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有没有“起跑线”?

大学有没有“起跑线”?

王竹林同学:

你好!

你在答卷中说:“虽然入学已经好几个月了,但我还是很迷茫。每天很多时间花费在手机和电脑上。我也知道18年的奋斗和高三的拼搏不是让我来大学享乐的,我也想过改变现状,奋起学习,但总是坚持不了多久,觉得自己少了些动力和目标。”

看了你的答卷,首先要感谢你的坦诚。如果不把我当朋友,你是不会说出心里话的。我愿意就你提出的话题,同你交流沟通。

2014年9月13日,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召开新生见面会。也许你还记得,我当时讲话的题目是“大学有没有‘起跑线’? ”为什么讲这个题目?主要是受兄弟院校一份大学低年级学生学习状况调查的启发。这份调查报告显示,10%的受访者对大学学习不感兴趣;36.7%的受访者对本专业不感兴趣。

近几年社会上热议“能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对小学生甚至幼儿谈“起跑线”,着实有点儿荒唐。我想同你商讨的是:大学有没有“起跑线”?这道“起跑线”在哪里?大学入学新生是磨蹭到二年级再起跑,还是一开学就起跑?

为了思考这个问题,我研究了运动员的起跑。澳大利亚短跑运动员舍里尔从1881年开始采用站立式起跑练习100米跑,练了将近一年,成绩停滞不前,他非常苦恼。舍里尔的妻子劝他到郊外散散心。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舍里尔看到一群袋鼠在狂奔。他对妻子说:“我要是袋鼠就好了,全世界没有人能跑过我!”妻子笑着说:“那你就模仿袋鼠跑跑看!”一句话点醒了舍里尔。他坐在那里,静静地观察起袋鼠来。舍里尔发现,袋鼠跑跳前总是先向下屈身,然后一跃而起。这个起跑姿势与跑得快有没有关联?舍里尔向一位动物学家请教。动物学家告诉他:袋鼠弯下身体,重心降低,起跑时会增加向前的巨大冲力。舍里尔兴奋极了。他开始模仿袋鼠做蹲式起跑训练,一个月之内百米跑的成绩提高了0.15秒。舍里尔创造的这种起跑姿势被称作“袋鼠式起跑”,后来又改名为“蹲踞式起跑”。1927年,美国教练布雷斯纳汉又发明了起跑器。运动员使用起跑器可将短跑成绩提高0.3秒左右。你看,起跑的时机和速度对运动员来说是何等重要!

然而,并非每个大学新生都知道起跑的重要性。从实际情况观察,他们大体有三种情况:一是目标明确、主动性强,争分夺秒,抓紧起跑,刻苦吸收各类知识,努力提高专业素养。二是随大流,看见别人往前跑,自己也跟着往前跑;别人要是睡大觉,自己也跟着睡大觉。三是“发令枪”响过之后忘记或者不愿起跑,白天睡觉,夜晚上网,周末逛街,假日聚餐,滞留在“起跑线”上,“潇洒”地消费着自己的青春。

我从微信朋友圈看到一则帖文:假如把地球上的70亿人浓缩为100人,那么,93人没有上过大学,只有7人有上大学的机会。你无疑是幸运的“7%”中的一分子。你是否意识到上大学是一种难得的机遇?历经12年苦读赢得的学习机会,你该不该倍加珍惜?

起跑带有打基础的性质,一步赶不上,有可能步步赶不上。《光明日报》曾经刊登经济学博士秦春华写的一篇文章,谈到他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做访问学者时的一段经历。他选了一门希腊思想史的讨论课。这门课程很难,从一开始就必须非常努力,不能逃课。有一次因为要参加一个会议,落了一节课,结果后面上课时立即陷入听不懂的状态。大学大多数课程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前面的课程是理解后面课程的基础,如果在起跑时无所用心,在后面的赛程中有可能频频踏空,这就是在起步阶段不能耽搁的理由!

在我们国家,高三学生是最辛苦的一个群体,他们常常从凌晨苦读到深夜。考上大学以后,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学习氛围发生了变化:高中生奋斗目标单一,大学生追求的目标多元;高中生学习主要靠“灌输”,大学生学习主要靠“领悟”。走进大学校门,家长不可能再在你耳边唠叨,老师也不会整天盯着你,催促你读书。“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必然导致分化。你在答卷中说:“我的爸爸对我说,大学只培养两种人:一种是人才;一种是‘人渣’。”我不赞成“人渣”的表述,因为它主要用来描述那些品行败坏、道德低下的人。但是,我能够理解你爸爸说这话时的心境。他是在为你担心,他是在为你着急,他是唯恐你浪费了来之不易的宝贵机会!你说“觉得很对不起自己的父母”,这表明你是个孝顺孩子,你爸爸说的话你基本听进去了。

大学4年看似漫长,其实只有1461天,按每天学习10小时测算,总共14610小时。假如半年不起跑,就会比别人少拼搏182.5天、1825个小时,将损失大学学习时间的八分之一;假如一年不起跑,就会比别人少拼搏365天、3650小时,将损失大学学习时间的四分之一。开学典礼就是“发令枪”。是采用“站立式起跑”还是采用“蹲踞式起跑”,是立即起跑、延迟起跑还是在“起跑线”附近悠闲地溜达,老师和家长不能替你们做主,必须由你们自己做出选择。不过有一点需要提醒:你们今天所做的选择,将会影响你们的前途和命运,因为起跑状态是生命经历的重要构成因素!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南振中

2015年2月11日

2014年9月13日,作者在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生见面会上谈《大学有没有“起跑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