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书浇铸成石头,被烽火烤得滚烫
——杜甫《八阵图》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八阵图,用六十四堆卵石列成庄严的方队。
这是一处特别的文化遗存。据《东坡志要》记载:“诸葛造八阵图于鱼复(今四川奉节县东)平沙之上,垒石为八行,相去二丈,自山上俯视百余丈,凡八行,为六十四蕞,蕞正圈,不见凹凸处,如日中盖影,及就视,皆卵石,漫漫不可辨,甚可怪也。”叱咤风云的诸葛孔明把兵书浇铸成石头,让三国的烽火和狼烟将其烤得滚烫,然后一挥羽扇,这些石头就麇集了历史的脉络,后人只消带上一本《三国演义》,一本《三国志》,就能够从肃森的石丛中洞彻一代兵家。
“八阵”之称最早见于《孙膑兵法》。在这部旷世奇书中,战国军事家孙膑用了大量篇章讲述阵法,并细陈了各种阵法的意义和基本原则。战国时代出现的快捷的骑兵打破了以往的格局,使战争机动性大大增加;而兵器种类的日益繁多,无疑又加剧了战场情况的变化。如何更有效地攻守,如何多层次地使用武器,成为当时兵家们争相探讨的议题。于是,各种阵法应运而生,孙膑也推出了他传之后世的阵法。在《孙膑兵法》中,他列陈了用以截断敌人的方阵,聚结队伍的圆阵,突破敌阵的锥行阵,迂回包抄的钩行阵等八种阵势,每一种阵势都有不同的适用条件,每一种阵势都有不同的作战功能。其排兵布阵的巧妙和各种恰到好处的运用,堪称历代兵家典范。
如果说出土于山东银雀山的《孙膑兵法》在漫灭不清的竹简上铭刻了“八阵”的恢宏,那么星罗棋布于四川奉节的八阵图,则用不朽的石头直接外化了兵家的思想。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说:石砌的八阵“常有气如云,从内部起”。吴将陆逊入阵后,阵中“狂风大起,一霎时飞沙走石,遮天盖地”。石头堆成的阵势击溃这支骁勇的敌骑,固然有小说的夸张和对诸葛亮的过分神化,但是,在我们走进这列石阵之前,谁愿意把耳畔的鼓角声、喊杀声和马嘶弓鸣声都统统地置于脑后?尽管一些专家们认定八阵图是当年诸葛亮习授阵法的石砌模具,但我们宁愿相信它是一部石砌的兵书。世纪的风刀霜剑在石头上留下痕迹,八阵图,延长的不仅是兵家们的生命,还有兵家们的光荣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