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律·喜闻捷报
(一九四七年)
中秋步运河上,闻西北野战军收复蟠龙作。
秋风度河上,大野入苍穹。
佳令随人至,明月傍云生。
故里鸿音绝,妻儿信未通。
满宇频翘望,凯歌奏边城。
【题解】
毛泽东诗序谓“中秋步运河上”。查1947年中秋为公历9月29日。“运河”疑误。陕北无“运河”,或为陕西佳县神泉堡附近通黄河的某条小河。断此诗写于“神泉堡”,即依诗序“中秋”二字。因为毛泽东一行8月23日抵佳县朱家寨,住了近一月,于9月21日移住佳县神泉堡。至11月13日才从神泉堡转移米脂县杨家沟。中秋节,只有在神泉堡度过。
自1947年3月18日撤离延安,至收复蟠龙镇,恰恰半年。其间,西北野战军经历了先撤退、再反击的军事转折。3月25日,青化砭伏击战,敌整编二十七师之三十一旅旅部并一个团共2900多人被歼;5月,敌整编第一师之一六七旅主力,在延安东北蟠龙镇被围,守军6700多人被歼;8月,敌整编三十六师之一二三旅、一六五旅进至米脂县沙家店,复被西北野战军围歼;9月中旬,西北野战军主力南下,袭击进犯之敌的“后方”,收复青化砭、蟠龙镇,直接威胁延安之敌。
毛泽东闻蟠龙大捷,欣然命笔,一挥成诗。
【注释】
[蟠龙]古镇名,在延安东北35公里处。
[佳令]佳节,指本年中秋节。
[鸿音]指书信。古有鸿雁传书之说,见《汉书·李广苏建传》。
【品评】
此诗与《张冠道中》为姊妹五律。1947年转战陕北之作,一写于春,一写于秋。诗题冠一“喜”字,暗示了全诗的欣悦基调。
诗的含蓄性在于,即使大喜、特喜之事,化为诗情表述,也不能过分浅露与张扬。此诗表现诗人之“喜”,得其适度之美。
首联“秋风”二句,从大处着墨,秋风、河、大野、苍穹,构成一大空间,侧面展示心境之廓然无累,已为“喜”字预作铺陈。颔联“佳令随人至,明月傍云生”,正面抒发“喜”怀,但极有分寸,极有节制。诗题之“捷报”,在此化为“佳令”,已作收敛。用叙述语,只写“佳令”传到(“至”),便转而状月色。
以月“明”映心“明”,以月“生”状喜“生”,深得委婉三昧。这一联,是全诗最自然、最有情致的佳句。
颈联二句,不必坐实强解,何处为“故里”,何人为“妻儿”。诗行衍出,只是表示一种悠长的惦念,终在捷报传来的时刻,稍得慰及而已。这么写,仍然出之含蓄委婉的倾向性追求。尾联一收,始与诗题的“喜”字正面照映,并将个人的心中之“喜”,挥发为“边城”与“满宇”的“凯歌”。“满宇频翘望”一句,不可轻易放过。“满宇”者,普天下,全宇宙也;“翘望”者,举首而望也。“望”什么呢?中秋之夜,只有一轮明月在天!普天下,望明月,意近古人“千里共婵娟”或“万姓仰头看”之旨。这句诗的弦外之音,或许还指:延安安危,天下翘望;革命成败,举世关心。不过,这仅是欣赏者的言外求意,弦外追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