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诗塾 诗词人物

杜甫体会百姓疾苦,创作《兵车行》

体会百姓疾苦,创作《兵车行》

752年的冬天,四十岁的杜甫病体恢复了些,偶尔也出去走走。这一天,他来到长安北边的咸阳桥,远远就看见那里尘埃漫天,车轮滚动声、马匹嘶鸣声、人的哭喊声混在一起。他走近了一看,原来是一队士兵身披甲胄,背着弓箭,正要出征,看上去大都极为年轻。两旁是送行的父母,上前去牵住孩子的衣服,跺着脚痛哭流涕。而虎狼般的军校,就厉声制止,要新兵们不能停步。新兵们也泪如雨下,于是哭成了一片。哭声之响,似乎直达云霄,连冬云都停止不前了。

杜甫拦住一位约莫四五十岁的老兵问道:“这是怎么回事啊?”

老兵看着这位须发斑白,衣服破旧的诗人,知道他不是官场中人,就叹了口气,说了真话。

“唉,这年头,征兵太频繁了。你瞧瞧我,十五岁就去北方防守黄河要塞,现在四十多了,头发也花白了,好不容易回乡来,还没待几天,又要开去西边屯田,平时拿锄头,开战了,就得拿刀枪玩命。再看看这些年轻人吧,”他停下来,指指从身边鱼贯经过的少年们,“他们也都是十五岁,谁知道还能不能回来。就算万幸没战死,也只能混成我这样,还有什么盼头呢?”

杜甫最近虽然卧病在床,但从朋友郑虔、岑参口里知道,这些年边疆上四处开战,接连遭到失败。就在今年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领六万士兵,征讨南诏国,结果全军覆没,只有鲜于仲通逃了回来。宰相杨国忠向皇帝隐瞒真相,只说得了大胜利,暗地里在长安、洛阳附近大量征兵,争取再次开战,用胜利来挽回脸面。可大家都听说云南有瘴气,士兵到了那儿,来不及开战,就会死去十之八九,哪里肯去白白送命呢?杨国忠没办法,就派御史胡乱抓人,抓到了就套上枷锁,直接送去前线。

杜甫心里好沉重。李林甫已经弄得朝廷腐败成风,现在又来了个杨国忠。他一没才干,二没品德,整天只知道捞钱,爬上宰相宝座后,又马上组建了一个贪污犯罪团伙,玩弄权术,贪污受贿,朝廷上下更加乌烟瘴气,开元年间那种清明向上的政治气氛,已经荡然无存了。

杜甫叹了口气:“真是奸相误国啊。”那老兵却说:“奸相只是一方面。”他忽然压低了声音:“要不是当今皇上好大喜功,一定要开疆辟土,也不至于边境上血流成海啊。”

杜甫一心认为,国家之所以不太景气,原因就是李林甫、杨国忠这帮人又自私又贪婪,拖累了皇帝。而皇帝还是英明的,大唐在他手里,虽然偶尔有点灾难,但未来依然是美好的。杜甫日夜想要的,就是想有一个像样的官职,以便像向日葵一般,忠心地拥戴皇帝,鞠躬尽瘁地辅佐皇帝。所以,当他听到老兵的谴责,很有些不自然,就转移了话题。

“唉,壮劳力都去边疆了,家里头可怎么办呢?”

“谁说不是哪。咱们大唐国土大,人也多,可也禁不起这样折腾啊。您要是去各地走走,就会看到真实情况了,多少田地被抛了荒,不种庄稼,光长野草。”

杜甫这几年虽然住在长安,但家里人还在洛阳,所以经常奔波于两地,看到田里都是妇女在劳作,起初还奇怪,现在一想,原来男人都上战场了。唉,妇女毕竟不如男人有力气,收成当然一年不如一年了。

“但愿边境早点安宁,你们能解甲归田。”

老兵却苦笑了一声。

“您也知道,边疆上那些大官,简直都疯了。他们不仅向敌对国开战,对原本的盟友(比如南诏国)也开战,甚至不惜以几万士兵的性命,去换取几寸不能耕种的荒地。这都为了啥,不就是为了官帽子吗?咱们关中兵性子倔,最能耐得住苦战,所有的将领都喜欢。这样一来可苦了我们了,哪儿的战事吃紧,哪儿的城池难啃,都驱赶着我们去,就像驱赶鸡狗一样,哪儿还有解甲归田的盼头啊。”

杜甫再说不出话来。他自己出身士族,世代当官,不需要交租,也不用服兵役,算得上幸运。对比眼前这位满脸沧桑的老兵,他忽然惭愧起来。自己多年来混在长安,只想求个官职,嘴里整天喊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其实他眼里只有皇帝,只有仕途,又何尝真的关心过老百姓的疾苦呢?

而那位老兵呢,得到一个读过书、明事理的听众,心里似乎很痛快,就把心里头的苦楚全都倾诉出来了。

“先生,您说好笑不好笑,这些年咱都在外面打仗,可一回家呢,朝廷居然厚着脸皮,又向我催租了。您说,我又没种地,到哪儿凑这钱粮去呢?这还让不让人活了?难怪现在乡里头流行一句话,生男不如生女好啊。”

杜甫倒也听过这句话。这些年,杨贵妃仗着美貌,获得帝王宠爱,

家里是鸡犬升天,让天下人羡慕。莫非乡野之人,也有这样的宏愿吗?但老兵一解释,他就发现自己错了。

“您想啊,生个女儿,还能嫁到邻近,平常也能见着;可要是生个男娃呢,好不容易养大成人,一上战场,还不得死在烂草堆里?这十几年来,真是死了一批,又送一批,边疆上不知躺着多少尸骨啊。”

杜甫眼前浮现出极其恐怖的一幕。在青海边塞,不知死了多少壮年人,尸首没人埋葬,就变成森森白骨,零乱地散到各处。一到阴湿的雨夜,那些新鬼旧鬼,不能入土为安,不能回归家乡,就都悲伤地哭起来,那声音凄凄惨惨,真让人不寒而栗啊。

回到住处,杜甫心绪难平,就挑亮灯盏,铺开稿纸,真是文思如涌,一首《兵车行》一挥而就。他不再堆砌难懂的典故,不再刻意地使用对句,只是用最朴实的句子,记录下在咸阳桥的所见所闻。在诗中,他不再反复咀嚼自己那点怀才不遇,而开始关注老百姓的疾苦,替他们说话,并研究苦难的根源,对君主、官员进行痛批。

figure-8

现代画家徐燕孙所绘《兵车行》此画反映了《兵车行》中的场景:“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杜甫的视野开阔了,诗歌的国土也扩展了。如果说,此前他的诗歌与王维、高适、岑参等人水平相当,但自从《兵车行》一出,他已超越了他们,成为独步古今的大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