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伤不会消失,却会变淡
“悲伤是否会消失?”
“他们不会消失,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改变;有时候,你会觉得自己好像忘记他们了,可是某个时刻他们又会突然浮现;继而你的心会一沉,但你不会一直沉溺下去;慢慢地,你会觉得,其实还好,这种无能为力的悲伤,其实也还可以撑过去。”
这是2010年上映的美国电影Rabbit Hole(《兔子洞》)里,女主角贝卡和母亲的一段对话。影片主要讲述了一对原本幸福的夫妻在经历意外丧子之痛后生活的变化。贝卡和豪伊本是一对幸福的夫妻,就在八个月前,他们还有一个美满的家庭。然而,他们的儿子丹尼在车祸中不幸遇难,突如其来的打击彻底改变了他们原本完美的生活。从噩梦中醒来,回到现实生活,夫妻俩沉浸在回忆、渴望、愧疚中,相互指责挖苦,均无法从痛苦中解脱。贝卡开始重新定义自己的生活,她变得苦闷、尖刻,甚至有时有些滑稽。与此同时,豪伊整日沉湎于过去,并努力从外人那里寻找贝卡无法给予他的安慰。尽管这样,夫妻俩还在努力找回充满欢笑和幸福的美好生活。这段历程反映了两个人从脱轨的生活中重新接受彼此的过程。
导演约翰·卡梅隆·米切尔被这个剧本深深吸引,“之所以打动我,就是因为它把这种无法消退的情感表达得非常充分、形象和具体”。原来,他也有着类似的个人经历,在米切尔14岁的时候失去了10岁的弟弟,他说:“这是一件突如其来的意外事件,它永远地改变了一个家庭,直到现在我们还在从创伤中恢复着。”
离别之所以令人如此心痛和难过,是因为远去的那个人曾经和我们共同经历过那么多开心与快乐,不管是亲情还是爱情,都曾经拥抱得那么紧,也曾经一度离“一辈子在一起”的山盟海誓那么贴近。
然而,真实的人生就是有失去也有遗憾。世事如云,云起时汹涌澎湃,云落时落寞舒缓。岁月会把失去变为拥有,也会把拥有变为失去。离开与失去,与人一路共生,如影相随。也正因为此,每个人生命中都有门功课,叫“接受”,接受爱的人离开,接受亲的人离世,接受喜欢的人无论如何也不能在一起。无论多大,每一次在“接受”面前,我们依旧像个只会嚎哭的孩子——区别是,长大的我们会对自己说:“接受,是另一种开始。”
女孩和男孩相爱了四年,可这四年最终变成了“思念”:就在他们约好去领证的前一天,一场意外的车祸,让他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她。女孩痛不欲生,几经规劝后勉强度日,可从此却在自己的感情世界里构筑了一道心墙,日思夜想已故的他。
女孩的文笔不错,心房紧锁的她也只有用文字来排遣忧郁,在她的博客上,写过这样一篇日志:
“亲爱的,现在的你在那边做什么呢?是不是仍然像我们在一起时那样快乐?我想了无数次要离开这里,离开这个伤心之地。但是我还有自己的责任,我必须挺住,直到最后一刻,直到佛陀召唤我的时候。多么希望那一刻早些到来,我可以微笑地走到另一个世界,微笑地看着你。能够每天看着你幸福地生活,我心满意足。可是对于现在发生的一切,我没有一点挽回的办法,我的心在哭泣、在流血。佛陀,你愿意帮助我吗?我愿意付出一切,来实现自己那平凡的心愿,哪怕下辈子受苦……”
女孩总说:“无论是闭上眼睛还是睁开,事情就好像发生在昨天,怎么也抹不去。”
她总是穿着那件淡绿色的上衣,那是他送给她的,也是男孩生前最喜欢的颜色。这件特别的衣服上面有着五颗特别的纽扣——心形水晶,象征着他们的爱情。女孩看到这些,就好像他从来没有离开一样。
有一天,女孩回家后发现衣服上的五颗纽扣中少了一粒。她懊恼、自责,怪自己不小心,然后跑遍了周围大大小小的商店,试图买到一颗一模一样的。可惜,她找遍了大街小巷,还是没有。女孩失落地回了家,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哭了整整一夜,少了一颗纽扣怎么穿呢?心,都不像心了。可是,她怎么也舍不得放弃这件衣服。
一连几天,她都郁郁寡欢。母女连心,妈妈自然猜到了她的心思,于是劝她不如舍了那剩下的四颗扣子,再买五颗新的扣子换上。
母亲为女儿找到了五颗造型更加独特、也配得上这件衣服的花形扣子。淡绿色的上衣,在这五颗花型扣子的点缀下,显得更加高贵和典雅了。
那一刻,女孩似乎明白了什么。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她醒悟了。而后,她敞开了心门,开始接受全新的情感世界。
女人心思细腻,时常会把错过和失去的当成时间最为遗憾的事,任凭过去困扰着自己,任凭自责折磨着自己。殊不知,覆水难收,往事难追,后悔无益。缱绻人生,世间有很多事情都是难以预料的。得失如云烟,转眼风吹散。一切邂逅,悲欢喜舍皆由心定。看得开,放得下,则一切如镜中花、水中月,虽然赏心悦目,却非永恒。不如坦坦荡荡、平平淡淡,不让自己在悲伤中度过,不让自己在徘徊中漫步。
有一首耳熟能详的老歌中唱道:“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就像辜鸿铭先生说的,能受得了一切寂寞与平淡,才是真正的修养到家。记得,无论再难过,每一次离别,都终将会淡去。