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夸张
香港《大公报》曾刊载一则故事,题为《称我江山有几多》,讲的是:
朱元璋当皇帝后,多次微服出巡。有一次,他出巡归来,到金陵郊外一个渡口等船渡江,正好遇上一群来金陵参加进士考试的举子也在候船。
这里的风景十分壮丽,万里长江滚滚东流,苍茫的钟山龙蟠虎踞,偌大的采石矶屹立于岸。一个年轻的举子凝视着眼前的景色,脱口吟道:“采石矶兮一秤砣”,举子们听了都一致称赞。
朱元璋听后冷笑一声道:“这个句子的气魄是很大的,但恐后文难继吧!”
大家听了以后一想,不错,偌大一座采石矶仅仅是一个秤砣,那么秤杆、秤钩又是什么呢?纵使有了这么大的秤,又去称什么呢?……大家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
朱元璋见状大笑,说道:“待我试续一下,好吗?”说完,高声朗诵起来:
采石矶兮一秤砣,长虹作杆又如何?
天边弯月是挂钩,称我江山有几多。
果然厉害,竟把江山称为己物,举子们个个目瞪口呆。
朱元璋的四句诗采用了夸张手法,把采石矶比作秤砣,把长虹比作秤杆,把弯月比作秤钩,去称江山的分量,在比喻中夸大事物,气魄非凡。
所谓夸张,是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某些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夸张可分为夸大、缩小和超前三类。
1.夸大
夸大是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如《爱的徒劳》中有一段文字:
爱情,它会随着全身的血液,像思想一般迅速通过五官四肢,使每一个器官发挥双倍的效能,它使眼睛增加一重明亮,恋人眼中的光芒可以使猛鹰眩目;恋人的耳朵听得出最微细的声音,任何鬼祟的奸谋都逃不过他的知觉;恋人的感觉比带壳蜗牛的触角还要微妙灵敏;恋人的舌头使善于辨味的巴邱斯(希腊酒神)显得迟钝。
这段文字对爱情的作用加以夸大,显示了爱情的神奇力量。
2.缩小
缩小是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奥地利著名演员约翰·内斯特罗依常常用喜剧的形式针砭时弊,批评社会上的弊端陋习。当时,维也纳烤制的小圆面包越做越小,居民大为不满。一天,内斯特罗依身着大礼服登上了舞台。当人们发现他的衣服上缀着一粒粒用小圆面包做的钮扣时,不禁发出一阵轰笑,为此,内斯特罗依被判处四十八小时拘禁。三天后,内斯特罗依在舞台上大谈在拘留所里吃面包的滋味。观众困惑不解:拘留所里从什么时候也吃上了小圆面包?内斯特罗依解释道:“看守的女儿是个可爱的小姑娘,她常常来到我的囚室前,从钥匙孔里送来好些小圆面包。”
这里,内斯特罗依把面包往小里夸张,他用缩小夸张的方法绝妙地讽刺了现实中的弊端。
3.超前
超前夸张的本质是时间上的超前夸张。
1865年,马克·吐温的《跳蛙》在全国许多报纸连载后,他就以记者的身份前往夏威夷采访,途中认识了莉薇,并深深地爱上了她,后经过屡次挫折,1870年2月2日,三十岁的马克·吐温和她结为伉俪,从此,开始了三十四年的幸福生活。马克·吐温在婚后不久写信给友人,幽默地说:“如果一个人结婚后的全部生活都和我们一样幸福的话,那么我算是白白浪费了三十年的时光。假如一切能从头开始,那么我将会在咿呀学语的婴儿时期就结婚,而不会把时光荒废在磨牙和打碎瓶瓶罐罐上。”
马克·吐温的这段话采用了超前夸张的手法,把结婚故意推向三十年前的婴儿时期,表达与莉薇的相见恨晚之情,利用时间上的超前,艺术地夸大了他爱情、婚姻、家庭生活的幸福美满。
夸张还可以分为:
(1)空间的夸饰。如:今晚成功岭有月,相思林上薄薄的一弯,利得会割手。(黑野《月》)
(2)时间的夸饰。如:左边的鞋印才下午,右边的鞋印已黄昏了。(洛夫《烟之外》)
你大概在书册中消磨着长日如年的光阴吧?(夏丏尊《触发》)
(3)物象的夸饰。如:一朵比一朵洁色地开放,直到照亮了没有观众的池畔。(陈芳明《水仙》)
意大利的面包倒不黑,可是硬得像鞋底。(钟梅音《生活与生存》)
(4)人情的夸饰。如:哪怕你眼睛朝天望出血来,那天上的人未必知晓。(白先勇《一丈青》)
小喇叭的尖音划破我的皮肤。(吴望尧《与永恒做一次拔河》)
夸张有一定的界限,夸张要有真实感,要做到夸而可信。20世纪50年代搞“大跃进”,有这样一首歌谣:“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活像一门高射炮。”它虽然也用了夸张的手法,但令人质疑,缺乏真实感。又如一首民谣:“队里花生大丰收,一颗能榨一缸油;豆壳拿来当军舰,十万军队装个够。”这种夸张不合事理,“夸而过节,名实两乖”,违背了夸张“夸而有节,饰而不诬”的特点。怎样鉴别夸张是否真实呢?
①伦敦有位老太太笨极了,她在伞上挖了个洞以便知道什么时候雨停。
②新泽西州有个男孩发高烧,手里抓把老玉米能变成爆米花。
③佛蒙特有个人高极了,刮胡子要爬上梯子才够得着。
④伦敦的雾浓极了,人们用来填枕头;如果浇上墨再劈开来,可以当煤烧。
⑤加利福尼亚的树高极了,松鼠采集果实时得带上氧气面具。
⑥好莱坞有个妇女眼睛大极了,她眨一下眼睛,眼皮眨动的风能吹灭火柴。
孤立地看这段文字,有些夸张似乎是失实的。它出现在趣味性很强的《学英语日历》中,给英语学习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联系特定的言语环境来考虑,应该承认这段文字夸张的合理性。夸张是否得体要结合具体言语环境来考虑,而夸张失实是运用夸张时出现的语病,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夸张作为艺术表现手法,古人早已运用,并有一系列的论述。王充《论衡·艺增》、刘勰《文心雕龙·夸饰》、范温《诗眼》对夸张都做过较详尽的论述。论述的共同点是:夸张是夸大,是往大里夸。
夸张作为辞格,首见于唐钺的《修辞格》,后来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及近年来一些有影响的修辞学专著对夸张都有论述。这些著述除了继续保持“夸张是夸大,是往大里夸”这样的观点外,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了新进展:一是夸张不仅可以从“多、重、大、高、长、深、强”等方面去夸饰,即往大里夸,而且也可以从“少、轻、小、矮、短、浅、弱”等方面去夸张,即往小里夸。二是夸张往往利用词语或句子,对事物做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三是夸张在音乐、舞蹈、电影、美术等艺术领域中都有出现,但不是辞格,只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
我们认为:夸张包括夸大、缩小、超前三类。只有利用语句进行的夸张才是辞格。夸张作为一种修辞格,它仅仅出现于言语作品中,这里的言语作品是指“说出或写出来的话,一句话、一席演说、一篇文章、一部著作都可以称之为言语作品”。换言之,那些出现在艺术作品中、作为艺术表现手法之一的夸张不属修辞格的范围。
精细
病人:“我的记忆全部消失了!”
医生:“什么时候开始消失的呢?”
病人:“去年8月12日上午8点。”
这则题为《记忆》的小幽默,故意让病人使用十分精确的时间,产生前言后语之间的矛盾。
在言语活动中表达者有时打破常规,出人意料地使用十分精确的数据,给人以真实感或幽默感,这种修辞方法叫作精细。
某中学的老师对吵闹不休的女生说:“两个女人等于两百只呱呱叫的鸭子。”
不久,老师的妻子来校,一位女生马上向老师报告:“老师,外面有一百只鸭子找你。”
老师用精确的数据讥讽女生,女学生同样使用精确的数据戏谑那位老师,产生了幽默的修辞效果。再如讽刺诗《一座新宿舍楼》:
话说有这么一座新宿舍楼,
面积不多不少整整三千平方米,
三年前就盖好最后一层,
两年前已装修全部完毕。
谁料到这楼房刚刚竣工,
立即生出一大堆棘手的难题:
无数只要房的手伸将过来,
而且都有“理直气壮”的道理——
施工部门说:是我盖的房子!
设计单位说:是我画的图纸!
某某公司讲:是我调拨的水泥!
某某机关嚷:是我批的地皮!
还有七个局长的公子正等着办喜事:
都需要一套房,最好是向阳;
还有八个处长年迈即将退休:
都得照顾呀,而且,务必三居室……
为此先后开了八八六十四次会议,
共扯了九九八十一回皮;
分房方案眼下硬是八字尚无一撇。
听说已经有人告到了法院里!
唉,多少无房户眼巴巴望着这座新楼,
无不为之愤慨、为之唏嘘:
至今全楼一百几十户“人家”,
户主嘛,统统姓“官”,名“气”!
作者采用了精细法,将概数具体化,使所叙之事更为真实可信,增强了讽刺的艺术效果。
换算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卓别林等几位电影明星应邀去华盛顿做美国第三次自由公债募购的动员演说。演说安排在华盛顿的一个足球场上,场内用一些粗制木板搭了个讲台,卓别林学着别人的姿势跳上讲台,面对成千上万的听众,不停地反复说着:“德国人已经到了你们的大门口!我们必须拦住他们!只要你们买自由公债,我们就有力量阻挡他们!记住了,每买一份公债,你们就救活了一个士兵——一位母亲的儿子!我们就可以早日打仗!”演说很有鼓动性,可由于他说得又快又兴奋,一不留心,从台上滑下来,他一把抓住站在旁边的一位女影星,结果两人一起栽在一位身材高大年轻英俊的海军军官的头上。这位军官恰恰就是后来当选为美国第三十二任总统的富兰克林·罗斯福。
“每买一份公债,你就救活了一个士兵——一位母亲的儿子。”这是采用的换算法。换算法的运用,是卓别林的演说产生极大鼓动性的因素之一。
所谓换算是为了表达的需要,故意把需要强调的数量或难记的数据或数字,从人们的可接受性出发,加以形象的兑算。
换算法在通俗性的科技文章中是常见的,在“你知道吗?”、“信不信由你”之类的科普文章中,我们常常碰到换算法的运用。如:
①激光的聚焦可以精确到能够从1600公里以外来加热一壶咖啡。
②一个人一天平均走两万步,一年要走700万步。人活70岁,加起来要走5亿步,即38万4千公里。这个数字,正好是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③全世界海洋和湖泊中所含的盐分,如果全部提炼出来,足够给地球盖上一层30米厚的“白被单”。
④一根小学生用的普通铅笔,可以画出5600公里的线条。
⑤如果把大脑的新陈代谢转换成能量,它能点亮一只20瓦的灯泡。
⑥假如全世界50亿人同时说话,所产生的能量等于一个小型发电厂所产生的能量。
换算法和数学演算不同,先请看下例:
①人们每天脱落约45根头发,多的可达60根,一个人一生将脱落150万根头发。
②人的眼睛在黑暗处1分钟后,对光的敏感度将增长10倍;20分钟以后,增长6000倍;40分钟以后,增长25000倍,这时,人眼对光的敏感度达到极点。
这两例都没有运用换算法,而是数学演算。
【辨析】
1.夸张与精细
夸张分往大里夸张、往小里夸张、超前夸张三种类型,其中往小里夸张和精细容易混淆。两者的区别是:(1)缩小是将事物往小里夸,以引起读者的注意,而精细是出人意料地使用十分精确的数据,引起幽默诙谐的效果;(2)缩小的基础是艺术的真实,必须给人以真实感,而精细是打破原有的言语风格,由一般的表述然后出人意料地转向精细的表述。
2.精细与换算
精细是为了达到幽默诙谐的效果而故意使用精确的数据,而换算是为了强调某抽象事物而故意用人们可以接受的事物来兑算,使人们能形象地接受。两者虽然都用了精确的数据,但目的不一,效果各异。
3.换算与演算
演算是按原来事物的思路进行精确的推算,演算后的数字仍枯燥难记,具有精确性。换算是把甲事物和乙事物进行兑换,使数字形象化,给读者强烈的印象。换算后的数据有时生动形象,如例①和例②;有时化大数据为小数字,便于记忆,如例③;有时带有夸张意味,如例④;有时化抽象为具体,如例⑤;有时化精确为模糊,如例⑥。当然,换算要以演算为前提,然后再与其他事物比较,在其他事物上体现出原来事物的质和量,如“把大脑的新陈代谢转换成能量,它能点亮一只20瓦的灯泡。”换算的过程是:a.演算出大脑新陈代谢转换的能量。b.演算出点亮一只20瓦灯泡所需的能量。c.把a和b权衡——即换算,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可见换算本身隐含了演算,不通过演算的换算是不存在的。至此,我们可以归纳出换算的特征:(1)以演算为前提。(2)变换角度加以表述。(3)表达上讲究可接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