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尧臣·陶者①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②居大厦。
【注释】
①陶者:制陶工,烧瓦工。
②鳞鳞(lín):形容房屋上盖的瓦就像鱼鳞一样,一片接一片。
赏析
梅尧臣(公元1002年—公元1060年),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故世称梅尧臣为宛陵先生。初试不第,随叔父梅询到河南洛阳谋得河南主簿。后又在孟县、桐城县连续担任主簿。连任三县主簿之后例升建德(今安徽东至县)县令。体察民间疾苦,民望极高。皇祜三年(公元1051年),诗名满天下的梅尧臣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时年已五十岁。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他虽仕途失意,而在诗坛却享有盛名。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并称“梅欧”、“苏梅”。其诗强调《诗经》、《离骚》的传统,摒弃浮艳空洞的诗风。在艺术上,注重诗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点,提倡“平淡”的艺术境界,要求诗写景形象,意于言外。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称之为宋诗的“开山祖师”。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普通制陶工的故事:说他挖尽了门前泥土用来做瓦,可是自己屋顶上却片瓦皆无。而那些指不沾泥的人,却居住着瓦片如鳞的高楼大厦。诗意浅显易懂,但诗人通过强烈的对比,却道出了人世间的不公平,表达了对穷苦百姓的极大同情,同时也辛辣地鞭挞了那些不劳而获的统治者。诗人长期身处下僚,为官清廉,生活清贫,连家人的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因此,他更关心贫苦百姓的疾苦,并能从日常生活中采集到前人未写过的题材。诗人取材平平而用意深远,语句清淡而感情醇厚。与白居易的《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异曲同工。这首诗是诗人“意新语工”的代表作,也是一首难得的现实主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