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三种境界:
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所必经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王国维经过深入思考后,悟出人若要成就大事业,必定要经历几个阶段:第一阶段身处迷茫之中,不知前路在何方;第二阶段是在苦苦追求,历尽艰辛磨难而不悔,终于见到几缕微弱的曙光;第三阶段终于豁然开朗,掌握了事业成功的关键,原本以为答案远在天边,结果猛然发现其实近在眼前。这三个阶段,是在人生事业上取得成功,必须经历的客观规律,可以概括为迷惘——求索——顿悟。
尼采在谈到通向智慧之路时,指出要经过3个阶段,即:合群时期、沙漠时期和创造时期。王国维在解析这个规律时,没有用自己的语言予以解析,而是极其巧妙地借用了3篇经典词作里的经典句子,即生动又形象地阐释了这三个阶段的不同特点。
迷惘
王国维的治学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该句出自晏殊《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首词的主题原本是写离别之苦的。在诗人的眼中,菊花似被惨淡的愁云所笼罩,兰花上的露珠犹如流下的泪珠,正是主人公悲凉、迷离而又孤寂的心态的写照。“罗幕轻寒”二句表面上是写燕子由于寒冷而飞走,实则写作者自己的感受。“燕子”不仅是带有鲜明季节特征的景物,而且燕之“双飞”更能衬托出人的孤寂。当作者目送平时相依相伴的双燕相随而去,胸中那份孑然一身的怅惘更加浓烈。作者又用“明月不谙”作进一步的烘托与映衬,嗔怪“明月不谙离恨苦”。“昨夜西风”一句,为固有的惨淡、凄凉气氛更增添了几分萧瑟。西风方烈,碧树尽凋,登高“望尽天涯路”,却不见天涯人。既然如此,那就只得以书信传情了。“山长水阔知何处”,以无可奈何的怅问作结,虽然饱含着望而不见的离别之殇,但感情悲壮,丝毫不显颓靡。
此一境界,乃是对人生的迷茫,看不见前方的路在哪里。
求索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则引用了柳永《蝶恋花》中的句子。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首词的主题原本是写相思之苦的。伫立在高楼之上,凭栏远望,微风一丝丝地拂在脸上,视线所及是望不尽的春日离愁,黯然地从遥远的无边升起。碧绿的草色,迷蒙的烟光,在落日余晖的笼罩下天地一片迷蒙,春愁随之而生,谁能了解我独自凭栏的心境?打算狂放不羁地喝个大醉,可是对着美酒就应纵情高歌,勉强求欢反而觉得毫无意味。愁绪满怀挥之不去,心甘情愿忍受“春愁”的折磨,即使渐渐形容憔悴也绝不后悔。
将这样的情绪投映在人生上,就是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上,求之不得,哪怕形容消瘦也无怨无悔地继续追逐。这便是第二境界。
顿悟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一句乃是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东风仿佛吹开了枝头的芳花,又如将空中的繁星吹落,仿佛阵阵星雨。香车宝马在路上来来往往,醉人香气飘满一路。悦耳的音乐声回荡在耳边,玉壶的灯光流转,鱼龙角抵的游戏在各处整夜飞舞。盛装的美人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节应景的闹蛾儿、雪柳。她们说笑着从我面前经过,留下淡淡的香气。我在众芳里寻找她千百次,突然一回首,却看见了她正立在灯火深处。
这一境界表明,立志要得到的,在经过足够的积累后,量变成为质变,原来在不经意间已经得到了。
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归纳来讲,可以理解为: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还应登高远望,瞰察路径,以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想成就大事业、大学问,并不是轻而易举,能够一蹴而就的,必须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废寝忘食地苦苦追求,哪怕心力交瘁也不后悔;最终也是最高境界就是,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研究、求证,只要功夫深,自然会豁然开朗,并有所得。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三首词实际上经历了不同时代、不同角度的解读。最表面的文本意义都是表达男女情爱的,王国维将此引申为读书、欣赏的“三境界”,后来又发展为“人生三境界”。无论我们是独上高楼,还是衣带渐宽,抑或是蓦然回首,只要敢于追求,勇于奋斗,就会有开始,就有可能收获。当然,我们不能企盼每位为之“衣带渐宽”的“伊”都值得我们终不悔,也不可能每次蓦然回首,那人都刚好在灯火阑珊处等着,然而,只要锲而不舍,总有成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