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抛絮,身世飘摇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题解】
选自《指南后录》。作者文天祥(1236-1282),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爱国诗人,与岳飞齐名的杰出民族英雄。20岁举进士第一名。开庆元年,蒙古军进攻鄂州(今湖北武昌),他上疏建议御敌之计,未被采纳,反遭排挤,后历知瑞、赣等州。德祐元年(1275),元军长趋东下,进迫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他自捐家产,率义军万余人,自江西直趋临安拒敌。次年任右丞相,赴元军营中谈判,因“抗辞慷慨”,遭扣留;后在北解途中得脱走,转至福州,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收复部分失地。后为元重兵所败,退入广东。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二十日,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元军所俘。元将汉奸张弘范,强迫他写信招降坚持抵抗的张世杰,他写了《过零丁洋》一诗,表示自己坚贞不屈的爱国之心。次年送至大都(今北京),囚禁三年余,迭经威胁利诱,宁死不屈,至元十九年(1282)被杀害成仁燕京。诗、词、文均有较高成就,以诗为最。早年诗作比较平庸,奉使被拘后所作,诗风大变,志益愤而气益壮,写了许多直抒亡国沉痛之情的好诗,深刻地反映了南宋灭亡前动乱的社会面貌,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昂扬的斗争意志,沉郁悲壮。曾自辑后期诗作,题名《指南录》。《正气歌》、《金陵驿》诸诗和《指南录后序》等,均为杰作。《过零丁洋》诗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联,更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有《文山先生集》。
【解读】
全诗八句,分四联。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我遭逢了多少艰难辛苦,终于靠攻读经书科举成名做官;在战争四起风雨飘摇的四年里,我一直坚持与元军作战。〕
首句,是写前半生,写诗人的科第出身。关键词是“起”,“起于”,即成材,做官。文天祥于宋理宗赵昀宝祐四年(1256),20岁,考中状元,可谓成名。从此,进入仕途,获得了为国效力的机会,可谓起家。文天祥是凭什么起家的?是起于“一经”,是凭着攻研经书起家。这里的“一经”,泛指经书。因此,诗人以“起一经”概括读书做官的道路。这一道路是艰难的,这一“遭逢”是“辛苦”的。诗人从孩童时就开始读经,苦读寒窗十数载,博览群书,深下功夫,花费了多少心血,通过了多少关卡,从童生、秀才、举人,到进士,一直到摘下状元的桂冠,是多么不易,是何等艰难“辛苦”呵!
文天祥是从艰苦奋斗中成长起来的,为他一生的艰难遭逢开辟了道路。
次句,写后半生,主要写起兵抗元的四年经历。关键词是“干戈”,指元与南宋的战争。这一战争,南宋打得怎样,打出了一个怎样的局面?打出了一个“寥落”的局面。“寥落”,即寂寥、冷落,这里用来描写当时的形势,含有暗讽南宋王朝之意,南宋统治集团为了维持苟安享乐的生活,不惜对金国称臣割地,步步退让,把锦绣河山俯首贴耳地送给元人。以文天祥为首的抗战派,为了挽回亡国命运,举起义旗,寸土血战,但由于投降派的破坏,致使宋军节节败退。但无论形势怎样,南宋军民的自卫战争从未停止,文天祥始终不怕失败,誓死保卫南宋的每一角山河。“四周星”,即四年。文天祥从德祐元年(1275)起兵抗元,到祥兴元年(1278)兵败被俘,正是四年。
首联以回忆的方式,交代诗人的出身,概叙被俘以前与元兵作战的经历。
“山河破碎风抛絮,身世飘摇雨打萍。”〔大宋山河支离破碎,好似被风吹得上下翻卷的柳絮;我的一生遭遇飘摇不定,就像雨打浮萍时浮时沉。〕
上句,写国事,写国难、国破。四年来的艰苦奋战,结果大宋山河仍被搞得支离破碎,是谁把祖国“山河”搞得“破碎”了呢?是元军,是南宋统治集团中的投降派。忽必烈一建立元朝,就定下了灭亡南宋的计划。1273年,元兵攻下南宋重镇襄阳、樊城。1276年,元军攻占了南宋都城临安,南宋宣告灭亡。在这“干戈寥落”的日子里,今天此城失守,明天彼地沦陷,南宋的大好河山,接连落入敌人之手。面临着国家倾覆的大难,爱国诗人,民族英雄,抗战派的主将文天祥,怎不痛心疾首呢?他以“风抛絮”比喻“山河破碎”的政治局面。“风抛絮”,柳絮很轻,脱枝之后,飘飘摇摇地降落,被狂风一吹,一“抛”,上下翻卷,一片混乱,这不正像“山河破碎”摇摇欲坠的南宋王朝吗?这一比喻贴切、生动,特别是这一“抛”字,用得有力,增强了诗的感染力。这不是一般的空喊“山河破碎”,是含有诗人的血和泪的。读来重重地扣击着读者的爱国之心,深深地激起爱国者的亡国之痛。
下句,写诗人的身世遭遇,经历的艰难险恶。大宋山河破碎,国家民族行将灭亡,文天祥怎不奋起抗敌,身赴沙场,投入救亡的斗争呢!回忆文天祥入卫临安;赴元营谈判遭扣;北解途中脱走,屡遭风险几乎丧命;与张世杰转战东南;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五坡岭被俘,都可作为这句诗的注脚。他的“身世”的确“飘摇”,他的经历充满了战斗、挫败与险恶。所以,诗人以“雨打萍”比喻自己的“身世飘摇”。萍生水面,悠悠漂浮,再遭暴雨的击打,狂风的扫荡,时沉水中,时浮水面,这不正像诗人在战乱中“飘摇”的“身世”吗!这一比喻,贴切、形象、生动,特别是这一“打”字,用得精当,又与前句“风抛絮”形成工整的对仗,产生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唤起了读者对诗人身世的深切同情。
目睹国难时艰,思念家破身世,文天祥的心头是一番什么滋味!诗人感受深切,才写出了这催人泪下的诗句。颔联紧承首联写来,描写多难的国事和自己“飘摇”的身世。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打了败仗,路经惶恐滩头,向人们诉说对不起国家的痛苦不安的心情;如今在零丁洋里,又慨叹自己被俘离开了宋军,不能和广大将士一起抗敌。〕
前句,是回忆往事。1277年,文天祥在空阮(今江西吉水县)兵败,路经江西万安县境内赣水的惶恐滩。“惶恐滩”,因地势险恶,令人惶恐而得名。这样,既有兵败之危,又有渡江之险,这在他的战斗过程中是一次感受很深的经历了。文天祥身历其境,触景生情,想到自己的战败撤退,内心不禁“惶恐”不安。但文天祥所诉说的“惶恐”,不是对战争对元军的惧怕,也不是对“惶恐滩”的险恶地势的恐惧,而是诉说自己感到打了败仗,对不起国家,对不起部下将士的一种痛苦不安的心情,含有牢记失败的教训,以利再战的积极意义。
后句,是写现在。1278年,文天祥在广东五坡岭同元军交战,因众寡悬殊,战败被俘。此时,南宋大臣张世杰、陆秀夫仍在广东一带坚持抗元斗争。次年正月,张弘范部追击帝昺至崖山(今广东新会县南海中),准备向宋军的这一最后阵地进攻。文天祥被囚禁在船上,强迫同往,船经珠江口外的零丁洋。文天祥身在敌舰,心在崖山宋营,想到自己战败被俘,不仅无法前去与宋军将士合力抗元,反而要亲眼看着元军攻打宋军,悲愤交集,感慨万端,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诗,矢志以死殉国。汉奸张弘范逼令文天祥写信劝降爱国将领张世杰,文天祥挥笔疾书将这首刚写好的诗誊抄一份,交出,以表自己以身殉国的决心,作为对敌人的回答。张弘范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显然,文天祥的“叹零丁”,绝不是叹他个人被囚于敌舰感到孤苦零丁,而叹他被俘,离开了宋军,不能再指挥千军万马抗元。这感叹中,充满着积极的对战斗的要求。
颈联中,“惶恐滩”与“零丁洋”都是名词,是巧对;“说惶恐”与“叹零丁”对应使用,并把地名命名的含义与当时诗人的心理活动巧妙地揉合在一起,语义双关,既表明当地形势的险恶,又说明诗人境况的危苦,渲染了诗的悲壮气氛,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颈联,概括了文天祥的起兵始末和忠愤之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自古以来,有谁能长生不死,我定要留一颗爱国的赤心,永照史册!〕
文天祥在《指南录后序》中,谈到他1276年以前的经历时,就历数18次遇难险死,但他置生死于度外。文天祥的生死观一向是很明确的,所以他在这首诗中写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震撼千古的名句。他认为,人生一世,死要为国家为民族而死,留下一颗赤诚的爱国心,记载在史册上,永放光辉!这是伟大英雄的自白,这是文天祥爱国精神的升华,和毕生事业的高度概括。
文天祥实践了他的这一诺言,他自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但锐气不减,还写了悲壮的《正气歌》,激励百姓抗元。元世祖忽必烈曾亲自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不为所动,有力地回答道:“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这决非一时的豪语。1283年1月9日,文天祥身带刑具,神色自如地挺立在刑场上。他面向南方,把他三年来一直没有向敌人跪过的双膝,齐齐地跪在地上,望空拜了几拜:拜别宋朝列代皇帝、死难将士、受蹂躏的国土和人民……
文天祥死了,但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撼人心魄的诗句,留下了一颗照耀史册的“丹心”,留下了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令人起敬!数百年来,鼓舞着多少英雄志士为国为民,投身于正义的斗争。
尾联,直抒胸臆,生无所愧,死无所恋,光明磊落,闪耀着忠贞为国的一片丹心。
【综述】
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自明心志之作,写了国事的破败,诗人抗元困苦的身世遭遇,表现了他以身殉国的决心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文天祥首先是一位爱国志士、民族英雄,又是一位诗人。因此,他的诗便有了自己的特色,常常直抒胸臆,内涵坦露。例如,《过零丁洋》的尾联两句,虽出之率直,但有作者一生的英雄业绩、高风亮节作为它的内含,因而读来会引起人们的深思,去把握人生的真谛,忠于自己的理想和事业。
沉郁悲壮的风格。这诗的格调是文天祥始终不变的报国忠心、被俘遭囚的厄运及愤懑的心情融合而成的。
比喻贴切、形象、生动,增强了诗的感染力。如颔联中两个比喻的成功运用。
对仗工整,增添了诗歌的整齐美。如颔、颈两联四句诗的工巧对仗。
双关语的巧妙运用,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如颈联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