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甫《南邻》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南  邻

杜 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杜甫,卷二《绝句》已介绍。诗人于肃宗乾元二年(759)岁末至成都。次年,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建了一座茅屋,即成都草堂,杜甫终于有了一个栖身之所。《南邻》一作《与朱山人》,《杜诗详注》卷九《南邻》后有《过南邻朱山人水亭》,可见“南邻”即朱山人。“南邻”之“南”是就成都草堂而言的,所以此诗作于杜甫生活在成都草堂期间。

前四句写杜甫访问南邻时所见。起句写南邻锦里先生,仅用“乌角巾”三字就突出了人物的特点,黄生在《杜工部诗说》卷八中分析道:“乌巾乃隐士之服,三字便见其高尚,赞人不用多语。”次句中“园收芋栗”写南邻的田园生活,“未全贫”则其贫也可知矣。诗中道其贫,实际上是在歌颂南邻自食其力,生活很朴素。三句从“儿童喜”这个生活细节中可见南邻经常欢迎客人来访,连孩子们都很好客。四句写台阶上与庭院中,鸟雀们正在啄食,见到人一点都不惊慌。可见南邻一家平常与鸟雀们也是和谐相处的。

后四句写南邻送别杜甫。因为南邻所居乃“江村”,所以来往的交通工具是小船。颈联写杜甫登船后所见。五句写河水,秋水通常是比较满的,对于浣花溪之类的小河而言,水深四五尺也不算浅了。用副词“才”来修饰,当是出于对仗的需要。六句写船,清王嗣奭《杜臆》解释道:“‘野航’乃乡村过渡小船,所谓‘一苇航之’者,故‘恰受两三人’。”尾联写送别的情景。七句写江村的自然环境,岸边的“白沙”、村旁的“翠竹”都那么洁净,在月色的映照下,显得特别幽静。末句写南邻一直将客人送到柴门外,从“月色新”三字可见,主人殷勤待客,而客人也竟日淹留,则这次聚会之快乐也就可想而知了。颈联所写内容在后,而尾联所写内容在前,作者采用了倒装法,这样处理的好处是表明主人在柴门外、月色中送别的情景令人久久难以忘怀。

这首诗实际上为我们创作了两幅画,前四句为江村访隐图,后四句为江村送别图。但是在杜甫笔下,前后却写得深浅有别,繁简不同。清人黄生在《唐诗摘钞》卷三中分析道:“前段叙事,语简而意深;后段写景,语妙而意浅。盖前面将先生作人行径,逸韵高情,一一写出,却只是四句;后面不过只写一‘别’字,却亦是四句。浅深繁简之间,便是一篇极有章法古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