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与泛读可以分类掌握
姚文丽同学:
你好!
看了你的答卷,知道你很喜欢读书,2014年读了近30多本书,还记了读书笔记。这个习惯很好,望能坚持。
你在答卷中提出:“看一本书,是泛读还是精读?”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共同品味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所著《读书指南》中的一段话:
“每日所读之书,最好分两类:一类是精熟的;一类是浏览的。因为我们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候不够用,不能博搜资料。诸经、诸子、四史、通鉴等书,宜入精读之部,每日指定某时刻读它,读时一字不放过,读完一部才读别部,想抄录的随读随抄。另外指出一时刻,随意涉览,觉得有趣,注意细看,觉得无趣,便翻次页。”
从梁启超这段话中,我受到两点启示:一是精读与泛读是阅读的两种基本方法,既要倡导精读,又不应贬低泛读,两种阅读方法可以并用,也可交替使用;二是精读还是泛读,因书而异,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做好对书籍的分类工作。
第一,不同专业书籍分类:涉及本专业的书籍宜采用精读方法;相邻专业的参考书宜采用泛读方法。
第二,本专业书籍分类:本专业公认的经典著作宜采用精读方法;一般著作宜采用泛读方法。
第三,同一本书分类:能给自己较大帮助的章节宜采用精读方法;对自己帮助不大的章节宜采用泛读方法。
前两种分类方法容易理解,我着重对第三种分类方法作一点解释。我喜欢读历史著作。在我的“数字图书馆”中有一个“历史知识”子目录,其下有“二十五史汇总”。在这25部历史著作中,《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与《资治通鉴》并称为中国“史学双璧”。而且《史记》全书只有52万多字,不算太长,所以我采用了精读的方法,反复阅读。《新唐书》是北宋时期欧阳修等人合撰的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书。全书共225卷,包括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列传150卷。近代学者王欣夫批评欧阳修编撰《新唐书》“着意文字而忽略考证”。该书的本纪、志、表对我用处不大,所以采用了泛读的方法。对我用处较大的是人物传记,比如魏徵、狄仁杰、李光弼、郭子仪、韩愈、李白、王勃、王维、孟浩然等人的列传,因此采用了精读方法。读《汉书》也一样,全书80万字,纪、表、志采用了泛读方法,传记采用了精读方法。
分类选择精读和泛读并非一成不变,在阅读过程中,精读与泛读有时会交叉使用,有时会发生转化。仍以《史记》为例,在精读了几遍之后,当你需要重温时,就可以采用全书泛读与重点精读相结合的方法。这样做,既提高了阅读效率,又能保证阅读质量。
精读还是泛读因人而异。究竟采用哪一种方法比较有效,需要你在阅读过程中逐渐摸索。
祝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南振中
2015年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