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诗塾 诗词人物

品读苏东坡之酒:世间万事真悠悠

/酒:世间万事真悠悠

真珠为浆玉为醴,六月田夫汗流泚​‍‌‍​‍‌‍‌‍​‍​‍‌‍​‍‌‍​‍​‍‌‍​‍‌​‍​‍​‍‌‍​‍​‍​‍‌‍‌‍‌‍‌‍​‍‌‍​‍​​‍​‍​‍​‍​‍​‍​‍‌‍​‍‌‍​‍‌‍‌‍‌‍​。

不如春瓮自生香,蜂为耕耘花作米​‍‌‍​‍‌‍‌‍​‍​‍‌‍​‍‌‍​‍​‍‌‍​‍‌​‍​‍​‍‌‍​‍​‍​‍‌‍‌‍‌‍‌‍​‍‌‍​‍​​‍​‍​‍​‍​‍​‍​‍‌‍​‍‌‍​‍‌‍‌‍‌‍​。

一日小沸鱼吐沫,二日眩转清光活​‍‌‍​‍‌‍‌‍​‍​‍‌‍​‍‌‍​‍​‍‌‍​‍‌​‍​‍​‍‌‍​‍​‍​‍‌‍‌‍‌‍‌‍​‍‌‍​‍​​‍​‍​‍​‍​‍​‍​‍‌‍​‍‌‍​‍‌‍‌‍‌‍​。

三日开瓮香满城,快泻银瓶不须拨。

百钱一斗浓无声,甘露微浊醍醐清。

君不见南园采花蜂似雨,天教酿酒醉先生。

先生年来穷到骨,问人乞米何曾得。

世间万事真悠悠,蜜蜂大胜监河侯。

——《蜜酒歌》

史上好饮酒的文人很多,最著名的要数李白,号称“李白斗酒诗百篇”;三国曹植好饮酒,常酩酊大醉,甚至因饮酒误国事,但他的诗情却也因酒而洋洋洒洒,汪洋恣肆;晋陶渊明好饮酒,他是借饮酒来躲避当权者的迫害,曾作《饮酒》诗五首;就连女词人李清照也好饮酒,曾“东篱把酒黄昏后”……

看来适当饮酒是有助于写作者的文思的,但过度饮酒则会得不偿失。据说,李白是酒醉后到水边捞月亮,失足溺水而亡。苏东坡是大家公认的才情最类李白的人,他也好饮酒,但不善饮酒,说自己“吾少时望见酒杯而醉”。虽然苏东坡曾在酒风盛行的山东密州做过官,并留下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豪迈诗句,但他依然不胜酒力。

大概是苏子不胜酒力的原因吧,因而他的饮酒观也很独特——饮酒不求酒量,但求酒趣。他反对烂醉,而主张“半酣”:“我饮不尽器,半酣味尤长”;“偶得酒中趣,空杯亦常持。”

苏东坡好客,特喜陪客饮酒:“见客举杯徐引,则予胸中为之浩浩焉,落落焉,酣适之味,乃过于客。”苏轼在杭州时写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就是和友人游览西湖,微醺之下落笔成诗的。其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已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他在杭州期间,醉饮望湖楼后,连写五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绘了西湖雨中即景,其中的一句“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表达了自己对杭州的喜爱之情。这五首诗中,最著名的要数第一首: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望湖楼在杭州西湖湖畔,是吴越王钱俶所建,因苏轼这首诗中的一句“望湖楼下水如天”而闻名于世。苏轼在被贬黄州时,更是与友人酒后夜游赤壁,写下了千古名篇《前赤壁赋》。

苏轼一生诗、酒、禅、肉、茶,他酷爱饮酒,在他闲居时,高朋满座,“未尝一日无客,客至,未尝不置酒”。但在他被贬谪后,因当时“州酿既少,官酤又恶而贵”,生活的困窘容不得他再像从前那般潇洒,为了待客之需与节约之利,他就“闭门自酿”,学会自己酿酒。苏东坡《书东皋子传后》说:他此生“尤喜酿酒以饮客”,并体悟到“不饮而多酿酒,劳己以为人”之快慰。在酿造过程中,他提出了酿酒的哲学、原理、方法,造出蜜酒、桂酒、真一酒等。

据说苏东坡酿出的“真一酒”,大有王太驸马家“碧玉香”般奇绝,他还专门作《真一酒并引》,歌颂真一酒得稻麦阴阳之气,成为人间美酒。

桂酒则是苏东坡谪至惠州时,为了对付岭南瘴毒而酿造的。他崇道学仙,得到了道士传授的桂酒仙方,酿制成功。他也因常年服用桂酒,安然度过了瘴毒危险期。这里的桂酒不是桂花酒,而是用桂皮酿制成的酒。苏轼在他的《新酿桂酒》一诗中,写了酿酒方法。苏东坡酿成的桂酒色泽似玉,香味超然,备受友人赞赏。因为桂酒对养生有极大的好处,苏东坡又十分重视养生,所以他在诗、赋、颂、尺牍多处提到桂酒。

教他学会酿蜜酒的人是杨世昌。

杨世昌是苏轼的朋友。他是西蜀著名的道人,酷爱饮酒,长住绵竹县武都山。杨世昌听说苏轼谪居黄州后,就沿长江千里迢迢赶到黄州看望苏轼。他用南园的蜂蜜,酿造蜜酒,陪苏轼饮酒作诗。苏轼难忘这段友情,特作《蜜酒歌》以记其事,并在小序中写到:“西蜀人杨世昌,善作蜜酒,绝醇酽。余既得其方,作此歌以遗之。”

苏轼在这首《蜜酒歌》中,详细地记录了酿酒的过程,意思是说:第一天酿酒缸里的酒像小鱼一样吐泡泡,第二天酒液清澈光亮,第三天打开酒缸居然闻到了酒香。你看南园中的蜂蜜像雨点一样浓密,看来这是要醉倒我呀!

苏轼的诗中反复出现了蜂蜜、采花,让人不饮自醉。既然是蜂蜜酿出来的酒,一定是甘醇无比。但实际上,苏轼的酒酿出来后,不仅不甜蜜,喝下去反而腹泻,一时传为朋友之间的笑谈。有人问苏轼的儿子苏迈和苏过,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到底是杨世昌的酿酒秘方出现了问题,还是苏轼酿酒的工艺有问题?他的两个儿子听后忍不住大笑,说他们的父亲在黄州只酿过一次蜜酒,那一次酿出来的酒和药酒味道差不多,不仅不甜蜜,反而是苦的。

苏东坡曾赞蜜酒为“不如蜜酒无燠寒,冬不加甜夏不酸”,现在酿出来的不是蜜酒而是“泻药”。想来,杨世昌提供的酿蜜酒秘方应该不会有错,或许是苏轼第一次学习酿蜜酒,心情未免急躁些,一定是这当中的哪一道程序出了差错。

虽然苏轼第一次酿造蜜酒失败了,但他是个肯钻研、爱反思的人,就冲着他爱好饮酒、好酒待客的性情,也必定会总结经验,直至酿造成功。

且不说苏轼做事的认真执着,在他处于人生的低谷期,还能有如此的心性垦荒造田、品茗佳酿,已是难能可贵​‍‌‍​‍‌‍‌‍​‍​‍‌‍​‍‌‍​‍​‍‌‍​‍‌​‍​‍​‍‌‍​‍​‍​‍‌‍‌‍‌‍‌‍​‍‌‍​‍​​‍​‍​‍​‍​‍​‍​‍‌‍​‍‌‍​‍‌‍‌‍‌‍​。没有吃的,他自己种;没有住的,他自己建;没有饮的,他自己酿。尽管朝廷待他不公,但他没有被厄运打垮,反而用更积极的心态面对,笑傲人生。

或许有人认为,一个考场奇才,一个朝廷要员,成了被贬蛮荒的末等小吏,生活贫困得连饭都吃不饱,太有失体面。其实,苏轼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他能放下士大夫的体面,和当地的农民们竹杖芒鞋,一起耕种田亩;谈笑间没有鸿儒往来,他就和当地的农民交朋友。尽管命运不公,但这从没影响他对生活的热爱。无论境遇多么艰难,他都能放下身段,自食其力。为官一任,他都能造福一方百姓。

这首《蜜酒歌》记载的虽是他贬谪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但从中我们却可以读出他的旷达和洒脱。何为贵族精神?我想苏东坡已经为我们做出了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