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虚一点,善于向他人“取经”

谦虚一点,善于向他人“取经”

程奶奶没上过什么学,所以连常见的字都认不全,但是最近却不知道怎么了,总是捧着程远那本封面已经磨破的《成语词典》,一个人坐在窗前,一边看,嘴里还念念有词,不知道说些什么。

这一天,趁着程远写完了作业,她急忙招招手,把程远叫到了身边,神秘兮兮道:“小远,你给奶奶看一看,这个‘不止下问’是什么意思?”

“不止下问?”程远皱起了眉头,因为他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奇怪的成语。

奶奶把手中的《成语词典》递到了程远的面前,指了指上面的四个大字:“就是这个,‘不止下问’。”

程远眯起眼睛凑近一看,禁不住笑出了声:“奶奶,您搞错了,这不是‘不止下问’,而是‘不耻下问’。”

“不耻下问?”奶奶抚了抚鼻梁上的老花镜,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样,“怪不得我总觉得这个成语好像在哪里听过,原来不是‘不止下问’,而是‘不耻下问’。”

“没错,正是‘不耻下问’。”程远摆出了小老师的架势,“不耻下问的意思是说,即使你再聪明,也要谦虚求学,向别人请教,并且不因此而感到羞愧,这是一个褒义词。”

“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奶奶拿起笔在这个成语上画了一个重点符号,喃喃道,“做人就应该老实本分,谦虚求学,不耻下问,这样才会让自己获得进步。”

“奶奶,您可真厉害,”程远向奶奶竖起了大拇指,“这么快就可以学以致用了,佩服!佩服!”

这时,刚在楼下花园里遛完鸟儿的爷爷走了过来:“又在向小远讨教学问了?这么大岁数,就别总跟自己过不去了。”

“这叫‘活到老,学到老’。”奶奶不以为然,“就算是老了,也要不懂就问,不耻下问。”

爷爷笑了笑道:“不要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你总是把不耻下问挂在嘴边,可是你知道不耻下问的出处吗?”

这个难题可难住了奶奶,她摇了摇头,表示并不知道。相比之下,程远就“有学问”多了,他对着奶奶细细道来。

不耻下问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饱读诗书,却一生谦虚好学,并且他认为,人并不是生来就有学问的,所以,但凡他不懂的问题,他都会打破砂锅问到底。

有一次,孔子到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一路上,他不停地询问“为什么”,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有的人嘲笑他“不懂礼貌”,但孔子却说:“对于不懂的事情,只有弄明白了,弄懂了,才是尊重他人的表现。”

那时候,有一个名为孔圉的大夫,他也有着谦虚好学的优良品质,所以,在他死后,被授予了谥号“文”。当时孔子的学生子贡很不服气,他道:“孔圉并没有那么优秀,为什么会被称为‘文’?”

孔子回答道:“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随后程远道:“这就是‘不耻下问’的出处。”

“说得没错,”爷爷继续道,“除了孔子勤奋好学,不耻下问,清朝有个叫张曜的武官,也是如此。”

在清朝有个叫张曜的武官,因为在战场上表现出彩,所以被提拔为河南布政使,因他没有什么文化,所以常常遭到官员的嘲讽,甚至有人挖苦他“目不识丁”。为此,张曜发誓要好好学习,他相信勤能补拙,自学也可以成才。

张曜的妻子饱读诗书,于是他专门请教自己的妻子,希望她可以教他学问。妻子说:“我可以教你学问,但是你要向我三叩首,行拜师之礼,以表你的决心。”张曜听后,没有丝毫犹豫,他换上朝服,对着妻子三叩首,拜妻子为师。

后来,但凡闲暇时间,他都向妻子讨教学问,并且,为了提醒自己要用功学习,他还专门请人雕刻了一枚“目不识丁”的印章,时刻放在身上,以自我警惕。就这样,经过几年的刻苦努力,他饱读诗书,成了有学问的人。

程远听后感叹道:“看来,无论是谁,都应该谦虚求学,就连孔子这样的圣人都懂得不耻下问,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懂装懂呢?”

爷爷点点头:“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要懂得向优秀的人学习,这样才能让自己获得进步。”

爷爷有话要说

谦虚一点,善于向他人“取经”

俗话说得好:“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空。”由此可见,在学习和生活中,谦虚是必不可少的,只要有它相伴左右,无论做任何事情,都会给人们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谦虚如同神奇的魔法棒,当人们陷入困境时,它会帮助人们顺利地解决难题;当人们感到迷茫时,它又是最耀眼的启明星,引领人们走向正确的方向。总之,它既是良师,又是益友,它能促使一个人在前进的道路上获得更多的进步和成就。

不要不懂装懂,要学会不耻下问,虚心向他人请教,并且努力地改正自身的不足之处。只有客观地看待自己,才会让自己获得进步,否则,只会如同井底之蛙,贻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