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东风吹破千行泪
雨后春容清更丽,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琼梳拥青螺髻。
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回首送春拼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出任杭州通判,自从王弗去世埋葬在故乡,他就再也没能回眉山。在他宦游的生涯里,他和故乡亲友的联系全靠江船通邮。熙宁六年(1073年)腊月,苏轼受转运司之命赴常、润、苏、秀等州赈灾救济。次年春,苏轼在润州京口收到家乡来的一封书信。面对家书中的殷勤致意,询问归期,苏轼再也忍不住绵绵的思乡之情。可是身为宦游之人,哪还有自由身?在这样的情况下,苏轼作了这首词。
苏轼的故乡是蜀地眉山,那里是青山绿水,人杰地灵。现在苏轼正在镇江赈灾,镇江的山水也是如诗如画,因而这样的青山绿水总能勾起他对故乡的怀念。
词的开篇写景。“雨后春容清更丽,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烟雨江南,雨后春天的景色更加清秀美丽,可是这江南的雨,可以洗去山水的烟尘,却洗不去在外游子心中的离愁别绪。他乡越是山美水美,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就越是深刻。一个“洗”字,和前面的“更清丽”是转折关系,雨能令春容清丽,却“洗”不掉一丝离人的幽恨,非但洗不掉,而且清冷的雨水更增添游子内心的凄凉感!
“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琼梳拥青螺髻。”北固山在江苏镇江市北,其中北峰三面临江,回岭斗绝,形势险固,因称“北固山”。这里的“碧琼梳”指的是碧玉做的梳子,在此用于比喻北固山前的江水。螺髻,螺壳状的发髻,比喻北固山的峰峦。弧形的江面,仿佛是碧玉梳子,苍翠的山峰好像是美人的发髻。苏轼在这句词中勾画了一幅清丽的江南春景,这样的美景曾经令无数人为之流连忘返。但是在此时此刻,却勾起了词人无尽的乡愁。美不美家乡水,尽管这里山美水美,可终究不是生养自己的故乡,更何况,我的故乡也是峰峦叠嶂,山清水秀呀!
恰恰在此时,苏轼收到了万里之外的一封家书,信中殷勤寄语,问他何时能回家?“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即使没有这份家书,苏轼的内心也已是归心似箭。眼下这份家书抵至,更是戳中他的泪点。他乡再好,终究难抵故乡的温暖。故乡是母亲的怀抱,是母亲的温情,所以故乡永远是离人心中的一首歌,永远是游子心中的一个梦。无论岁月在心中堆起多少沙洲,故乡的歌永远在游子的心中流淌。
倾轧险恶的朝堂,波诡云谲的官场,苏轼备受排挤打击,令他常有“忧谗畏讥”“去国怀乡”之感。若不是为了心中的那点功名理想,他真想弃之不顾,像陶渊明那样回到故乡做个自由人。可是朝廷的诏令在身,他必须要为镇江赈灾,更何况自己也有使命,帮助灾区人民重置家园。他也想回家,可是眼前的境遇,他真的不能回家。面对亲人的殷殷寄语,他又该怎样回答呢?他不忍心让亲人失望,却又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
家人盼归,可是回乡的日程还是遥遥无期,面对这样一种无可奈何的局面,词人只能是借酒浇愁,面对东风抛洒热泪了。所以词人在结句说“回首送春拼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
我没有办法给亲人一个归期,可心中的那份思乡之情,却在摇曳的春风中泛滥成灾。我想只有回头拼命喝酒,把自己喝得烂醉,以忘却心中的所有愁绪。“借酒消愁愁更愁”,原以为那火热的酒,落入百结的愁肠,能击溃心中的乡愁,可是它却化作了一行行滚烫的相思泪。不敢面对春风的柔情,怕它温柔的抚摸让自己崩溃,可是这假装的坚强还是被它的温情,吹落了滚滚思乡泪。人生有很多的羁绊,有时候,不是我不想,而是不可以,我家乡的亲人,你们能理解我心中的这份心酸和无奈吗?愿只愿,这份情山高水长,愿地久天长……
父母的遗骸在故乡,故乡有逝去的爱人,还有他膝下承欢的稚子。多年未回故乡,想必他已经长大许多了吧?作为父亲,苏轼多么想能亲手教儿子读书写字,亲眼看着他长大呀。幸运的是,在苏轼后来被贬谪的日子里,他的三个儿子一直跟随他左右,这为他悲苦的贬谪生活,增添了无尽的温暖。
我想,这封家书一定是王闰之写给苏轼的,因为父母和王弗已逝,弟弟苏辙在外做官,故乡应该只有王闰之和王朝云,以及他们的儿子。王闰之这个朴实的女子,陪了他整整二十五年,和他一起度过了人生中最悲苦的时候。作为红颜知己的王朝云,无论人生的际遇如何,她对苏轼都是不离不弃,一直侍奉左右,陪他一起流放到遥远的岭南,最终埋骨他乡。这份深重的情意,让苏轼至死难忘。
一个人的内心,最温柔的地方除了心爱的人,就是故乡。这份情,不只是苏子为之“回首送春拼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李白也曾为此“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份情,是于右任的“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大陆”,是余光中的“一湾浅浅的海峡”,是席慕蓉的“一棵没有年轮的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