字数相等的句子,故意布置成字数不等,使长句短句交相错杂。

望着远方的云的一株丝杉/望着云的一株丝杉/一株丝杉/丝杉。(白萩《流浪者》)

4.变化句式

把肯定句和否定句、直述句和询问句等,穿插使用。

没有妖冶的颜色,没有撩人的芬芳,只是一袭碧衫裹住一颗颗纯朴的小灵魂。(王怡之《绿》)

【辨析】

1.排比与对偶

排比由三项或三项以上的语句构成,而对偶仅限于上下两句;排比不拘泥于字数,排比的各句以出现同形词为常规,而对偶要求字数相等,亦不必字同意同。

2.排比与反复

联系:有些排比句在固定的位置反复用了同形词语,这样的排比可视为词语的隔离反复,这是排比和反复的兼用。区别是:(1)着眼点不同。排比着眼于结构相似,语气贯通,多项并举,反复着眼于语句的重现,语义表达的重心在反复出现的那些语句上。(2)作用不同。排比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势,反复的作用是为了强调某种思想感情,或增强节奏感。

3.层递与排比

层递和排比都具有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近的语句,但它们的区别是:(1)排比具有平行性,在同一平面上扩展和延伸,不管有多少语句排列,总是在同一层次上。而层递是有层次的,大小、高低、深浅,轻重等的排列可顺可递,因而具有层级性;(2)层递讲究词语的层级性和使用范围,而排比讲究语句的重现。

4.同异与反复

同异出现在相对应的字、词和短语中,着重于语言单位之间的同异对比,产生同中有异、错落有致的效果,而反复可以是同一个词的反复,同一个短语的反复,同一个句子的反复,语义重心落在被反复的语言单位本身,通过反复起强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