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歧义修辞手法
[定义]在对话中由于词语的语音要素或语义要素所造成的临时性误解的一种修辞方式。又称错会。
[例释]根据造成歧义的原因,可分为两类:
(1)谐音歧义。由词语的谐音所造成的误解。
例1:菊咬金的老婆对丈夫说:“她(邓秀梅——宣传干部)坐在灶脚底下,花言巧语,左一声‘嫂嫂’,右一声‘嫂嫂’,又说小龙什么的,又怕风吹雨打。小龙不就是蛇吗?蛇怕什么风吹雨打!”
她的丈夫菊咬金说:“我说你糊涂,话都听不懂,她说的定是小农经济怕风吹雨打。”(周立波《山乡巨变》)
例2:父亲和儿子在田间干活。父亲想知道儿子的英语学得怎么样,就指着公路上公共汽车问:“公共汽车用英语怎么说?”儿子说:“bus。”“什么?爸死?!”儿子赶忙回答:“yes。”“爷死?”父亲气得拿起锄头就要追打儿子,边追边喊:“爸死,爷死,我叫你死!”
例3:一老外到一家中国商店去买东西,对卖东西的老板说:“我买一只pen。”老板把一只脸盆拿给他。老外连连说:“no,no。”老板赶紧说:“不漏,不漏,刚进的新货,质量好得很。”
例1中菊咬金的老婆文化水平低,不知道“小农经济”是什么意思,因此,她只能根据自身的经验把“小农”理解成音同的“小龙”,从而造成了对“小农经济”的误解。例2中父亲不懂英语,把英语单词的发音与汉字的读音联系起来,造成了一系列的误解:英语单词“bus”的发音正好与汉语“爸死”的读音相近,而“yes”的发音又正好与“爷死”的读音相近,因此,他气愤万分要打儿子。例3也是如此,对英语一窍不通的老板只能是误解百出。这两例都是因为音同而造成的误解。
(2)语义歧义。由词语的多义而造成的误解。
例4:在舞会上,一外国男子夸赞一位美丽的中国姑娘:“小姐,你今晚真漂亮。”小姐笑笑说:“哪里,哪里。”这位男子愣了一下,赶忙说:“到处都很漂亮。”
例5:爸爸:儿子,你在学校和同学关系搞得怎么样?
儿子:爸,您放心,我和同学打成一片呢!
爸爸:什么?打成一片?这能让我放心吗?说说你什么时候学会打架了!
例4中在汉语语境中“哪里”可以是一种谦虚的说法,小姐说“哪里,哪里”是对客人赞美自己的谦虚表示,但外国男子并不了解,把它错会成“什么地方漂亮”的意思,因此,赶忙以“到处”来回答。这是文化的差异造成的误解,是多义惹的祸。例5中“和同学打成一片”是儿子的优点,说明儿子和同学相处融洽,而无知的父亲却将其理解为“和别人打架”,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
[辨析1]歧义与飞白。两者都含有误解的成分。区别是:
角度不同:歧义是从接受者角度说的,接受者由于未能理解对方话语的意思而造成误解;而飞白是从直接表达者的角度说的,直接表达者明知文本中的人物犯了错误,却故意把人物所犯的错误原封不动地照录下来。如例1,从信息接收者菊咬金老婆的角度看,她误把“小农”当“小龙”,是由于“农”与“龙”音同造成的,属于谐音歧义;若从间接表达者即作者的角度来看,明知菊咬金老婆理解错了,却故意原封不动地将其错误写出来,就应属于语义飞白。可见,同一例句,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修辞方式,会不一样。
[辨析2]歧义与歧疑。表达者所说的话都让接受者产生了误解。区别是:
(1)产生误解的原因不同:歧义是由于语音相近或语词多义使接受者产生了错位的理解;歧疑是由于表达者将关键性话语保留不说而造成了接受者的误解。
(2)表达目的不同:歧义不是表达者故意制造的,是接受者听错了或理解错了而造成的,其目的是在表达与接受的错位中显示语音近似和一词多义对言语交际所产生的影响。因此,表达者和接受者在歧义中所处的位置是相等的;而歧疑是表达者故意制造的,其目的就是为了让接受者按常规思维产生误解,然后在接受者的误解中说出关键性话语,让接受者在误解疑问和恍然大悟的跌宕起伏中感受语言的乐趣。因此,在歧疑中,表达者高高在上,接受者则任其“摆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