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禹偁
村行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这是王禹偁诗歌的代表作之一。王禹偁,字元之,宋代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世为农家,九岁能文”(《宋史·本传》)。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因做过黄州知府,人称“王黄州”。他曾“两知制诰,一入翰林”(《小畜集·酬高邮知军蒋殿丞见寄》),宋太宗曾以“文章独步当世”(《东都事略》)称赞和评价王禹偁,可见其文坛声望。现有《小畜集》和《小畜外集》(残存七卷)传世。
王禹偁以文章著名,同时也是优秀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步武乐天,力追草堂,以现实主义著称。其写景抒情诗也很有特色,大都秀韵天成,优美精警。这首《村行》就很有代表性。作者以出游为题材,用通俗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清新幽美的山村秋景图,从隽秀的笔锋里,透露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怀乡思退的心情。
“村行”,意即“山村之行”。诗人的这次山村之行,当在宋太宗淳化三年(992)秋天。一年前,“散骑常侍徐铉为妖巫道安所诬,谪官”(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王禹偁“因抗疏为徐铉雪诬”(《东都事略》),触怒了太宗,被西掖除名,由制诰舍人“坐贬商州(今陕西商县)团练副使”(《宋史·本传》),来到了穷乡僻壤的商州。团练副使只是一个挂职空官,并无实务。所以,王禹偁除了“种蔬自给”(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能够“不与郡政,专以吟讽为事业”(本集:《怀贤诗》序)。在这里,他得以饱览商州名胜,领略自然风光,并创作出许多优秀的诗篇。《村行》就是其中之一。
这是一首七律。作者采用开门见山的写法,发端便以生动的画面点出抒情主人公的出游:“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起句扣题,点明了出游的季节和境地。“马穿山径”直陈骑马通过山村。“穿”字描写马儿行走在山间的羊肠小路上,具有鲜明的动感。“菊初黄”则点出了出游的季节,同时也渲染了旷野的背景,具有一种闲适安逸的气氛,为对句极写游人情致作了铺垫。“信马悠悠”,刻画了诗人浓厚的情趣和勃勃的兴致。“野兴”是指观赏自然风光的兴趣,这是贯穿全诗的线索,也是结尾的伏笔。作者以“长”字来形容“野兴”的浓烈和深远,既生动形象,又为下面转入写景作了铺垫。诗的首联,运用直接叙述和描写的方法,一下子便把读者引入动人的画面:一位游兴方浓的诗翁,骑马缓行在崎岖的山间小路上,他陶醉在自然的美景中,以至于任凭坐骑自由自在地漫步缓行。
主人公兴致如此之浓,他在去山村的路上,领略到什么奇观幽景呢?诗的颔联和颈联便着力描写了途中的景物:“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诗人首先勾勒“万壑”和“群峰”,然后描绘“棠梨叶”和“荞麦花”,从而展现了山中的景色,创造出一种幽美清新的意境。
颔联写“万壑”、“数峰”的幽妙和壮美。“万壑”,泛指山中众多的沟谷洞穴。“壑”之美在其幽深,诗人匠心独具,通过“有声”来反映这个特点。“籁”是古代的一种竹管乐器,又称洞箫。对句写突兀的群峰:一座座峭拔耸立的山峰,静穆地屹立在夕阳之中。作者巧妙地利用斜照的阳光衬托耸立的峰峦,使之更加壮伟。诗人为突出峰、壑的形象,还精心选择了“含”、“立”两个形象性极强的动词,使沟壑的深凹和山峰的耸凸更鲜明。作者还赋峰、壑以人的语言和情感。“有声”者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似乎在倾吐内心曲衷;“无语”者好像为万壑的悲鸣所感动,默默而立,怀有无限的理解和同情。这不仅使自然形象增加了光彩,趣味横生,而且深化了诗的意境。充分体现了王禹偁提出的写景要“幽其旨趣”、“使云愤泉愁,岩羞谷耻”(《小畜外集·桂阳罗君游太湖诗序》)的主张。
诗人在描写了晚山的壮美之后,紧接着又通过“棠梨叶”和“荞麦花”展示了景色的秀丽。“棠梨”也叫白棠,叶为红色。“荞麦”,是适于山区种植的庄稼,红秸秆,开白花。作者抓住了这些植物的叶或花在颜色上的特点,写出了山中景色的秀丽:那经霜后红得可爱的棠梨叶,闪着逗人的俊气,在微风中翩翩舞落;那盛开着的荞麦花,像冬天的积雪一样洁白晶莹,并且殷勤地给游人送来阵阵清香。多么惬意的景色!这里没有秋天的肃杀凄凉之气,却含斗艳争芳之机。唐代诗人杜牧曾一反文人悲秋之习,吟出过“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这样的名句,但也不过是欣赏“霜叶”之美而已。诗人在这里则更胜一筹,他不仅欣赏“棠梨叶落胭脂色”的红叶之美,而且看到了季秋之时自然界中“荞麦花开白雪香”的勃勃生机,充分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特别是对山区生活的热爱。他以细致的观察力和敏锐的嗅觉,抓取景物的特点,并用细腻的笔触和通俗的比喻,给予精彩的描绘。叶子的鲜红,花儿的洁白,相映成辉,充满了色彩明丽的美感;暗暗浮动的馨香,更增添了几分幽静的气氛。像那“叶落”之声,“花开”之状,无不为优美静谧的境界增添了色彩。
幽壑峻峰、红叶素花,织成了动人的画卷。由于诗人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法,并充分利用自己的听觉、视觉和嗅觉获得主观感受来描写景物,因此使画面充满了活力,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在形式上则对仗工稳,如“万壑”对“数峰”、“有声”对“无语”、“含”对“立”、“色”对“香”等等。
自然界的天工造化,冲开了游客诗情的闸门,使他情不自禁地高声吟咏起来。不知不觉,马儿已经悄悄地把诗人载到山村的附近。那坐落在坳地上的人家,横卧在溪流上的小桥,侍立在田埂上的树木,都争先恐后地一齐闯进了游客的眼帘。然而这些景物并没有增添诗人的欣喜,反倒勾起了一腔思乡情肠:“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主人公对着前面的“村桥原树”,忽然停止了吟咏,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袭上心头,就在懵然一怔的刹那,故乡的影子闪现于脑际,同眼前的景物叠映在一起,使他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深沉的感慨:这里与我家乡的情景是多么相似啊!其怀念家园、想念亲人和归隐山林的情思,被含蓄地表达出来了。这个尾联在手法上与上面以铺陈描写景物为主不同,这里是以情为主,情中有景,如果说上面三联是寄情于景的话,那么此处便是情中见景。这在感情和意境上,都形成了突变的波澜,为了加强艺术效果,作者特取设问句式。问句中巧妙地使用了一个“忽”字,使诗的上下结构和内容都自然紧密地粘接在一起,完成了诗意的转折;而在答句中,诗人又独具匠心地安排了一个“似”字,把眼前的景物和游客的思绪融接在一起,使诗的意境极为含蓄,所谓“言已尽而意无穷”,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确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之妙。同时,诗的结尾也照应了开头,“野兴”之“长”,乃至于思乡归隐,可谓深远。
这首写景抒情诗意境清新,感情深沉。作者以出游山村为题,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幽静秀丽的图画,洋溢着自然的美感。同时,作者又把自己深沉的情感融于笔端,不着痕迹地表达了贬宦中的愁伤,含蓄委婉,真挚感人。诗中的形象丰富,语言通俗。一首七律总共只有五十六字,除了主人公之外,作者描绘了马、径、菊、壑、声、峰、阳、叶、花、村、桥、树等十几种景物,它们各以自己的声、色、形、味的美,把读者带入真实、具体的艺术境界之中。通篇不征典实,不用僻字,通俗易懂,像以“胭脂”形容落叶的鲜红,用“白雪”比喻素洁的荞麦花,浅而不俗,且有亲切之感。雪帆在由潘问奇、祖应世编选的《宋诗啜醨集》里说王禹偁的七律“清深警秀,神韵在元和、大历间”,当指此类作品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