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诗塾 诗词人物

品读苏东坡之黄州: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黄州: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临江仙》

我喜欢苏子的这首《临江仙》,喜欢词中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人云: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等闲蓬蒿之人,没有足够的心胸和格局隐于朝,也没有太多的学识和智慧隐于市,可是面对红尘的纷纷扰扰,又想得一方清宁,那也只好小隐隐于野了。因而很多人向往“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洒脱。

当年谢安隐居东山时,也曾和朋友乘舟迎风长啸。那些谱写了“魏晋风流”的士子们,也曾在竹林喝酒纵歌、肆意酣畅。只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我们都难以“忘却营营”,为了心中那点不灭的理想信念和所谓的功名。

苏子也曾有过“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理想,也曾有过经国济世的抱负,并且他也在为这种理想和抱负努力着。但是曾经的科场奇才,宋仁宗口中的宰相之才,却因一场莫须有的文字狱几乎丧命,最后被贬黄州。在黄州,他是戴罪之身没有俸禄,还要遭人看管。从鬼门关里走过一遭的苏轼,面对人生的巨大落差,他发出“世事一场大梦”的悲情慨叹。

一个人处于人生低谷时的态度,决定了他将来的反弹高度。在黄州的日子里,苏子在困顿中看透了生命的无常,他逐步从“世事一场大梦”的悲观情绪中走出。在他被贬黄州的第三年,也就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在某个深秋之夜,他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回临皋亭住所后,写下了这首《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这里的“东坡”并非人名,而是指黄州城东门外的一块坡地,苏轼著名的雅号“东坡”就是由此而来的。苏轼在东坡开荒种田以解决生存问题,后来又在这盖了五间草房,美其名曰“雪堂”,苏轼就是在雪堂里喝酒,醉而复醒,醒而复醉的。

苏轼一生好交游,但他贬谪黄州以后,“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和他有诗词往来的亲友们都受到了牵连,还有的怕被牵连都疏远他。面对这样的情形,尽管苏轼素以旷达作自我排解,但精神的折磨仍然让他心力交瘁。为了排遣内心的苦闷,他不得不借酒消愁。

借酒消愁愁更愁,一个人心中一定是有难以言诉的委屈,才会酒醉,醒了再醉。他要借这酒醉的瞬间忘却人间的痛苦,只有在酒醉的那一刻他的心灵才得到放松。但是醉了终究有醒来的那一刻,在醒来的那一刻,还是要面临残酷的现实。

再好的宴席也有曲终人散的时候。当苏子“醒复醉”后,回到临皋亭寓所时,自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刻画出了他醉眼蒙眬的神态。这里看上去似豪迈纵饮,其实表现的恰恰是饮酒者有意为之的借酒消愁。正因为如此,夜饮的结果才不是“醉复醒”,而是“醒复醉”。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苏轼的内心里,有即使用沉溺于酒中,也难以解脱的苦闷和抑郁。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夜色已深,家童早已沉睡,发出雷鸣般的鼾声。他还是个无忧无虑的孩子,哪里听得见主人的敲门声?只顾自己酣睡了。面对这样的情景,苏轼表现出的是一个长者的宽容慈祥,他没有责怪谁,而是索性坐下来聆听江边的潮水声。

在苍茫的夜空下,面对宽阔的江面,词人手拄拐杖静静地倚门而坐,聆听江水奔流的声音。鼻息声、敲门声和江潮声,反而衬托了夜的宁静,让人的身心不由得沉静下来。那一刻,人与大自然仿佛已融为一体,所有的尘世喧嚣,都在大自然的清风中烟消云散。读到此处,词中深沉的意境、厚重的沧桑感,以及超然的旷达之情,正透过文字在人的心中漫延。

清凉的江风将词人的酒吹醒了不少,在这宁静的夜色中,他不禁陷入了沉思,慨然长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句深沉的喟叹似从苏轼的胸中忿然而出。他一生宦海沉浮,总是身不由己,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什么时候才能够彻底放下身心,不再为功名利禄而劳苦奔波呢?“长恨”揭示了他内心对官场生活的极度厌倦,以及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何时”表示他其实还是很难真正忘却功名利禄。他向往归隐山林的自由生活,但是又放不下,这正是苏轼内心苦闷的根源。

儒家以为学而优则仕。这是几千年来,所有读书人的最高追求,苏轼也不例外​‍‌‍​‍‌‍‌‍​‍​‍‌‍​‍‌‍​‍​‍‌‍​‍‌​‍​‍​‍‌‍​‍​‍​‍‌‍‌‍‌‍‌‍​‍‌‍​‍​​‍​‍​‍​‍​‍​‍​‍‌‍​‍‌‍​‍‌‍‌‍‌‍​。苏轼素有经国济世之心,虽然政治上屡遭打击,但要他一下子抛弃夙愿,归隐山林,仍是一个非常艰难的抉择。其实这句词诘问的不仅仅是苏轼自己,戳中的也是芸芸众生的心。我们都是这世上的赶路人,都有自己想要的生活和行走的方向,可是我们却为功名利禄所累,有时不得不为此放下尊严,蝇营狗苟。什么时候我们能放下所有的欲望真正做一回自己,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呢?

“夜阑风静豰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词人静夜沉思,放眼望去,江面已趋于平静,夜色像是沉浸在这无边的江水之中。望着眼前江景,大自然是如此的静谧美好,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不由得让人深深陶醉其中。陶醉其间,词人豁然开朗,既然“人生在世不称意”,不如“明朝散发弄扁舟”。于是在情不自禁中,他产生了脱离现实的浪漫主义遐想,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从此与纷繁的尘嚣诀别,将有限的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不再烦恼,不再遗憾。

一句“夜阑风静彀纹平”,所描写的何止是江面的平静呀,其实也是词人内心的平静。他已经从内心的苦恼中解脱出来,转而去追求自由宁静的生活。君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目标。

关于这首词还有一段轶事。本来苏轼到黄州后,只想安安静静地生活,不想再惹麻烦,但是他这首词的最后一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却给他带来了麻烦。据说,这首词第二天一早就传遍黄州,人们都在传说苏轼昨夜酒醉后挂冠乘舟远游了。消息传到了黄州太守的耳中,他是苏轼的好朋友,但是朝廷命他负责看管苏轼,如果苏轼真的乘舟远游了,那他肯定是吃不了兜着走。于是他立刻命人到临皋亭寓所查看,结果发现苏轼正在家中呼呼大睡,鼾声如雷。

苏轼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此,他已能将理想和现实分得清清楚楚,用出世的态度做人,用入世的态度做事,用傲然的心态为自己营造了一个豪放、旷达的精神家园。他已从纷扰的尘世中走出,不再拘泥于名利,不再蝇营狗苟而生。从此,“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