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诗塾 诗词评论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诗词的背景故事与赏析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出典】

李白《子夜吴歌》。

【原作】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隋末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出生地有蜀中、西域诸说,没有定论。

李白少年时期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10岁诵诗书,观百家,作诗赋,学剑术,爱好十分广泛。15岁左右就写得一手出色的好文章。

开元十四年(726)起,李白三次游历,天宝三年秋,李白在洛阳和汴州分别遇见了杜甫和高适,三人便结伴同行,畅游了梁园和济南等地,李杜从此便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这一时期,是诗人创作最丰富的时期,代表作品有《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北风行》、《梁园吟》等。深刻地揭露现实和强烈的反抗精神是这个时期作品的显著特色。

宝应元年(762)十一月,李白病死在他的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家中,终年62岁。

李白,被后人称为“诗仙”,《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等诗均为传世名作。

【故事】

唐代边塞战争频繁,许多男子都被征发到边境上作战或戍守,常常多年不归,他们的妻子过着孤独而悲苦的生活。

唐玄宗开元年间,皇宫里的宫女为边塞战士缝制军衣。有一位士兵,在短袍中发现了一首诗。诗是这样的:“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今生已过也,重结后生缘。”大致意思是:“沙场上的将士们,生活多么寒苦。我亲手制作的战袍,不知会落到谁的手里?我饱含柔情蜜意,添线缝衣。今生没有机会相见,只待来世结为夫妻。”

士兵得诗后,立即报告将军,将军又把这首诗呈给皇上。

唐玄宗看到了诗,便把六宫的宫女妃嫔召集起来,让她们传阅这首诗,并说:“哪个写的,不要隐瞒,我不会怪罪。”

有一年轻宫女闻言跪下,连说罪该万死,说诗是她写的。

唐玄宗心中立刻涌起了一股怜悯之情,说:“我满足你的心愿,让你出宫,去结今生缘吧!”于是,让这位宫女和那得诗的士兵结为夫妻。所有的人都感动得流下眼泪。

李白听到这个动人的故事后有所感触,他又看到这年秋天,万物凋零,草木衰败,秋风送砧声绵绵不绝。他想到闺中妇人对远人的关切和思念,当时正是赶制冬衣的时候。

李白为了抒写当时征人的妻子对丈夫的深切思念,表达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于是挥笔写了《子夜吴歌》这首诗,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便是这首诗中的名句。

【赏析】

这两句诗写自然之景,兴孤栖忆远之情,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秋月皎洁,最能诱发见月怀人的情思。在这明朗的月夜,思妇们正在赶缝寒衣,整个长安城,捣衣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捣衣声中,蕴藏着思妇们多少柔情厚意。诗中的“一片”和“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语天然,而有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