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诗塾 诗词评论

柳永《雨霖铃》原文解读|赏析综述|题解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题解】

选自《唐宋名家词选》。作者柳永(约987-约1053),初名三变,字景庄。崇安(今福建崇安)人。北宋词人。为人放荡不羁,因不得志,多混迹于歌楼舞榭,流连坊曲。据说科举考试时,宋仁宗见了他的名字,说:“此人风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用浮名,且去填词!”特意将他落第。他又以不满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后改名柳永,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中进士。然仕途坎坷,并未得到重用,一生潦倒。因排行第七,又曾官屯田员外郎,故有柳七或柳屯田之称。

作品以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见长,善于捕捉物候的变化,点染离情别绪,凄楚动人。又多描绘城市风光,能反映出北宋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和市民生活的面貌。《雨霖铃》(“寒蝉凄切”)、《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等为其代表作。他继承并发展了民间词和文人词的优良传统,超过了他以前词人所达到的成就。词作工于铺叙,善用口语,音律谐婉,语言通俗明畅,词意真切妥贴,普遍受到人们的喜爱,“传播四方”,“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他熟习旧调,并能创制新调,创调之多,超过其他词人,而且大都为长调。当时有人认为“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张端义《贵耳集》)诗仅存《煮海歌》一首,描写盐民贫苦生活,真实深刻,风格较词别致。有词集《乐章集》,流传后世者二百余首。

《雨霖铃》本是唐曲,传说是唐明皇在入蜀栈道中为悼念杨妃,仿照雨中车骑的铃声制成的。柳永这首写离情别绪的词,故选用了这个低沉怨抑的调子,和作品内容相配合。

【解读】

全词上下两阕。上阕记别,主要写离别时的情景。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傍晚时分,你送我来到长亭,这时候阵雨刚过,寒蝉似通人意,凄凄悲鸣。〕

多么平易,多么自然。词一落笔,作者就用了白描手法,突出秋天的特色,渲染出一种伤别离的气氛。“寒蝉”,一个“寒”字点明了时令,与下文“清秋节”相照应。天气渐寒晚秋时节的蝉,已预感到生命的不久,发出了凄清悲切的叫声,造成了一种伤心别离的氛围。词人本就怀着一种伤心的情感,听到了这蝉鸣声就更产生了凄凉之感。这是写诗人之所闻,所感。“对长亭”,是写送别郊外。谁“对长亭”?当然是词人,及送行的词人的情人。“长亭”,古时驿路上十里设长亭,五里设短亭,是供人歇息或送别的地方。因而,这地点也包含有别离之意。通过一个“对”字,可以见到离人惜别时无限留恋的神情。一个“晚”字,更具体点明时已傍晚。这是写词人之所处,所感。从后文的“都门”看,“长亭”应在汴河岸上。汴河两岸,多植杨柳,因此词人写到“长亭”,往往与柳树联系起来。柳和蝉有不解之缘,柳树多的地方蝉总会特别多,因而词人把柳和蝉并写。“骤雨”,急雨。“初歇”,刚停。深秋的急雨才停,更增几分寒意。是写词人之所见,所感。

晚秋的一阵骤雨过后,景色格外鲜明,不时传来凄切的蝉鸣声,又是在暮色苍茫时分,这形象,这声音中有一种异样的情调,面对着这送别的长亭,是多么动人愁思!这层,着重创造一种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全词情感的基础。这里,重在抒情,融情入景,从抒情写景中自然地带出与恋人分别的时间——深秋傍晚,地点——送别长亭,环境——寒蝉悲鸣,骤雨刚过。虽未着一个“别”字,但离情别意,已蕴含其中。这种气氛的渲染,为下文写离别作了铺垫。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在这汴都城外饯别的宴席上,我情绪抑郁,正在恋恋不舍的时候,船家却又催人出发。〕

写离人的心情,写实不忍别又不能不别的情景。“都门”,汴京,即东京(今开封)门外。“帐饮”,写别筵,搭起篷帐设宴饯行之意,在小馆饯行也属同义。“无绪”,没情绪,心情不安。眼前“长亭”外雨停了,日暮了,催人别离的时刻已将来到,本无心绪饮酒,因伤于离别;但又不能不饮,因愁绪烦乱,只能以酒浇愁,愁绪与酒一并饮下。是写诗人无所措的神态。这六个字,写出了离别的地点、离人的动态和情绪。“留恋处”,正在留恋不舍的时候。手执着饯行杯,眼含着别离泪,正在依恋缠绵之际,突然闻“兰舟催发”,无情的船家已经催促他上船赶路了。离别是一颗苦果,可是嚼着这苦果却另有一番意味在心头,使人不忍即去。“兰舟”,用木兰刻成的船,此为船的美称。“催发”,感情色彩很深,写出了情人间的“留恋”到了何种程度,依依不舍,难分难离;也描绘出了诗人的“无绪”是一种怎样的情状,已经到达了魂消的程度。这两句平铺直叙,不形容,无比兴,只是把“帐饮”与“兰舟催发”联系在一起,在人和事的冲突中,便把难舍难分之情全部抒发出来了。欲饮无绪,想留不能,委婉动人。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手握着手,充满泪水的眼睛相互望着,有多少话要说。可是此刻,喉咙竟像被什么堵住了似的,什么也说不出。〕

进一步刻画一对恋人临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状。船夫催发,不得不发;有心留恋,不能便发,也就“执手”告别,俩人手握着手,紧紧地不放,分手之前的执手,不忍遽离之情溢于体表。“相看泪眼”,一双情人相对而视,泪眼望泪眼,泪更流,这泪水饱和着离情,浸透了别恨。这一对泪人儿,此时忆昔日欢聚,叙今日别苦,想他日离分,正有千言万语要说,有多少叮咛嘱咐,有多少柔情蜜意,但“竟无语”,伤心泪流,感情潮涌,不知从何说起,泣不成声了。“无语”的空白,可给读者留有想象的余地,读者可以从“执手相看泪眼”的情态上,想象到“无语”中所包含的万语千言。这是以无声表有声的艺术手法,既含蓄,又生动,可谓妙境。“凝噎”,气噎喉堵,说不出话来。是什么堵塞了喉咙?是离愁,是别恨,还是欲流未出的泪水呢?

这里,描写离别的场面,对恋人惜别时的神态描绘得栩栩如生。“执手”、“泪眼”、“无语”、“凝噎”,既是肖像描写,又是心理刻画,也是细腻的动作描写,不用一个形容词,不加渲染,离人之态,便全盘托出,表达了情人双方极其复杂的心理,把离情别绪刻画得淋漓尽致,写出了动人惜别的一场。

以上都是实写当时的情景。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想到我这次离去,去到那千里之遥的南方,舟行水上,烟波朦胧,抬望眼,那夜雾深沉的楚地天空多么辽阔。〕

写握别时的想象,推想别后所历情景:点出远别的去所,写旅程的遥远和旅途生活的孤苦。令人神往,诗意深远,别具意味。用“念”字领起,一直领到下阕别后心情的描写,表明这些都是想象中的情景。点明“去去”,然后再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种景物来渲染,衬托出离情。“去去”,叠用巧妙,离开了心爱的人,去了又去,一程又一程,越去越远。它又与“千里”紧连,极写旅途之遥,前路无涯,暗含着无限的离情之恨。“烟波”,是写实,写水程,写汴河上的水面像轻烟笼罩,浩渺无际,是令人愁的景象。离人心中弥漫的愁云,又多像这水上的“烟波”。“暮霭”,暮色苍茫,云笼雾罩。“沉沉”,傍晚的云气重重地压下,诗人的心境又多像这“沉沉”的“暮霭”。从汴河南下,是古代楚国的地方,所以说“楚天阔”。诗人只觉得眼前烟波浩渺的江面连着楚天,那空旷的南方天际,笼罩了一层黯淡的色彩。此去路远,别后时久,千里江上使人忧,万顷烟波令人愁。这两句也是融情入景,即景抒情的写法。时近黄昏,景色模糊,在这黯淡的景色中,那诗人的伤别离的心情就变得越发黯淡了,更何况前途渺茫,宦途艰险,未来的生涯孤寂艰辛!这样,给读者的感受就不只是自然景色的黯淡,更深刻的是这种景色中充满着无际的离愁别恨,进一步深化了伤感。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自古来,多情人离别时都很悲伤,而今咱俩就此分手,更何况在这深秋清冷的晚上,更令人难以忍受!〕

紧承上文,直抒胸臆,点出离别的冷落。“多情自古”,即“自古多情”的倒装,“多情”前置,起强调作用,用以衬托。点明“伤离别”,又以“冷落清秋节”来渲染,就更增伤感。“更那堪”三字,表露了词人愁肠百结,无法排遣。这两句,是说理文字,重在达意,看似全篇的主旨,是叙述全篇本意的。词人有意地把个人的情作为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提出,说明在凄凉的深秋时节,在一向被认为是令人生悲的时节,这种难忍的离情,“自古”以来,凡是多情的人都会有的。这样把个别的现象提高到一般的合情合理的现象,便扩大了这首词的意义。“冷落清秋节”,与上阕写时令的“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相呼应;“伤离别”,总括上阕“相看泪眼”、“无语凝噎”所叙之事,又启开下文所想,起承上启下作用。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今晚酒醒的时候,我身在何处?也许泊舟杨柳岸边,晨风凄凉,天边挂着如钩的残月。〕

以虚拟手法,写设想中别后的景况,用“杨柳岸”、“晓风”、“残月”三种景物来点染,创造出一种凄凉的艺术境界,进一步烘托别情,使感情抒发得更加浓烈。“今宵”,紧承上阕“对长亭晚”的“晚”字、“暮霭沉沉”的“暮”字写来,表明时间又有推移。“酒醒”承接“帐饮”,可见“帐饮”虽说“无绪”,但借酒浇愁,还是饮得沉醉了。是承接上阕“念去去千里烟波”两句写来,是深一层的想象,想到酒过几时消,人过几时醒?人醒时,船已到“千里烟波”的“何处”,人已在“楚天阔”的“何处”呢?词人恍惚感到自己酒醒时,乘一叶扁舟,依泊河岸,不见了恋人,只见疏疏的“杨柳”,好似与人依依惜别,是写近望岸边所见;“晓风”轻拂,是写舟中人所感;“残月”微明,是写远望天边所见。这情景是多么令人难堪,撩人凄清之感。此时,情人又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呢?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历来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那么,为什么特别为人们所欣赏,甚至有人以这两句词来代表柳词呢?因为这两句词虚景实写,集中了许多触动离愁的景物,构成了凄清的意境,反映了游子的心境,情调悲凄,表现了词人的情怀。因为,离人饮酒,是以酒浇愁,是以酒麻醉方休的。“酒醒”,无疑愁亦醒。经麻醉后醒来的愁,就倍感伤愁,无法排遣。因为,诗人酒后醒来第一眼看到的景物便是触动人们离愁的岸边“杨柳”。自有灞桥折柳的故事以来,杨柳和离别似乎已有必然的联系了。因为,诗人“酒醒”后看到的“残月”,天还未亮时的景象,都特别凄清,最易触动人们的离愁,写出了一种怀念亲人的境界。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一别,一年又一年,即使有美好的日子和景物也形同虚设,无心观赏。即便有多少深情蜜意,又能对哪个人诉说!〕

这四句,是更深一层设想一别多年之后惨不成欢的凄苦,以显示恋人间的深情。诗人离别相爱的人“此去”,不是十天半月,也不是一年半载,而是“经年”,别后时久,时间越长,思念之情便也越长,绵绵不尽。“应是良辰好景虚设”,即“良辰好景应是虚设”。在漫长的岁月里,黎明,又一个黎明,春天,又一个春天;有多少“良辰”,又有多少“好景”,东升的旭日,蓝天的明月,春天的绿水,秋日的青山,诚然是值得欣赏流连的,但谁与为欢?离开了心爱的人,不能与恋人共赏,也就没有心情去欣赏流连了,这“良辰好景”不是等于“虚设”吗?又何只是等于“虚设”呢,每逢“良辰”,每遇“好景”,反倒会引起对情人的难忍的思念,勾起无限难遣的伤情。这是一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以乐景反衬哀情,其哀情更深切。不写别后如何冷落寂寞,怎样思念,而写良辰好景虚设,则冷落寂寞之状可见,思念之情可以想象。诗人突出了即是“良辰好景”也等于“虚设”,引不起愉悦,那么平常日子的难挨就不用说了。“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即谁与共话?末句以有情难述作结,更是余怨无限,余味无穷。这一反诘句把刚刚兴起的感情又戛然收住。这样结尾,包含了无限的意义,收到了言虽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使读者想象到,诗人和他的恋人平日里是有多少说不完的欢乐事,而今久别怎不感到无比的苦痛。

【综述】

《雨霖铃》是一首抒写别情的词,以“冷落清秋节”为衬托,描写一对恋人在郊外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景和想象中别后孤寂生活的景况。这首词是柳永离开宋都汴京(今开封市)前往浙江赴任屯田员外郎时,与情人话别之作。

词人政治上失意的抑郁和失去爱情的痛苦交织在一起,内心充满哀怨作此词以寄托离恨。

这首词,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历来为人们所欣赏,是写别情的典范之作。

全词以“别”为中心,一切都围绕伤别着墨,但很少直接写别时如何难舍难分,多以想象别后的情事表现,词中只出现了一个“别”字,但通篇无一处离开别意,使词产生了迷人的魅力。上阕写离别时间、地点、环境,写饯别“帐饮”,写想象别后的远行。下阕用虚拟手法,设想远别后的思念,久别后的凄凉。作者无论写当前的或别后的心理活动,写离人对恋人的离情别绪,都通过鲜明的形象展示在读者面前。词用反复铺写法,既写眼前的离情,又写未来的伤感,处处以景物描写烘托离情,时时诉说衷肠又直陈离情,这样便写出了真情。情景分合,情为景用,景为情设。上阕共九句,情景相间。下阕,章法也与上阕大同小异。这首词写情景,并非只是简单地相间排列,其中又有深浅不同的层次。章法句法也都有变化,灵活多姿。全词写得虚虚实实,情景真切,句句是别,字字关情。

至于声调音节的美妙,自然流转,清晰明朗,使读者易于受其感染。

《雨霖铃》,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其中佳句“杨柳岸晓风残月”,堪称柳词风格的典型代表。

柳永抒写爱情的作品,有不少是染有消极颓废色彩的,是应指出的。但这首词来说,思想感情是健康的,艺术技巧更达到了相当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