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忆舍弟①
名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导读】
《月夜忆舍弟》写于乾元二年(759)秋,是杜甫在秦州时所作。这年九月,史思明的叛军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原诗】
戍鼓断人行②,秋边一雁声③。
露从今夜白④,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⑤,况乃未休兵。
【注释】
①舍弟:家弟。②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③“秋边”句:秋边,一作“边秋”。秋天边远的地区,此指秦州。传说雁可传书,雁行又喻兄弟,因此听到孤雁的叫声引起了思乡、忆弟的感情。④露从今夜白:这天可能是白露节气。⑤“寄书”句:言几个弟弟分散已久,所寄的家书常常没有下落。
【译诗】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
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露水从今夜起显得更凉更白,
月亮永远是家乡的最亮最明。
虽有兄弟但都在战乱中离散,
个个离家漂泊无法打听音讯。
捎出去的家书常常不能收到,
何况战争打了多年至今未停。
【赏析】
这首诗的诗题是“月夜”,开篇却没有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一幅边塞的图景。首联两句,一句写所见:路断行人;一句写所闻:戍鼓雁声。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形象地点明战事频仍、道路阻隔的社会环境,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颔联点题,前句“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今夜露白使人顿生寒意。后一句“月是故乡明”在写实景的基础上融进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感受,深刻表现了诗人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和思念。诗的后四句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颈联两句叙写弟兄离散,天各一方,而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尾联写家人四处流散,不通音信,平时寄书尚且无法收到,何况战事频仍,不知何时会停,让人天天处于忧虑和煎熬之中。这几句诗形象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受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全诗层次清晰,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尤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两句不仅能让读者获得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思乡的共鸣,而且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诗人仅仅将词序这么一换,就把“今夜露白”和“故乡月明”的意思表达得分外富有诗意,读起来顺畅上口,又给人以深刻印象,因而成为名句而流传后世,形成人们共同的生活体验而被广泛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